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国民政府遗留的烂摊子、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等系列难题,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如何重塑国家基础工业等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一总路线的指导下,中国企业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对于民族企业,主要通过和平赎买、公私合营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于1956年完成了全行业公司合营;对于公私合营企业,于1966年全部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与此同时,为建立健全我国基础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开始实施“156项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初步塑造了诸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石油集团等中央企业的雏形。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为充分调用、配置资源,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全面由政府安排重大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全面统筹资源分配、产品生产与产量调节等。受此计划经济影响,在这一阶段国企、央企应运而生,不仅要承担生产经营的任务,还要承担一定的职能管理责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我国的经济发展。(www.xing528.com)
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等诸多难题与挑战,更肩负着对旧中国经济政治制度加以根本性重构的历史重任。实施计划经济是当时最适合中国发展的理性选择,中央企业、国有企业的组建与发展,助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这些企业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对日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