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江科技城:汇聚国际研发、孵化创业企业的创新聚集地

张江科技城:汇聚国际研发、孵化创业企业的创新聚集地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江技术创新区1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和租赁协议签订后,工程建设战役打响。由此,张江汇聚起一大批国际研发机构、一大批企业总部、一大批高校院所、一大批孵化创业企业等,技创区的发展也正以突飞猛进之势向前迈进着。

张江科技城:汇聚国际研发、孵化创业企业的创新聚集地

张江技术创新区1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和租赁协议签订后,工程建设战役打响。当年的浦东电视台记录并以《党员带头,为浦东建设再创新速度》为题报道了技创区建设指挥中心的党员们的奋斗精神:“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区建设指挥中心,有一支以党员干部为核心的(当时受张江高科股份公司委托,主要是由张江集团的前身——张江开发公司承担建设管理技术创新区的任务)建设管理队伍,他们在为张江技术创新示范区的开发建设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江技术创新区建设指挥中心承担着16万平方米房屋、15万平方米绿地的建设任务,总投资5亿多元。作为新立项的重点工程,指挥中心管理人员都从张江开发公司各个部门抽调而来,大家一到这里,就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共同的建设事业之中,这里的任务包括立项设计、工程建设、外来施工单位管理、房屋动拆迁等多项系统工作,时间紧,头绪多,资金流动大。由中青年党员组成的建设指挥中心领导班子及时提出,任务越忙,党建工作和反腐倡廉越不能放松的口号,带领党员作出表率,团结全体建设指挥中心的同志排难而进,实现常规条件下似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1999年10月底,技术创新区打下一期工程第一根桩,8支施工队伍进场,4万平方米建筑全面开工,12月底代表技术创新区的浦东火炬园等四个标志性项目实现结构封顶。2000年4月18日,当浦东开发开放十周年之际,一期工程胜利完工,再次创造了浦东建设的新速度,也为党旗增添了新的光彩。”今天,当大家再次回想起15年前的往事,似乎又看到了那日夜奋战的火热场景。

至2002年,张江园区实现了高速腾飞、崛起,技术创新示范区更是如虎添翼,包括延伸地铁2号线到张江高科站,市政府协调搬迁3所高等院校入园,大量的创业企业涌入,高科技产业聚集,技术创新掀起高潮。努力践行着市府提出的“技术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机制创新”的目标。这期间张江高科引进联想集团上海研发中心,标志着园区科技研发中心集聚功能的启动;在这些项目推动下,技创区参照国际高科技园区做法,建造了创业公寓(8栋多层、2幢小高层),汇集从一室一厅、二室一厅等大大小小几十种房型,为方便吸引创业人才,使他们来得了,待得下,留得住,园区用3年不涨价的补贴方法,博得入住者交口称赞。由此,张江汇聚起一大批国际研发机构、一大批企业总部、一大批高校院所、一大批孵化创业企业等,技创区的发展也正以突飞猛进之势向前迈进着。

位于张江技创区的创业公寓

在1平方公里技术创新区中,张江大厦是一个标志性建筑,这座能自主呼吸、有杀菌功能和空中花园的智能大厦,也使张江高科培养出一支项目建设管理团队(该项目于2002年初开工,2005年顺利竣工)。说起建造张江大厦,现任张江高科产业地产事业部副总经理的陈国俊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张江大厦是由当年张江高科房地产事业部正式建设管理的第一幢甲级写字楼。当时的管理团队包括张光耀、陈国俊、田枋、张金华、杨龙华、张文娟、罗以文等人,这幢大厦由德国AS&P公司设计,外方工程师监理,上海建工集团承建,其中幕墙制作与施工由德国公司承担。在张江大厦设计建造的日日夜夜,张江高科的管理团队只有不到十人,但他们高效率、高品质、高要求的工作精神,让外方设计师和工程师非常敬佩。为了保证建造这座张江最高等级的智能写字楼尽可能全面采用最新技术和最优设计,免不了会碰到许多的难题和困惑,以及与德方的冲突和矛盾,当时定于每周五下午,汇总各种问题,包括德方的一份施工咨询书,顾学励和陈国俊带领一班人员,星期六和星期天加班加点,研究探讨解决方案,三年里,不管遇到多少技术难题,不管时间多么紧张,这支团队都会努力处理和解决好各种问题,总是在周一上午及时回复给德方,以保证继续施工,博得了德国建造施工方单位的好评。

2002年,张江大厦施工现场

这支管理团队的员工们每天都骑着轻骑“捷安特”电瓶车,奔忙在工地、材料商、建造方和公司之间。为了张江大厦卫生间里仅10×10厘米的面砖,但要做出德方设计师要求的磨砂玻璃效果,他们先后到工厂去试验十多次,一次不行,再试一次,直至达到满意效果为止。有一次下雨天,狂风呼啸,为了把样板图送到德方工地,陈国俊依旧骑着那辆捷安特电瓶车,一不小心,一个打滑而摔倒在地,为了保护样板图不受损坏,陈国俊用右手硬撑着地,结果手腕处严重骨断裂,到医院打了钢板和石膏,没过几天他手臂吊着绷带又继续上班了。那时,为了能高效率建好张江大厦,张江高科的项目管理团队经常放弃休息天,如果周六家中有事,星期天必须来加班,不计任何报酬,也没任何抱怨,大家凝成一股劲要把大厦建造成“一流完美”“原汁原味”的现代建筑。(www.xing528.com)

“原汁原味”建造一座德方设计师绘制的现代大厦,并不是一挥而就的,离不开建设团队在建造管理中的创新、改造和探索。他们积极思考和摸索,不断给大厦建造提出合理化建议。2003年,正是SARS肆虐上海之时,大厦设计采用了空气循环系统,最新的杀菌技术成为一个亮点,原来设计的双层玻璃幕墙,外墙增加的通风口,在给封闭空间带来新风循环时,制冷制热的能量消耗非常大,这幢大厦能自主呼吸的设计模式,给后期运营和管理也带来很大的挑战。于是,张江高科的管理团队屡屡提出修改意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千方百计提高管理运能效果,针对德国设计师把原来追求外观整齐,整个楼面百叶窗一起开启的方案,按照中国国情和管理实际,他们调整为每3个房间安装一只马达启动百叶窗,强调凌乱和错落,也是一种别致的美。德方在理解了意图后,同意并采纳了管理团队的建议,并采取使用德国原装进口马达,同时,在双层玻璃幕墙当中,增加宽度,方便了建成后的维修和清洗。还在双层玻璃墙中特意留开一条横槽,若房间与房间之间需要隔音,按上一块隔离板就行。实践证明,张江大厦正式运营以来,效果非常好,双层幕墙沿用至今没出现过大的质量问题。10年来马达损坏率非常低,大大节约了维修成本,又方便使用者实际操作,得到用户的一致赞扬。

张江大厦竣工后的技术创新区

张江高科的项目管理团队,善于边干边学,思维活跃,针对大厦每一个层面的回字形吊顶设计,他们又提出把楼面所有的线路都放置到回字形吊顶中,既为室内美观,也为今后方便检修着想,更让智能化大厦看起来名副其实,这个建议曾经让德方设计师犯难,认为吊顶的空间可能不够,但经过张江高科项目经理的多次沟通和试验,最终让德国设计师同意并更改了设计,换来今天整洁美观、节约又方便维修的智能大厦。张江人那种认真态度、干劲和冲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精神也在此得到印证,让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工程师也跷起了大拇指。

张江大厦项目管理团队在节约成本上也是积极进取,SARS期间的幕墙施工合同谈判,中外双方都戴着口罩每天争执不休,为了降低成本,项目管理团队反复测算,修改和调整方案技术参数,坚持关键部位的质量标准,最后签约和结算的幕墙总造价比德方最初报价节省了近10%。大厦外面的景观回廊原先全部采用不锈钢材质设计,采纳改用部分船用钢材的建议后,节约了成本几万元。通过种种从细微处着手的建议和改进,更重要的是在和外籍设计师、建造方的不断沟通与意见碰撞中,体现出张江大厦开发建设者的价值理念和品质追求。张江大厦成功落成后,核计实际造价每平方只有6800元,其中还包括地下结构和土地的成本,张江大厦因此获得上海市建筑项目最高荣誉“鲁班奖”和建筑安装“申安奖”,创造了张江园区开发建设史上的多个第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