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成长、演化过程的考察和比较,我们发现国家干预在每个国家产业区形成过程中都存在并发挥作用。根据国家干预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作用的强弱程度及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互动程度,将产业集聚的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模式、政府扶持型的产业集聚模式、计划型的产业集聚模式。
(1)市场主导型的产业集聚模式。该种模式的产业集聚区主要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为典型代表,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和北欧的一些国家比较具有代表性。主要有下列基本特征:①市场机制十分完善,产业集聚的成长、演化基本上依赖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方式来完成。集聚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通过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逐自发形成的。②外部政策力量对产业集聚区的成长、演化的影响是间接的、辅助性的,主要通过调节产业集聚的制约因素,防止集聚外部性的发生。③政府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集群出现后的事后调节方面[15]。
(2)政府扶持型的产业集聚模式。该种模式主要出现在日本、我国台湾地区、韩国、印度等经济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如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和我国台湾地区新竹等比较具有代表性,与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业集聚模式相比,该种模式具有下列特征:①市场经济历史较短,市场机制相对不很完善、自发作用比较薄弱,产业集聚的成长、演化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完成。也就是说,集聚的产生是自上而下的,是通过国家和地区的干预扶持政策而促成的。②由于产业起点比较低,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难在短期内创造足够的条件,实现特定产业集聚和培育地方创新网络的目标。③政府往往具有干预和控制经济的历史传统,与市场机制相配合,共同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形成[16]。(www.xing528.com)
(3)计划型的产业集聚模式。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所特有的产业集聚模式,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集聚的模式大都属于该类型。在公有制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中央计划经济的力量,迅速转移和调配资源,扶植重点产业,迅速地形成独特的产业群。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三线建设都是这种集聚模式下的产物,虽然说这些集聚区的出现,适应了当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传统体制,但集聚的经济效果——增加收益、降低交易成本和外部规模经济往往被更显著的政治目的所掩盖。由于计划经济的刚性和条块分割的影响,这样集聚设想与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种种矛盾[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