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这是因为财富是优秀能干的人才创造的,也只有优秀能干的后代才能更好地继承、保住和增值财富。而从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的年轻人,很难懂得财富来之不易,只有挥霍的习惯而无守业的能力,很容易败掉家业。因此,没有人才辈出的家庭难以富过三代,没有人才辈出的企业难以长盛不衰,没有人才辈出的国家难以兴旺发达。
传承良好风气才能保证基业长青,其内容包括聪敏正直、勤奋俭朴、好学奉献等等。一些政界和商界名人教养后辈的做法,对我们来说很有可借鉴之处。
清代曾国藩虽然位极人臣,手握重兵,却一向把勤谨和低调视为护宫之符,立命之根。他说过:“精力虽止八分,却要用到十分;权势虽有十分,只可使出五分。”这实在是为官和持家的至理名言。
早在道光年间,曾国藩就嘱咐家人,千万不能到衙门里干涉公事。如果闯入衙门,一方面有失乡绅的气度,使曾国藩本人蒙受羞侮,同时还会使地方长官难堪,有时会被地方长官所鄙薄。所以他多次嘱托家人,即使自家有事,情愿吃亏,也千万不可与他人构衅争讼,以免被地方长官怀疑为仗势欺人。
太平天国战事兴起后,曾国藩成为湘军统帅,与太平军鏊战。他的几位弟弟都想借此时机一显身手。由于个人资质和努力程度有限,他们通过科举正途升官晋爵的希望非常渺茫,而这几个人又不甘心于终身当个农民,所以争先恐后地想钻到军营里。曾国藩认为家中不可无人操持,因此多次劝阻弟弟们回家,可是无人听从。后来他借曾国潢在军中的一次失误,说他不适合从军,硬是把他赶回了家,让他全力主持家政,教导子侄。曾国潢开始不服气,后来渐渐明白,也就没有怨言了。
曾国藩涉世深、阅历广,他深知奢侈腐败所带来的危害,因此,曾国藩身体力行,戒贪心,他十分清楚,沉湎于家族权势之中的子女,往往骄纵,且甘居下游,他教育子女要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吃饭的途径,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由于曾国藩教子有方,不但培养出曾纪泽这样的外交家,而且,孙子、曾孙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所以曾国藩的为官清廉和治家之道有口皆碑,广为称誉。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它对于陶冶未来一代的性格,具有其他教育力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每个成年人身上,包括他的思想观念、做事方式乃至言行举止,随处体现着他早期的环境与家教。在曾氏家族里,之所以人才辈出,和曾家的家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于未来的接班人,需要以严明的家规约束,同时更要注重传帮带,培养精英人才。
实业家李嘉诚长期占据华人首富的位置,在经营上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对于保持在商业上长盛不衰的秘诀,李嘉诚曾经说过:
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于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www.xing528.com)
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向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挨得住。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为了把自己经商的理念和经验传给后辈,早年在李嘉诚家里,每当星期天,李泽矩、李泽楷两兄弟必定会跟父亲出海畅游。这已是多年的老习惯了,像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
据李嘉诚所言:“每次出海时,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那种,解释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亦未必完全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李嘉诚对儿子的培养,还不仅限于此。在泽矩、泽楷兄弟俩不满10岁时,李嘉诚就在长实会议室配有“专席”,让他的两位公子出席董事会议,接受最早的商业训练。
有人不禁纳闷,不满10岁的孩子懂得什么?其实李嘉诚并不计较他们听懂了什么,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商业氛围中受到熏陶。
在商界,李嘉诚是领袖级的人物,所以他培养下一代能守业、会赚钱并不是最终目的,他期待在儿子身上也能看到一种王者之风。李家兄弟在传统文化和商业气氛的熏陶中成长,即使在刚出道时,也会在业内树立起一种有根基、有内涵的形象,也充分验证了那条“虎父无犬子”的名言。
在一个家族内部,子弟们是精神振奋,努力求学做事业,还是夜夜笙歌,玩乐无度,最终决定他们是靠吃前辈老底的庸人还是继往开来的成功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