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七篇是对《资本论》第三卷的总结。
第三卷分为四个理论板块:第1—4篇,讲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和职能资本如何通过平均利润瓜分剩余价值;第5篇,讲生息资本如何在平均利润以内瓜分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分割为纯利润和利息);第6篇,分析土地所有权如何在平均利润以上取得剩余利润。在前六篇中,马克思阐明了资本的各种形式以及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但在第6篇地租(剩余价值的最后一种形式)的研究结束以前,资产阶级财富总体中所包含的剩余价值还没有完全具体化,而是在最后第7篇中予以再现和处理。
作为《资本论》第三卷的总结,第七篇彻底揭露资本的本质及其各种形式,并予以分类和具体化,还论证了剩余价值形式的展开及其表象具体化,指出:被剥削阶级无偿占用的劳动阶级的剩余劳动(年价值产品V+M)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利润、利息和地租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最后把这些问题集中到阶级关系上来说明,掲示了阶级斗争的利益根源。
第二,第七篇是对《资本论》理论部分即全三卷的总结。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流通过程为前提的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重点在于隐蔽其后的剩余价值的生产;但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运动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
因此,《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以流通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这是在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基础上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作者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重点在于考察隐蔽其后的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涉及“作为整体被考察的资本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新的更具体的形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及其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
而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则对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和分配,以“三位一体公式”的形式做了概括性总结: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资产阶级财富的生产过程,“不仅生产出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地再生产出产品在其中生产出来的那种生产关系,因而也不断地再生产出相应的分配关系”,[24]并进而指出,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并且进而从属于其反面生产关系的三大分配关系,最后是以三大阶级“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25]。在掲示了分配关系、生产关系及其主体阶级关系的历史性质之后,马克思又指出,生产资产阶级财富的特殊社会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26]。(www.xing528.com)
毋庸置疑,第七篇是《资本论》三大卷的总结。
第三,第七篇是《资本论》四卷逻辑体系的终点,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学六册逻辑体系的起点。
综观《资本论》逻辑体系全过程,特别是其起点和终点,是首尾一致的。第一卷是以单一的商品即资产阶级财富为起点的,在其各个部分的各个阶段的资产阶级财富的运动的研究过程中丰富这些规定,直到在终点全面地具体地再现这一庞大的资产阶级财富总体。到第三卷第七篇第51章《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马克思的计划已经完成了——“第H卷所阐述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而讲完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就结束了剩余价值的整个生涯。此外,对它也就没有更多的东西好谈了”[27]——从而建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体系,即《资本论》四卷逻辑体系。
但是,这一终点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逻辑体系的起点。马克思在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引出阶级问题。第52章“阶级”仅开了个头。这是一个结构转化的信号。这个问题,自然不属于《资本论》四卷所构成的“科学圆圈”,而是顺着这一圆圈继续上升的另一个层次六册结构计划圆圈,即“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起点。所以,“阶级”这一章,其方法论意义是,第七篇是由《资本论》逻辑体系的起点和终点所构成的“黑格尔圆圈”,这个终点既高于起点又蕴含起点,同时又是另一层圆圈的起点。
19世纪60年代中期,由此开始了从四卷《资本论》结构向六册结构计划的复归。尤其1875年之后,集中表露在马克思1879年4月10日致丹尼尔逊、1880年6月27日致纽文胡斯信中,马克思以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力,看到当代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现象不同”,“因而需要重新加以研究”。
由此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理论空间、问题框架尤其在体系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调整。
马克思的工作重心,从尽快加工出版《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新现象,重新做更深、更广、更新的研究。从一个国家、市民社会内部的“资本”范畴,回归与上升到按照“六册构想”的总体思路,对“资本一般—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综合总体研究。这一过程虽然没有完成,但是留下了可供后人借鉴的《人类学笔记》《世界历史笔记》《村社制度与社会发展道路笔记》,以及《西方历史发展与社会主义道路笔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