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配送管理:满足用户需求的综合资源配置过程

配送管理:满足用户需求的综合资源配置过程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配送是利用有效的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使送货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利用规模优势取得较低的送货成本。配送是将物品“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目的是为了避免过分强调“按用户要求”。从配送最终实现的环节来看,可以把配送描述为按用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的过程,因此,配送包含了接近用户资源配置的全过程。

配送管理:满足用户需求的综合资源配置过程

一、配送的内涵

配送属于物流范畴,是配送中心的核心业务,它是一种特殊的、带有现代色彩的物流运动。追溯历史,“配送”最早源于日本,在物流活动中最初主要是指运送、输送和交货,并不包含其他内容。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物流量增多,物流活动日趋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化,于是,配送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在物流的几大环节中,有人主张包括配送,有人主张不包括,其原因之一是配送与运输含混不清,难以准确划分。配送的概念和定义目前也众说不一,1991年版日本《物流手册》中的表述: 生产厂到配送中心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叫“运输”,从配送中心到顾客之间的物品移动叫“配送”。日本工业标准JIS中对配送下的定义是:“把货物从物流基地送到收货者手里的活动。”我国出版的《现代物流学》对配送的定义是:“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按用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我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对配送下的定义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从以上的概念和定义中可以把配送归纳为: 配送是商流与物流的结合体;是拣选、包装、加工、组配、配备、配置、送货等各种物流活动的有机结合,不是一般性的企业之间的供货和向用户的送货;配送处于“二次运输”、“末端运输”的地位,与运输相比,更直接面向并靠近用户。运输一般是干线输送或直达送货,批量大,品种相对单一;配送同运输的区别不单单表现在数量、种类、距离、复杂程度等方面,更需要现代技术和装备的支撑。

根据配送的本质,可以把配送作为一种以现代送货形式来实现资源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这种“最终资源配置”,是接近顾客的配置。在经营战略中,接近顾客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因而配送是经济体制的一种形式。

另外,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现代送货,它以现代生产力、劳动手段为支撑,依靠科技手段实现配送。因此,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简单送货。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配送处于接近用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

在运送货物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分拣、配货,有一件运一件,需要一点送一点,就会大大增加运力的消耗。而配送是利用有效的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使送货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利用规模优势取得较低的送货成本。

配送是将物品“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目的是为了避免过分强调“按用户要求”。对于配送者来说,必须以“要求”为根据,但是不能盲目,应该追求合理性,进而指导用户实现共同受益。因为用户的要求受用户本身的局限,有时在实际中会损失自我或双方的利益。从配送最终实现的环节来看,可以把配送描述为按用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的过程,因此,配送包含了接近用户资源配置的全过程。

由于配送的实质是从物流结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它区别于一般送货。一般送货可以是一种偶然行为的送货,而配送是一种有确定组织、确定渠道,有一套装备和管理力量、技术力量,有一套制度的体制形式。同时,配送采用高科技的送货方式,如自动分拣技术、自动识别技术、GPS技术等实现现代送货过程。

配送是从用户利益出发、按用户要求进行的一种物流活动,因此,在观念上必须明确配送企业的地位是服务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从用户利益出发,在满足用户利益基础上取得本企业的利益。配送物流活动的出发点是“用户第一,质量第一”,所以,不能利用配送损伤或控制用户,更不能利用配送作为垄断部门、行业以及市场的手段。

配送不仅是将商品以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方式、恰当的费用最终传递给需求者,而且将优质的服务也传递给需求者,其完成的质量及其达到的服务水准最直观且具体地反映了物流系统对需求的满足程度。

从送货的功能看,其特殊性在于配送活动中从事送货的是专职流通企业,而不是生产企业,而且,配送是“中转”型送货过程,而非一般传统意义上的直达型送货过程。一般送货是生产企业生产什么送什么,有什么送什么。而配送则是以用户为驱动源,需要什么送什么。

配送包含了某一段的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保管、运输等活动,但又不是这些活动的全部或全过程。因此,配送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运输和其他物流功能的全部,它应是运输与其他活动共同构成的结合体。

配送可以将货物从物流节点一直送到用户的手中、仓库、营业现场、车间乃至生产线的起点。它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即根据客户的需要以及从事配送企业的能力,有计划地进行现代送货活动,以满足客户预定的需要。

一般来说,配送的本质一定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在物流据点内,如仓库、配送中心等,进行分拣、配货等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适时地送交收货人的过程。它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配送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的运作过程,既包含了商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活动中若干功能要素。

二、配送的发展阶段

配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www.xing528.com)

(一) 萌芽阶段

配送的雏形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这一时期物流活动中的一般性送货开始向备货、送货一体化方向发展。从形式上看,这个时期的配送只是一种粗放的单一性的活动,其活动范围小,规模不大。这个时期所开展的配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产品销售和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因此,在该时期,配送主要是以促销手段的职能来发挥其作用的。

(二) 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随着货物运输量的急剧增加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配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欧美的物流业相继调整了仓储结构,组建或设立了配送组织(配送中心),配送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从配送形式和配送组织上看,其特征是建立适应物流发展的配送体系。

(三) 成熟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配送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时期,配送已演化成了广泛的、以高新技术为支撑手段的系列化、多功能性的供货活动,具体表现为配送区域的进一步扩大、劳动手段日益先进、配送的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配送方式日趋多样化,从而使配送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配送的基本形式

(一) 定时配送

这是一种按固定的时间间隔提供的配送服务。配送的时间比如每天仅在上午8点配送一次,或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时间间隔小的也有每小时配送一次的。一般采用“日配”的较多。上午10点前接受订单,下午5点前配送到位,下午4点前接受订单,次日10点前配送到位,原则是从接受订单到送达不超过24个小时。“日配”制配送适合鲜、活品种;医药、体育用品、书刊、报纸、酒类等也采用“日配”制。小型商店、便利店等商品周转快、随进随卖的店铺,要求“日配”或“小时配”者居多。

(二) 准时配送

所谓准时配送,就是按照客户的规定时间,双方协议配送。一般不随意改动配送时间,配送的品种也不轻易改变。比如为汽车装配线的零部件配送就属于这种类型的配送。采用准时配送方式,生产线上只需维持2—3个小时的用量,基本是“零库存”。

(三) 定时、定路线配送

配送的车辆每天按照固定的行车路线,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配送,恰似配送班车,按部就班、准时准点。这种配送方式的服务对象是商业区的繁华地段,人多、路窄、交通拥挤、商店集中。

(四) 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主要指在一定区域内,为使物流合理化,有若干个定期需求的货主,共同要求某一个卡车运输企业,利用同一个运输系统完成的配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