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这里的人性所指,包括心灵的含义)的善恶,自古以来,人们便围绕它一直争论不已。
人性亦善亦恶,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暂且这样定:人有二性,一天性、二禀性。在一个常人身上,常会体现出这二种性。天性是纯善无恶的,即仁义礼智信,善德之总称。孟子说的性善,指的正是天性。禀性是纯恶无善的。荀子主张的性恶,指的正是禀性。
天性有源,禀性有根。能化去禀性,天性就圆满了。不能化的,一触即发,发则错或者导致生病。所以禀性中的“怒恨怨恼烦”叫作“五毒丸”,令人害病死亡。它的根很深,不易拔除。人若是降伏不住它,就难以获得幸福圆满。
几乎每个人的心灵都不是纯净无瑕的,有怨恨,就会产生无穷的烦恼。据《圣经》记载,耶稣曾经讲过这样一个“雇工的比喻”:
天国好像一个家主,清晨出去为自己的葡萄园雇工人。他与工人议定一天一个“德纳”,就派他们到葡萄园里去了。
约在第三时辰,他又出去,看见另有些人在街上闲立着,就对他们说:“你们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吧!一天我给你们一个‘德纳’。”他们也去了。
约在第六和第九时辰,他又出去,也照样做了。
约在第十一时辰,他又出去,看见还有些人站在那里,就对他们说:“为什么你们站在这里整天闲着?”
那些人对他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
他对他们说:“你们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吧!”
到了晚上,葡萄园的主人对他的管事人说:“你叫他们来领工资,由最后的开始,直到最先的。”
那些约在第十一时辰来的人,每人领了一个“德纳”。
那些最先被雇来的人,心想自己必会多领,但他们也只领了一个“德纳”。
他们一领到钱,就抱怨家主,说:“这些最后雇的人,不过工作了一个时辰,而你竟把他们与我们这整天受苦受热的同等看待,这公平吗?”
他答复其中的一个说:“朋友!我并没有亏负你,你不是和我议定了一个‘德纳’吗?拿你的走吧!我愿意给这最后来的和给你的一样。难道不许我拿我所有的财物,行我所愿意的事吗?或是因为我对别人好,你就眼红吗?”
抱怨,人人都会,但从抱怨和诅咒中得到好处的人则从来没有。事实上,在抱怨中,真正受到伤害的并不是诅咒对象,而只能是抱怨者本人。不仅如此,抱怨也是一个人最懦弱的表现,它只会让抱怨的人更加感到不如意,内心增添更多的愤慨。所以,与其抱怨,不如感恩。(www.xing528.com)
如果我们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和别人比较,在生活中就会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
有一个中年男人,年轻时追求的事业都有了基础,但是他觉得生命空虚,感到彷徨而无奈,而且这种情况日渐严重,到后来不得不去看医生。
医生听完了他的陈诉,说:“我开几个处方给你试试。”于是开了四帖药放在药袋里,对他说:“你明天九点钟以前独自到海边去,不要带报纸杂志,不要听广播,到了海边,分别在九点、十二点、三点和五点,依序各服用一帖药,你的病就可以治愈了。”
中年人半信半疑,但第二天还是依照医生的嘱咐来到海边。一走近海边,尤其在清晨,看到广大的海,心情为之豁然开朗。
九点整,他打开第一帖药服用,里面没有药,只写了两个字:“谛听”。
他真的坐下来谛听风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甚至听到自己心跳的节拍与大自然的节奏合在一起。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如此安静地坐下来听,因此感觉到身心都得到了清洗。
到了中午,他打开第二个处方,上面写着“回忆”两字。
他开始从谛听外界的声音转回来,回想起自己童年到少年的无忧快乐,想到青年时期创业的艰难,想到父母的慈爱,兄弟朋友的感情与友谊,生命的力量与热情重新从他的内在燃烧起来。
下午三点,他打开第三帖药,上面写着“检讨你的动机”。
他仔细地回想起来:早年创业的时候,是为了服务人群、热诚地工作;等到事业有成了,则只顾赚钱,失去了经营事业的喜悦,为了自身利益,失去了对别人的关怀,想到这里,他已深有所悟。
到了黄昏的时候,他打开最后的处方,上面写着“把烦恼写在沙滩上”。
他走到离海最近的沙滩,写下“烦恼”两个字,一波海浪,立即淹没了他的烦恼,洗得沙上一片平坦……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心灵所束缚,而并不是我们面对的压力有多大。卸下你的心灵枷锁,你的恶劣情绪便消失了。生活中有得必有失,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静观世间万物,体会与天空一样博大的诗意,适当地有所放弃,这正是获得内心平衡、获得快乐的好方法。
对于常人来说,不仅是父母生其身,老师教其慧命,还有宇宙赋其天性、禀性,自身养成或者选择习性等因素。做人应当明白自己,做个明理的人,向善的人。若人人都能努力向善,圆满天性,或者使自己接近于圆满天性,那么人类社会就会呈现高度文明,实现和谐、美好。如果企业能够推行体现天性的文化,企业也会变得更具幸福感。
作为一名老板,如果我们不知向圆满天性而行,时常“怒恨怨恼烦”,试问自己和员工能够快乐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