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其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至相应的决策人手中,为企业的运营决策提供数据。
信息化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寻求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建设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的整体质量;同时,这也是企业管理水平作为信息化建设根本目标的具体要求。因此,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密切,互相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
4.2.8.1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企业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更涉及员工、合同、设施购置等方方面面细致的工作。当然,在知识爆发的社会里,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对知识的积极应用。因此,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确保企业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性环节。通过严谨的企业管理,才能调整好企业的发展步伐,保证工作效率,促使各个方面、各项管理工作及时顺利完成。因此,信息化建设是实现高水平企业管理的最佳通道。管理实现渠道化,就会更加及时、有效,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
4.2.8.2 实现高质量企业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优质的企业管理关系着企业的对外形象和内部认知,更关系着一个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否同步实现。因此,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员工热切关注的话题。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根本目标就是确保企业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才能得到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双重认可。因此,在企业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切实搞好信息化建设,促使企业向高科技靠拢,实现企业规范高效迅速的发展。高质量的企业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2.8.3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误区
1.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思想、架构无关
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单纯在企业中运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进行重组,以建立一套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我国企业界的管理人员从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将信息化等同于购买行为,以为买来硬件、软件等就是实现了信息化,这是技术决定论的思想,以为技术是万能的,是一切工作的终点。许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战略时,一味地追求技术的高消费,而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内部业务流程的变革。有些企业虽然实施了一些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但其侧重点仍然只是侧重于事后的技术支持和故障解决方面,所以许多企业抱怨信息化对经营没有什么效果,没有带来预期效益。其实,企业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对企业结构、管理制度进行变革。(www.xing528.com)
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但是硬件到位仅仅是信息化的开始,怎样合理利用,如何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才是信息化的真正目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技术因素之外,更大的因素将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良好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说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结构、管理不合理带来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企业的流程不适合信息技术结构,使得计算机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的过程,业务流程再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化的效果乃至成败。用先进的手段去适应过去的工作习惯,即“穿新鞋走老路”,使先进的信息技术丧失统一性和先进性,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由此导致了许多企业信息化效果不理想。
其二,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信息化技术相对于完善的企业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应用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即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战术层”的居多,而企业的“决策层”和“战略层”是相当薄弱的。
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将企业的生产流程、人力资源、财务、物流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MRP-Ⅱ、ERP等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建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2.信息化高管不必专业化
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和企业流程密切相关。不论是传统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它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从战略高度进行规划。这就需要企业中有一个高层管理人员专门从事信息系统方面的领导工作,CIO(首席信息官)这个职位也因此应运而生。CIO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集成而出现的统一的信息部门的高层管理者,他们通过指导信息技术的利用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角度的思考,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管理者。虽然国内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已经设置了信息中心,设有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经理或副总裁,但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CIO。首先,国内许多企业的CIO要么直接由技术部门的主管提升,要么就由业务部门技术基础比较好的人担任,甚至高层领导直接兼任C1O职务。其次,我国CIO目前所处的位置也就是信息中心主任。IT投资上所拥有的权力也不容乐观,一项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准CIO们,有87%表示自己在企业的IT投资上只拥有建议权,只有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拥有决定权。而在企业进行重要的战略决策时,42%的受访者表示,公司的决策层只是偶尔会征求他们的意见;13%的受访者表示,公司的决策层不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而能够真正参与到公司战略决策中去的准CIO们就更微乎其微了。
3.信息化重门面、轻应用
信息的重要价值全在于运用,而运用好、管理好信息才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企业由于自身信息应用能力的限制,往往低估了信息的作用,这又导致企业对信息化的不正确理解,典型的表现是:企业将资金大量投入技术设备或系统工程的建设,而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竞争力、真正体现信息的价值。真正决定企业信息能力的因素包括:员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有效配置的程序;长期利用和体现这种价值的文化;与价值和准确性相关的信息本身。企业在以技术能力为中心的信息投资项目上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错误地认为技术本身能创造出信息能力,实际上,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不平衡的认识和投资,反而阻碍了其信息能力。因为决定信息能力的很多主要因素是非技术层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