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在竞争均衡假设条件下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的转变,生产结构变化应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新经济地理理论基于产业集聚的角度,强调了由于初始条件、历史机遇、区域人口密度、运输效率、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差异,形成的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重要影响。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定是区域的某些产业的异军突起。同样,产业增长也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结果。
为了分析产业集聚在产业增长中的促进作用,我们将重新构建经济增长模型。我们在吸收和借鉴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之上,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将产业集聚度(LQ)纳入分析框架,构建地理集聚度的C-D生产函数模型,将产业集聚看作是给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的一种区位优势,是一种能够促进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的优势,从而提出了基于产业集聚和产业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产业集聚对于产业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借助于产业集聚所产生的集聚经济对于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供给不仅是数量增加,而且质量也有所提高,并不断实现自我强化,形成正反馈机制,从而使区域内产业增长的势头一直保持下去。因此,产业集聚所产生的集聚经济使得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产生集聚,为产业的增长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智力支持。
在测算乳制品产业集聚与产业增长的关系时,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将产业集聚度(LQ)纳入分析框架,构建地理集聚度的C-D生产函数模型,可以表示为:
为消除序列数据的异方差,对模型(1)两边取对数,线性化处理得到下式:
A表示技术水平,在短期内,假设各地区技术知识水平和自然资源状况保持不变。因此引入产业集聚的C-D函数面板模型为:
其中,下标i表示我国31个省市,t表示时期,Y表示乳制品工业产值,K表示资本投入,用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表征,L表示劳动投入,用从业人员平均数表征,LQ表示集聚水平,用区位商指数表征;α、β和γ分别是资本、劳动和产业集聚度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分别表示资本对经济增长(产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劳动力对经济增长(产业总产值)的贡献率,γ表示集聚因素对经济增长(产业总产值)的贡献率。(www.xing528.com)
其中,LQ值为区位商指数,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某种产业或产品生产在全国(全省)的产业或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与该地区某项指标(产品、产业、人口等)占全国(全省)该项指标比重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个地区的第i产业的产出指标,该指标可以是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总资产、产品销售收入等为依据。区位商指数能够测度一个地区的生产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借此可以评价一个地区的专业化水平。LQ大于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集聚能力;LQ等于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产业的集聚能力并不明显;LQ小于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集聚能力弱。
选取的样本为2000年~2009年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面板数据。所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奶业年鉴》、《中国奶业统计资料》。同时,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所有的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均采用1990年的不变价格。利用公式(4)可以计算出中国乳制品产业的区位商,如表6-1所示。
表6-1 中国各地区乳制品产业区位商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奶业统计资料》与《中国奶业年鉴》测算得出。
表6-1显示,中国乳制品产业已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北内蒙古产业区是乳业集聚最为明显的地区,大型乳品企业内蒙古伊利、蒙牛、黑龙江完达山乳业均分布在这一区域。以2009年为例,这一产业区的四个省区中,有三个省区的区位商大于1,内蒙古的区位商为3.09,黑龙江更是达到了4.40,辽宁的区位商为1.27,从变化趋势来看,辽宁乳业区位商呈不断上升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未来的乳业比较优势有望进一步提高。华北产业区是我国新兴的奶牛优势产区和奶源生产基地,河北的区位商为1.90,山西的区位商为2.76,河南的区位商小于1,但呈现出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山东的区位商虽然小于1,但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依然保持一定的产业规模。西北地区是我国乳制品生产具有优势的地区,2009年这一地区的区位商均大于1。南方产业区和大城市产业区的比较优势不太明显,2009年这两个区域的大多数省份的区位商小于1;从变化趋势来看,大城市产业区专业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南方产区的专业化水平变动不大,有部分省市区如湖北、广东、广西、四川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