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人们在认知上对小龙虾的知识发生转变的过程,而对小龙虾的特定认知观念则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下生成的。在小龙虾产业发展历程中,人们特别是农民的认知观念经历了从消极排斥到积极接纳的改变。就作为商品的小龙虾来说,人们的整个认知系统的改变与转化都与核心行动主体的行动、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农民、企业及政府三方关系相互交错,每个行动主体的行动,以及不同行动主体间的关系都会引致人们认知的变化。
在诸多行动者中,作为生产者的农民的认知与行动转变最为明显。农民对小龙虾形象的最初认知始于小龙虾对农作物、稻田的损害。小龙虾的存在对于农民来说是急需解决的虫害问题,给他们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在这样的情境下,从事水稻养殖的农户长期以来对待小龙虾的态度十分消极,甚至可以说是饱含厌恶之情。然而反观近年来的状况,与起初的情景截然相反,农民不但不再想尽各种办法将其消灭,反而是积极进行人工养殖,不断交流、学习、实践小龙虾的养殖技术,以期进一步提升小龙虾的产量和质量。
这样的反转过程固然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的推动下发生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对待小龙虾的态度和行为并非分离的个体行为,而是以组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尤其是在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的问题上,农民以学习养殖技术为目的而形成了组织,因而养殖的行为主体单元从个人变为了组织。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其通过协会、组织学习活动并针对小龙虾养殖实施激励政策等形式,将个体式的探索发展为组织学习和实践的行为。个体式与组织式的学习模式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和结果,组织学习不仅仅是个人学习行为的总和,当组织成员离开时,组织的学习能力并不会因此遭受损失,这种学习方式会对“组织记忆”发挥巨大的贡献作用。[22]因此,组织学习不仅会影响当前的组织成员,而且会对未来成员发生影响,这也归功于组织学习所累积起来的组织历史、组织经验、组织规则以及组织故事。从事小龙虾养殖的农民正是在政府力量的塑造下,养殖行为由个体逐渐发展为组织行为。在组织学习过程中,小龙虾养殖的技术、经验得以不断巩固和延续,从而使越来越多从事小龙虾养殖的农户也受到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将小龙虾知识不断继承与发展下去。
湖北潜江的农民刘某被称为“中国虾稻连作第一人”,因为他在虾稻连作技术的发明与实践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开拓者角色。自小龙虾逐渐受到市场青睐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仍然靠捕捞野生小龙虾而非人工养殖的方式来回应市场需求。刘某率先尝试利用冬闲时间将小龙虾放入稻田,并添加饲料养殖小龙虾。这一尝试由于经济效益很好,被附近的农民纷纷效仿。
在最初阶段,关于小龙虾养殖的技术知识的推广仍然是以农民个体之间的相互模仿为主。而这种创新的养殖技术知识得以推广出去,而且被加以改进和完善,政府的介入显得十分重要。而且事实上,潜江后来在小龙虾养殖上的优势形成,与地方政府存在着密切关联。2005 年,潜江市政府牵头,与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联合,开始在农民自主摸索的技术基础上总结“虾稻连作”技术,并深入探索小龙虾的人工繁育技术。于是,稻田中养虾的生产方法得以迅速扩散。
在小龙虾产业链的消费市场上,消费者群体的认知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关于小龙虾的诸多负面传言曾经一度甚嚣尘上,这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认知和行为选择,比如“餐馆小龙虾多来自臭水沟”“小龙虾体内积聚了大量铅、镉等有害金属”,等等。这些传言在一定时期里使不少消费者对食用小龙虾是否健康、营养的问题心存疑虑。而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小龙虾在全国范围内之所以广受欢迎,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正是消费者。而消费者对小龙虾的正确认识,离不开企业和媒体的宣传,企业和政府也请水产领域的专家运用科学知识积极辟谣,通过发表文章等方式传播小龙虾的科学知识。位于小龙虾产地如湖北、江苏等地的消费者,食用小龙虾时间较长,对于小龙虾的了解较多,负面谣言对于他们的认知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非小龙虾产地如东北地区的消费者来说,关于小龙虾谣言的澄清对于他们的认知转变及消费行为则起到明显作用。我们在吉林省吉林市的小龙虾餐厅进行调研时,一位食客说道:(www.xing528.com)
“你知道我是(因为)一个什么契机开始吃小龙虾的么?就是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是央视还是别的(频道)我不记得了,就是看了那个,说小龙虾是怎么养起来的,不是臭水沟里养的,也没有什么重金属。我一看,那天就马上喊着朋友去吃小龙虾了。”(访谈记录201701-MY)
各种关于食用小龙虾有害身体的谣言在多方努力下逐渐消除,消费者对小龙虾的认知也更为客观和接近事实真相。人们不再认为小龙虾是害虫和食用有害的对象,而是将小龙虾视作与其他水产食物一样的食品。
市场作为宏观环境在形塑人们的认知上更是起到重要作用。人们置于市场之中,不断接收市场传递出的信号,并借此印证和改变原有认知,再反馈给市场。认知活动受到环境、社会关系等影响的同时也对外部的市场产生影响。在小龙虾产业发展过程中,人们认知上的变化是外在于认知范畴的社会世界所赋予或建构的结果。具体来说,消费者群体、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小龙虾市场的诞生过程中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接受市场信息最快的行动主体是小龙虾加工企业。企业看到小龙虾的广阔市场后很快做出了反应,投资设厂,引入设备,积极投入小龙虾的加工生产。市场的刺激不仅来自国外市场,国内市场的销售热度也塑造了加工企业的认知与行动。很多从事水产品加工的企业,原本并没有小龙虾加工业务的企业也纷纷调整生产线,转而将小龙虾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作为企业的主要业务。
以潜江莱克集团为例。莱克集团前身是禾亿水产食品有限公司,2003 年组建现在的莱克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在此之前,莱克集团主要加工的水产品有鱼尾、鱼块、藕等,小龙虾并不在加工范畴中。随着市场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将其加工产品发展的重点逐渐向小龙虾转移。莱克集团借由其原本加工水产品的基础取得出口资质后,小龙虾加工面向国外吞吐量极大的市场。而加工需要原料,就自然而然地对小龙虾养殖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这样的信息输入直接将企业对小龙虾的认知扭转过来。该企业的小龙虾出口创汇2012 年是1.08 亿美元、2013 年1.19 亿美元、2014 年1.31 亿美元、2015年1.4 亿美元,在全国同行业内率先在小龙虾出口创汇上突破1 亿美元——截至2015 年也仍属全国水产品加工企业在小龙虾出口上超过1 亿美元的唯一企业。除了市场环境的影响,作为非市场主体的政府对于企业认知及行动的转变也提供了诸多契机。市场与政府从来不是各行其道、毫不相干。在我国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运行更离不开政府作为一个行动者的角色和政治行动。莱克集团的发展历程更是从实践角度佐证了这一事实。无论是园区扩建、科研能力的发展、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品牌特色节庆文化的打造,政府的行动都深刻影响着企业的认知与发展。
地方政府虽然没有作为直接参与者参与到小龙虾的养殖、加工和交易过程中,却在塑造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样以潜江为例。在生产环节,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到农户的学习组织中,使得学习链条能真正延伸到处于生产前线的农户那里。在加工环节,地方政府整合资源,对小龙虾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政策支持,也为小龙虾产业领域的品牌建设和信息交流创造了平台。比如,潜江自2009 年以来举办的每年一届的龙虾节,当地政府一直扮演着主导角色,十分有效地扩大了潜江小龙虾品牌的影响。政府看似不是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实际上其在多方面的行动中推进了产业的 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