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顺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一个人孝心打开了,百善也就都开了。
父母为我们的付出何其多也!从我们出生开始,喂奶换尿布、生病时不眠不休地照料、教我们生活基本能力、供给读书,关心的行动永远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动不了了,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吗?
一对外国的父子坐在庭院里乘凉。父亲坐在长椅的这一边,双手搭在立着的拐杖上,儿子坐在长椅的另一边,头也不抬地看着手中的报纸。这时,不远处的树梢上飞来了一只麻雀。这引起了父亲的注意,他的目光随着麻雀跳来跳去,他问儿子:“这是什么?”正在看报纸的儿子,抬了一下头扫了一眼,回答说:“那是一只麻雀。”父亲不作声了,还盯着那只麻雀。这时麻雀不飞了,下落到了另一边的草坪上,父亲问儿子:“那是什么?”儿子抬了一眼,怀疑父亲的眼睛花了,回答说:“那是一只麻雀。”父亲又不作声了,他看着小麻雀跳来跳去的,又张口问儿子:“这是什么?”儿子停止了看报纸的动作,极不耐烦地说:“麻雀。爸,我和你说了多少遍了,那是一只麻雀。”父亲依然没有表情,马上接着又问:“那是什么?”儿子觉得父亲有点无聊,语气更加地不好,大声地说:“麻雀!”父亲再问:“那是什么?”儿子终于怒不可当了,大声地对父亲喊着:“那是一只麻雀!为什么你会是这个样子,我已经告诉你很多次了那是一只麻雀,你没有听进去吗?”
父亲没有再问下去,示意儿子在原处等一下,自己蹒跚地走进屋子,儿子对自己刚才情绪的失控也有了一点悔意。这时父亲出来了,手里拿出了一个厚厚的本子。翻到某一页递给了儿子,严肃地说:“大声地念。”原来这是在儿子小的时候父亲为他记录下的成长日记,儿子照着父亲的意思念着日记,越念下去儿子的悔意越深。日记里这样写着:“今天,我不久前刚满三岁的儿子和我一起坐在公园里看见一只麻雀在我们的面前,我的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而我也回答了21次‘那是麻雀’。我一直抱着他,他问着我相同的问题,重复又重复,我不生这天真而好奇的小男孩气的。”父亲笑了,儿子感到无比地难过,他一把搂过父亲的肩,在父亲的额上亲了一下。
当我们年幼时,父母就是一方天空。即使他们只是社会上的小人物,能力微不足道,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感受到世界的温暖,生活的快乐。时光辗转,他们老了,孩子们长大成人。这时候,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整个儿就颠倒了过来,为人子女者,有义务担负起父母的晚年生活。
孝道也是要分层次的,第一层是孝养父母之身,此为小孝。即让父母不缺吃,不缺穿,有房子住等等。这一点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能做到这点就不算不孝,可也算不得已经尽足了孝道。孝道的第二层是孝养父母之心,此为中孝。这是指在养父母之身的基础上还要让父母开心,让父母宽心,放心,获得精神上安慰。(www.xing528.com)
有兄弟两个,哥哥很富有,弟弟很贫穷,哥哥每次给父母钱的时候都嘱咐一句,告诉你们不准给那个穷弟弟。父母会不会给他?保证会给,不敢明着给就暗着给,而且给弟弟钱的时候还要嘱咐一句,不要告诉你哥哥我给你钱了,是不是?你看儿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弟弟生活得不好,父母也不会真正地开心。后来哥哥学了《弟子规》,他学懂了一句话,《弟子规》上有一句话,“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就是兄弟之间把关系搞好了,和睦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也是对父母的孝,这句话他学明白之后,拿出资金来帮助弟弟办厂,帮助弟弟致富,弟弟富有了,父母的脸上才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个哥哥做到了养父母之心。
孝不是做给外人看的,所谓孝,其实也简单,不外乎是体贴老人的心意,让他们心中舒畅罢了。如今社会发达、物质丰富,老人们衣食不周的情形少而又少,他们所缺乏的,是那种精神上的慰藉。从内心的意愿说,我们都希望父母的晚年生活能够过得快乐,并愿意为此尽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所有一切父子冲突问题、婆媳关系问题,很多是由于两代人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分歧。对父母尽孝,就需要你扔掉自己的固有的观念,尊重他们的内心需求。
孝道中更高一层的境界,是孝养父母之志,这才是大孝。都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应把父母的志向当做作我们的志向来完成,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这才便是孝养父母之志。用现代的观念讲,就是用心生活,让自己更成功,更幸福,努力成为父母的骄傲。
此外,还有一层养父母之慧的至孝。我们能够开心、幸福,往往与学习了古圣先贤的教诲、优良文化有密切关系。我们可以把学到的古圣先贤的教诲也介绍给父母亲,让父母也有智慧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