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四十多年快速发展,在提升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1],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碰到了诸多困难,但经济、社会总体发展仍旧取得了显著进步。“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都已达标完成。我国的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且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的规划目标是3.3件,到2015年年底实际达到了6.3件/万人,超额实现目标,取得了数量可观的知识产权成果。
图1-1 中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单位:件)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2018年知识产权年度统计数据与特点(知识产权统计简报2019年第1期总第1期)。
与此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仍有待提高,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明显加剧。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资源、能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以创新为基础,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了适应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需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还将继续增长5.7件,达到12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将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将实现4.7%的增长。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11.8件,“十三五”的目标指日可待。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在政府的引导、鼓励和支持下,各类主体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还将不断涌现。(www.xing528.com)
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创新道路。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利润持续走低,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的倾向。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现阶段实体经济出现“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同行企业扎堆在中低端市场打“价格战”,形成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产品和技术难以满足需求,产业链无法向高端市场过渡。因此,通过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技术升级是解决当今需求和供给错配问题的关键。在改革开放的前四十年中,我国通过引进和改良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如今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形势下,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企业是经济转型的微观主体,也是创新主体。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企业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存在的,并追求创造价值。创新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的必由之路,对于企业的存续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的市场化导向和企业创造价值的诉求完美契合。因此,企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综上所述,关注我国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在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