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乳制品生产状况简析

中国乳制品生产状况简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十省区的产值份额占到全国的77.48%,乳制品优势区域逐步形成,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上述分析表明,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中国乳制品业区域格局正在逐步趋于协调、合理。目前,我国乳品企业集中度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对乳品企业生产效率、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乳制品生产状况简析

1.乳制品产量不断增加,品种呈现多样化

图2-1为我国2000年~2010年乳品加工业总产值及产量变化情况。2000年~2010年,乳制品总产量由207.49万吨增加到2 159.39万吨,年均增长为23.61%;其中液态奶产量由124.5万吨增加到1 845.59万吨,年均增长25.09%;干乳制品产量由82.92万吨增加到313.80万吨,年均增长17.36%;乳品工业产值由2001年的195.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 949.5亿元。随着消费者对乳制品需求的多元化和乳制品企业竞争加剧,乳制品品种由低附加值、低档产品向高附加值、中高档产品发展,尤其是液态奶品种多样化和高端化态势加快,各种类型、规格、包装和口味的液态奶不断推出,各大乳制品企业纷纷研发出高端液态奶品种。

图2-1 2000年~2010年中国乳制品产量和产值变化情况

2.乳制品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乳制品产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2010年乳品工业产值最大的十个省区分别为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河北、广东、辽宁、上海、陕西、河南、安徽。这些省份因具有发展乳品产业的优势因素,促使它们在我国的乳品制造业上表现突出,因此我国乳制品产业主要是集聚在这些地区。以上十省区的产值份额占到全国的77.48%,乳制品优势区域逐步形成,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型乳制品企业多数云集在这些省区,内蒙古伊利蒙牛、黑龙江完达山、飞鹤乳品,山东济南佳宝、广东雅士利、西安银桥等乳业龙头企业的快速扩张,带动了区域乳业发展。为了清楚地了解中国乳品产业分布格局,以下给出中国乳制品业集中度,见表2-1。

表2-1 2000年~2010年中国各地区乳制品产业集中度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与《中国奶业年鉴》。

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合理布局乳业生产,农业部根据不同区域的市场、资源、加工条件等,将乳制品工业分为五大区域,分别是东北内蒙古产区、华北产区、西北产区、大城市产区和南方产区(东北乳业产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华北乳业产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西北乳业产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南方乳业产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大城市乳业产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3]。为了能够清晰地认识我国乳制品产业区空间分布情况和区域转移的态势,给出乳品工业五大区域的产业集中度,如表见表2-2。

表2-2 我国五大产区乳制品业集中度 单位:%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与《中国奶业年鉴》。

从我国五大奶业产区集中度的变化情况看,大城市产区乳制品业集中度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29.14%下降到2010年的5.61%;东北产区集中度在波动中上升,由2000年的20.41%上升到2010年的29.53%;华北产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16.1%上升到2010年的1.85 %;西北产区集中度在波动中小幅上升,2000年~2010年上升了3.58个百分点;南方产区集中度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5.33 %下降为2010年的10.79%,下降了4.54个百分点。上述分析表明,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中国乳制品业区域格局正在逐步趋于协调、合理。

3.乳品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乳制品加工业市场准入条件的严格限制,以及对现有乳品加工企业严厉整顿,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特别是一些大型乳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扩大了企业规模,并加强了对奶源以及销售渠道的控制,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0年我国有乳品企业377家,2010年已经发展到784家,增加了407家,乳制品从业人员也有大幅增加,由2000年8.96万人的增加到2010年的23.42万人,乳品工业销售产值由2000年的195.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 949.50亿元,增长了近10倍。2010年中国乳制品销售收入1 939.79亿元,其中销售额排名前十名的乳品企业销售额占全国总销售额的比重达到44.74 %(表2-3),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力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对行业准入、奶源供应、投融资等领域进行规范,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兼并收购和资源整合,对于现存的未达到要求的乳制品加工企业逐步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淘汰,将加快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集团化、集约化进程。2011年3月对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清理整顿工作告一段落,1176家乳制品企业中,107家停业整顿,426家未通过审核。未通过审核和停产整改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乳制品,意味着比例高达45%的乳制品企业被淘汰出局,大约有20%的市场份额和30%的奶源需重新分配,将进一步促进乳制品加工企业集约化进程。

但总体来看,我国乳品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偏小,内部竞争激烈,与国际乳品企业仍有较大差距,雀巢公司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130亿美元,比整个中国乳制品企业的总销售额还要多。我国乳品企业的规模实力还很难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的挑战。

目前,我国乳品企业集中度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对乳品企业生产效率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分析其企业集中度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2004年以来国家逐步加大对乳制品产业的清理整顿力度,乳品行业准入门槛提高,乳制品生产行业许可证的重新整合促进了行业整顿;2011年国家多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在乳品行业开展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速了乳制品行业的重新洗牌;二是国家《食品安全法》、《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等使乳品行业的标准提高,间接导致一些规模小、不规范的乳品企业逐渐退出乳制品行业;三是“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伊利等大型乳品企业从战术上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奶源升级,通过并购等途径进行行业资源整合,不断完善产业链。

表2-3 2010年全国销售额前十名乳品企业 单位:亿元

续表(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11》

4.乳制品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产能过剩情况有所好转

在2000年~2010年间,除了2008年因“三聚氰胺”事件而使规模乳制品企业销售利润率为2.82%,其余年份均为5.28%~6.29%,2010年行业盈利能力出现显著提升,乳品加工业生产和销售取得良好业绩,销售利润率达到9.12%。随着中国乳业的快速发展,乳制品企业数量也在增加,但是中国乳品企业整体绩效水平不高,行业亏损情况比较严重。表2-4显示,2000年~2010年间,中国乳品企业迅速增加,亏损企业数量也在缓慢增加,亏损企业数量从2000年的98个增加到2010年的147个,亏损面平均占到企业总数的20%左右,其中2004年亏损比例最高,其值为30.97%,其后几年虽有所降低,但多数年份的亏损比例也占到20%以上。

表2-4 乳制品业企业数量及亏损企业数量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02年~2011年)

总体来看,乳制品企业产能过剩严重但趋向好转。2007年乳制品企业原料奶加工能力5500万吨,原料奶产量3 633.40万吨,产能缺口1 866.60万吨,90%以上的乳制品企业不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约50%的乳制品企业未达到设计能力的一半。2010年乳制品企业的原料奶加工能力9000万吨,而原料奶供应仅有3748万吨,产能缺口5252万吨。2007年~2010年,乳制品企业加工能力增加了3500万吨,年均增长17.84%,而原料奶仅增加了114.60万吨,年均增长1.04%,产能缺口增加了3 385.40万吨,年均增长41.18%。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核制度实施后,随着乳制品企业数量减少,预计总产能下降20%~30%,但要实现《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乳制品加工能力闲置率控制在25%以内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

5.乳制品质量标准不断完善

表2-5 乳品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目录

续表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乳制品质量标准,包括生鲜乳质量标准、液态奶质量标准以及乳粉质量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为乳制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同时保证了乳品食品安全,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政府等部门的重视,为规范乳业的健康发展,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条例来规范和促进我国乳业发展(表2-5),如修订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颁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乳制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规定》、 《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这些政策在增强我国乳品行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乳品质量、恢复消费者信心方面的作用逐渐显现。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乳业方面提出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但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条例及对“三聚氰胺”事件的严厉处理并未能防止乳品安全事件重演,尤其是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一经颁布就因标准降低而受质疑,其对乳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6.乳制品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随着乳制品产量的不断增长,中国乳制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表现为液态乳比重的上升和干乳制品比重的下降,2000年~2010年中国乳制品产量持续上升,由2000年的217.02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2 159.6万吨(表2-6),10年增加了9.95倍,年均增长25.83 %;液态乳产量由2000年的134.12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1 845.8万吨,占乳制品产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61.8%上升到2010年的85.47%;干乳制品产量尽管呈上升趋势,但占乳制品产量的比重总体上有所下降,由2000年的38.2%下降到2010年的14.53%。从2000年到2010年液态奶产量占乳制品产量的比重增加了23.67个百分点,同期干乳制品在乳制品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却下降了17.43个百分点。

其次,液态乳结构有所变化。液态乳主要以UHT奶(灭菌乳)、巴氏奶(杀菌乳)和酸奶为主,2000年UHT奶、巴氏奶和酸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55%和20 %,2009年UHT奶、巴氏奶和酸奶所占比重分别为62 %、15%和23 %,其中酸奶所占的比例变化幅度不大,变化最明显的是UHT奶和巴氏奶,UHT奶的大幅增加归因于蒙牛、伊利等UHT奶主产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市场消费的引导。

表2-6 2000年~2010年乳制品产量及结构 单位:万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