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意义上的发展与增长,是有明确界定的两个不同概念。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促成的社会经济各领域多方面的变化,例如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生态文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经济增长内涵较窄,经济发展内涵较广;②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兼具数量概念和质量概念;③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但也有可能出现无发展的增长现象;④GNP(国民生产总值)一般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通用尺度,因此,GNP也成为经济增长的同义语或者代言词,而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包括HDI(人类发展指数)、GPI(真实发展指标)、MDP(国内发展指数)、ISEW(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GNH(国民幸福总值)、绿色GNP等;⑤由此而衍生出发展经济学与增长经济学,前者是以后进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并且越来越把研究扩展到经济学之外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其他领域,后者大都关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着重研究经济增长的各个具体因素和增长的源泉,并且经历了斯密型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三大发展阶段,呈现下述五大取向,即知识外溢和边干边学增长型、内生技术变化增长型、线性技术内生增长型、开放经济内生增长型、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内生增长型。应该正确解读关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经济增长即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生态文明传承的基础。发展经济学与增长经济学迄今已经出现了融合的取向,新增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把发展中国家也囊括其中,力图把发展经济学融合到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之中。
我们一度犯过“唯GDP至上”的形而上学错误。短缺经济的历史让中国成为最看重GDP总量的国家,这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大力推行以GDP增长为唯一目标的新发展主义、新生产力论或GDP至上主义,以至于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严重浪费、发展难以为继、民生问题丛生等不良后果。因此,必须反对“GDP崇拜”“GDP情结”“GDP图腾化”,即以透支资源、透支环境、透支未来,以牺牲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软件(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扶贫、环境保护等)为代价去追逐GDP;应该杜绝和谨防“带血的GDP”、低端低技术附加值GDP、“土建GDP”、房地产GDP、泡沫GDP、“黑色GDP”、“重GDP”、仅仅分享“蛋糕的碎片”的GDP等等。(www.xing528.com)
但是,应该注意一种倾向掩盖下的另一种倾向:人为割离发展与增长的联系,过分放大两者的对立,宣传GDP无用论、稳定压倒一切论、“分好蛋糕”优先论,甚至将GNP戏称为“垃圾、噪音和污染”(Garbage、Noise、Pollution)。这是另一种形而上学观。中国社会对GDP应该持理性、务实的态度,应该搞两点论,有贬有褒,褒既不能过度,贬又不能太损。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萨谬尔森语)的GDP及其相关指标,是一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晴雨表和国际通用的测度指标,也是反映一国国力或者比较各国经济能力强弱的最通用的“灯塔般的指标”。没有以GDP为标志的经济增长的所谓发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米之炊,因此,告别GDP崇拜不是要告别GDP,而是弥补这一指标的缺陷和不足,辅之以更为科学、全面和系统的测度指标体系。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首次推出了“中国GDP质量指数”,即通过数量维(发展度)、质量维(协调度)和时间维(持续度)三者本质叠加的最大化构成“GDP质量指数”,并且采用了“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管理质量”五大子系统。这是把单一追求数量属性的GDP改造成以“数量质量综合度量”的测度工具的有益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