李志鹏[1]
摘 要:
甘肃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积极申请非遗保护项目,制定非遗保护传承条例,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在发掘利用好非遗资源的同时,丰富了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以及意识观念陈旧等问题的影响,尚有很多的非遗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能仅做“临终关怀”,要“有所作为”。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地方文化部门在理清非遗资源的同时,科学规划,制定有利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远发展的新路子。让民族地区的非遗资源“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成为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www.xing528.com)
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甘肃是个多民族省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在物质经济上相互依存,精神文化上彼此影响,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也创造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和创造的。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记载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喜怒哀乐、思想理念以及精神世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其拥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载体、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活跃民族物质经济的资源、更是挖掘和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随着当今人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以及意识观念陈旧等问题的影响,尚有很多的非遗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譬如,传统的民俗民风已经渐渐被人们摈弃,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此外,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不足,保护机制尚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非遗传承断代,前景堪忧,后继乏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政府和各级地方文化部门应该在理清非遗资源的同时,制定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远发展的新路子。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争取获得社会各界的重视;继续强化普查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奠定基础;同时,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爱护;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创新保护与传承方式,让非遗资源“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成为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的宝贵财富。保护和利用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