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配送中心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使高层管理者判断经营活动的获利性,及时发现尚未控制的领域,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评价管理者的业绩。现代配送中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有周密的计划,即一套完整的体系和程序。
一、配送中心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 客观公正
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建立科学、适用、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避免主观臆断。以客观的立场评价优劣,公平的态度评价得失,合理的方法评价业绩,严密的计算评价效益。
(二) 目标与激励
配送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目标和激励是必不可少的。目标的实现是很重要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以报酬作为激励也是配送中心不可缺少的管理机制。配送中心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有效经营的配送中心最有希望实现预定目标及战略目标。
(三) 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评价
多方收集信息,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评价。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运用上级考核、同级评价、下级评价、职员评价等多种形式。
(四) 时效与比较
评价绩效,数据是最佳衡量工具,但是如果没有比较的基准数据,再及时的评价也是徒劳的。因此配送中心的盈余或亏损,须同过去的记录、预算目标、同行业水准、国际水平等进行比较,才能鉴别其优劣。一定的基准数据同评价企业的经营结果进行比较及分析,配送中心绩效评价才具有实际意义。
(五) 连贯性
配送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依据连贯性原则,避免设定指标的大起大落和指标定义的变动。
(六) 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价
配送中心必须明确评价的原则、程序、方法、内容及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将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形成评价经常化、制度化。
二、配送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求
任何一个体系的设计都同组织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配送中心绩效评价体系是设计在整个组织结构之内的,适应配送中心经营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实施适当控制,同时组织结构也影响信息的流向与流量。总体而言,这个体系的设计必须满足八个要求。
(一) 及时
只有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及时评价,及时分析,迟到的信息会使评价失真或无效。因此,何时计量及以什么样的速度将计量结果予以报告,就是配送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
(二) 准确
要想使评价结果具有准确性,与绩效相关的信息必须准确。在评价过程中,计量什么,如何计量,都必须十分清楚,才能做到量化值的准确。
(三) 可理解
能够被用户理解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难以理解的信息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确保信息的清晰度是设计配送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 可接受
配送中心绩效评价体系,只有有人利用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不被人们所接受或者不情愿地接受下来,就称不上是有价值的体系。勉强被接受,信息可能是不准确、不及时、不客观的信息,所以在体系设计时必须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五) 目标一致性
有效的配送中心绩效评价体系,其评价指标与发展战略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六) 可控性与激励性
对管理者的评价必须限制在其可控范围之内,只有这样,他才能接受,对管理者也公平。即使某项指标与战略目标非常相关,只要评价对象无法实施控制,他就没有能力对该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负责,非可控指标应尽量避免。另外,指标水平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其工作潜能。
(七) 应变性
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对配送中心战略调整及内外部的变化非常敏感,并且体系自身能够做出较快的相应调整,以适应变化的要求。
(八) 反映企业的特性
有效的配送中心绩效评价系统,必须能够反映企业独有的特性。从控制的观点出发,绩效评价焦点一般是集中在评价公司及经理,以确定被评价的配送中心的业绩及效益。
三、配送中心的评价要素(www.xing528.com)
评估配送中心作业效率可以根据下面八大要素来进行。
(一) 设施空间利用率
该指标衡量整个配送中心设施是否已经充分利用。所谓设施是指除人员、设备以外的一切硬件,包括办公室、休息室、仓储室、拣货区、收货区和出货区等区域空间的安排及一些消防设施设置等。
所谓设施空间利用率就是针对空间利用度、有效度进行考虑。一句话,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使用效率。一般以货架、仓储区的存储量,每天配货场地的配货周转次数等为主要指标。
(二) 人员利用率
衡量每一个人员有无尽到自己最大的能力。对于人员作业效率的考核分析,是每一个物流企业经营评估的重要指标。人员利用率评估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人员编制,要求人员的分配达到最合理程度,避免忙闲不均,这里包括上班作息时间的安排,通常包含工作需要性、工作量、人员流动性、加班合理性四个方面;
第二,员工待遇;
第三,人员效率,人员效率是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每一个作业人员在作业期间内能发挥最大劳动生产效率,掌握操作人员的作业速度,使配送中心的整体处理量相对提高。
(三) 设备利用率
衡量资产设备有无发挥最大的产能。配送中心设备主要用于保管、搬运、装卸、配送等物流作业活动。由于各种作业有一定的时间性,设备工时不易计算,通常从增加设备机动时间和提高设备每单位时间内的处理量来实现提高设备利用率的目的。
(四) 商品、订单效率
衡量商品销售是否达到预定目标。配送中心应该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1) 通过对配送中心出货情况的分析,提示采购人员调整水平结构;
(2) 要求根据客户的要求,快速拆零订单;
(3) 严格控制配送中心的库存,既要留有合理存货以降低缺货率,又要避免过多的存货造成企业资产积压、商品质量出现问题等损失。
(五) 作业规划管理能力
衡量目前管理层所做的决策规划是否合适。规划是根据决策目标应采取的行动方案,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让整个物流活动过程选择合理的作业方式、正确的行动方向。
要制定出最佳的产出效果,规划管理人员必须首先决定作业过程中最有效的资源组合,然后依据环境,设计出最好的资源方式,来执行物流运作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工作。其中及时修正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
(六) 时间效益率
衡量每一项作业是否时间利用得最有效。缩短资源时间,一方面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使交货期提前。时间是衡量效率最直接的因素,最容易看出整体作业能力的高低。例如,某段时间搬运了多少商品,平均一小时配了多少箱商品,平均每天配送了多少家商店的货等。
评估时间效益,主要是掌握单位时间内的收入、产出量、作业单元数及各作业时间比率等情况。
(七) 成本率
衡量此项作业的成本费用是否合理。配送中心的物流成本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收货、存储保管、拣货配货、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和配送作业费用的总和。
(八) 质量水平
衡量配送中心服务质量有无达到客户满意的水平。对于物流质量的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存货管理及作业过程的监督,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损耗、缺货、不良率等,以降低成本,提高客户的服务质量。
四、影响配送绩效评价的因素
(一) 快速响应
快速响应关系到配送中心能否及时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配送服务的能力。时间是衡量效率最直接的因素,最能体现配送中心的整体作业能力。因此,配送中心要降低顾客从订货到收货的时间,使配送活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技术提高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和尽快交付顾客所需物品的能力,使用信息技术,配送中心把作业的重点从过去根据预测储备大量的物品,转移到根据顾客需求进行配货和送货方面上来。
(二) 最小变异
变异是指破坏系统稳定的任何意想不到的事件,最小变异用来衡量配送活动的服务质量有无达到客户满意的水平。顾客的最大担心是害怕供应不能保证,因此配送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提高对顾客供应的保障能力。配送中心应做到: 减少缺货次数;要根据顾客的指示把货物交付到正确的地点;按时按质进行送货。
配送中心要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配送,特别是当出现特殊情况时,按时按质送货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需要强调一点是配送中心的供应保障能力是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概念,而不是无限的概念。具体来讲,如果供应保障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就会增加成本,这也属于不合理,所以配送中心的供应保障能力是有限度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