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是中国的一句古话,知道的人很多,真正将其付诸行动的人却寥寥无几,在舒适环境中生存的企业,往往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会想到随着大趋势的改变而改变,然而,当真正的危机到来时再采取动作,为时晚矣。
诺基亚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品牌,曾几何时,“诺基亚”就是手机的代称。
诺基亚的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自1996年以来,诺基亚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诺基亚的经典机型1100在全球累计销售2亿台,创造了一个几乎难以再现的神话。但是随着新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的崛起,诺基亚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11年第二季被苹果及三星双双超越。诺基亚的帝国开始衰落了,2014年4月25日,诺基亚宣布完成与微软公司的手机业务交易,正式退出手机市场。
诺基亚曾是欧洲人的骄傲,如今它却只是作为一种情怀被人们追忆。有分析文章指出,导致诺基亚衰落的三大原因是:
1.该公司管理层执行不力;
2.未能及时调整智能手机战略;
3.未能选择Android系统。
在由苹果和Google开启的移动互联时代,苹果将平台开放给了分布在全球的软件开发人员,这一招才是最狠的杀手利器。毕竟,全球700万个最聪明的软件开发人员,夜以继日地为了自己的成功和梦想,给苹果打工这种众包之下的能量和威力怎会是一家软件公司通过雇用软件人员所能匹敌的呢?所以诺基亚公司迅速败下阵来是必然的事情。
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吞噬掉了一家曾经利润丰厚、家喻户晓的巨头企业,留给我们许多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企业的竞争环境就如同慢慢加热的水,是渐热式的,假如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员工对于环境变化没有敏锐的感觉,最后只能被市场淘汰掉。所以说,作为掌舵者的老板不要因为眼前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过去的辉煌而忘掉危机的到来。只有居安思危,具备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再创新绩。
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企业要避免由辉煌向衰败的滑落,首先要求企业的管理层要时刻具备危机意识,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不会在战略上迷失方向,从而保证不在不经意间堕入危机的泥淖之中。可以说,一个企业,如果丧失了危机意识,安于现状,自满自足,那么,这个企业距离倒闭也就不远了。
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两大饮料集团,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是充满了危机感的企业,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两家企业才能够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并始终占据饮料行业的领先地位。
当Robert.Goizueta出任可口可乐公司的CEO时,他向企业的高管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世界上44亿人口每人每天消耗的液体饮料平均是多少?”他们回答道:“64盎司。”(1盎司约为31克)“那么,每人每天消费的可口可乐又是多少呢?”“不足2盎司。”“那么,在人们的肚子里,我们占领了多少市场份额呢?”Robert.Goizueta之所以向高管们提出这一问题,就是提醒他们,可口可乐公司的每个人都应当时刻充满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今天取得了成功,不意味着明天会仍然成功,变故是时刻都存在着的。唯有不断地保持危机意识,设立远大目标,作好各种准备,才不会在各种竞争中被别人打败。唯有保持危机的心态,才能够在真正的危机到来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www.xing528.com)
同样,百事可乐也是一家有着强烈危机意识的企业。为了激发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该公司负责人韦瑟鲁普召集销售部经理重新设计了一套工作方法,规定了新的工作任务,他要求,公司年收入增长率必须达到15%,否则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百事可乐从此就会退出市场,不复存在。于是,百事可乐公司上下开始集思广益,商讨对策,员工们也更加卖力地工作。不久,百事可乐公司实行的危机意识初见成效,他们充分利用了各类资产,使公司的现有设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公司的管理节奏也快了起来,公司的经济效益不断地获得提高。
具有危机意识,并时刻为危机的到来做好应对的策略,是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秘诀,而这也是所有创业者应当具备的思想和理念。
一流的应对策略,并不是那种殚精竭虑的精打细算,而是从大处着眼,对自己事业的规划与运筹。每个时代都有一些高人,他们运筹帷幄,对政局、经济上的变化看得一清二楚,然后定下了一环套一环的对策,自导自演了精彩人生。
1966年底,低迷了近两年的香港房地产业开始复苏。但就在此时,“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次移民大潮。
移民者自然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于是,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李嘉诚一直在关注、观察时势,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李嘉诚在整个大势中逆流而行。
从宏观上看,他坚信世间事乱极则治、否极泰来。就具体状况而言,他相信中国政府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实际上道理很简单,若要收复,1949年就可以收复,何必等到现在?当年保留香港,是考虑保留一条对外贸易的通道,现在的国际形势和香港的特殊地位并没有改变,因此,中国政府武力收复香港的可能性不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在整个行市都在抛售的时候,李嘉诚不动声息地大量收购。他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场转旺。这时,李嘉诚已经聚积了大量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的租金收入达390万港元。
李嘉诚成为这场地产大灾难中的大赢家,并为他日后成为地产巨头奠定了基石。
那些有做大生意素质的人,头脑里三个重要问题是非常明晰的:我现在正处于怎样的时势之中;我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我将如何做到这一点,何时做到这一点。有了长远的商业眼光,在经营的过程中,才可以避免那种被客观环境、外部影响牵着鼻子走的盲目性。赚钱是经过自己用心经营后的必然结果,而决非误打误撞的“大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