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2],截至2016年,甘肃民族地区共有贫困人口43.81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256万人)的17.11%,占民族地区农村总人口的15.52%。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中有18个是民族县(市),占总数的31%,占21个民族县的85%。按片区分布看,临夏州贫困人口29.94万人,占全州农村总人口的17.13%;张家川县贫困人口5.17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6.58%。甘南州贫困人口6.58万人,占全州农村总人口的11.60%;天祝县贫困人口2.12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3.17%。从县市分布情况看,民族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是东乡县、张家川县、临夏县,贫困人口分别为7.42万人、5.17万人、5.50万人,贫困发生率分别为24.64%、17.15%、15.54%。总体来看,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积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反贫困问题与政治、宗教、文化因素相互交织,呈现出复杂状况,是甘肃扶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地区。
甘肃民族地区致贫原因复杂多样,总体表现为自然地理生态劣势与经济社会文化劣势多元并存,具体致贫原因主要有:(一)自然因素制约,大多数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分布于自然条件恶劣、偏远闭塞、资源贫瘠、生态脆弱地区,生产资料匮乏、自然灾害频发,农牧民因灾返贫率居高不下。(二)产业结构单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缺乏特色优势产业,传统农牧业经济仍占主导,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生产方式落后,很多地方仍处于“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状态。(三)基础设施落后,一些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路、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贫困人口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缺乏基本生存条件,部分农牧民住房条件差,生活设施简陋,与小康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四)人口素质偏低,多数民族地区教科文卫事业相对落后,劳动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力技能匮乏、思想观念保守,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五)公共保障不足。由于地方财政资金短缺,导致许多民族地区在民生保障领域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兜底能力弱。(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