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管理红利观。很多制造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实践中并没有树立正确的“管理红利观”。很多企业仅仅为了提高效益或改善业绩,单纯依靠外在的资源、政策、垄断,依靠原始需求、低成本红利来获利,并不是利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效率收益来获益。部分政府部门对部分企业给予过度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使得一些企业获得本不应该有的“通行证”,企业没有将精力真正投入到提升竞争力上,而是不自觉地做了大量激励企业负竞争力的事情。
未来中国的红利将从管理红利中释放出来。管理红利,是指发明和实施一种全新的管理实践、过程、结构和方法,以更好地实现财富创造和解决社会问题。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生态愿景》一书中提出:管理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管理的结果。没有“不发达国家”,只有“欠管理国家”。
从历史上来看,当只提供经济类生产要素,特别是提供资本要素的时候,很多国家并没有得到发展。但是若干案例显示,因为发挥了管理的作用,激发了人的潜力,所以取得了快速发展(见表1-2)。
表1-2 红利类型及特征
续表
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经济发展第一季的篇章,此时供给侧劳动人口众多、工资福利低廉、工作积极努力,外汇储备匮乏、政府投入不足,产品物资匮乏、资源矿业较多、环保没有压力、维护成本低廉,经济快速发展主要由需求侧拉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红利逐步消失,自2013年开始,我们进入到经济发展的第二季:供给侧改革,即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见图1-3)。(www.xing528.com)
图1-3 需求侧变化图示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过去一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进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的外贸出口、建设投资均受阻,需要拉动社会消费,实现内循环;“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内循环,不放弃双循环”。向高质量消费发展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消费发展的根本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为向高质量消费发展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高速度消费增长向高质量消费发展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应重视消费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也是向高质量消费发展转变的现实要求。为解决消费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消费升级是向高质量消费发展转变的必然选择。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高质量必须同时保持着高速度。空有速度无质量,难以占领高端市场并实现长远发展,“中国制造”难以甩脱“粗制滥造”的标签;但是空有质量无速度,难免错失良机,为他人作嫁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