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由于学术界对产业集聚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角度或者标准,因此对产业集聚的分类也必然有较大差异。
早期的经济地理学家胡佛(Hoover,1975)在分析地方产业集聚时,将外部规模经济分解为地方化经济(Location Economics)和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cs),前者是指“互相紧密联系的产业部门的综合体”,后者则是“巨大城市聚集体的组成要素”[6]。
从集聚的经济本质看,Ian R.Gordon和Philip Mccann提出了三模型分类。他们认为从经济本质看,集聚可以分成纯粹式集聚、产业综合体式集聚(Industrial Complex)和社会网络式集聚(Social Network)[7];马库森(Markusen)根据对美国、日本、韩国和巴西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四种产业区的分布模式:马歇尔式工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8]。
根据韦伯(Webber)在《工业区位论》中的观点,产业集聚按其形成的要素不同,可分为因市场需求而形成的集聚和因为生产要素而形成的集聚。也有学者以国家力量是否介入为衡量标准来界定,将产业集聚分成国家力量依赖型和自发型。就目前国际上存在的集聚区域而言,大部分是与国家力量有关的。不过自发形成的集聚区也为数不少,像我国浙江的许多集聚就是自发形成的[9]。
从产业集聚形成的推动力来看,可把产业集聚分成自发型、政府推动型和外资推动型。
(1)自发型产业集聚。这种类型的产业集聚基本没有政府的推动以及其他外在的因素影响,完全是本地优势的不断发挥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在这样的区域内出现的多数是私营的中小型企业,像浙江的大唐袜业、嵊州的领带业就是这种类型集聚的典型代表。
(2)政府推动型产业集聚。此类集聚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政府政策的引导甚至是强制力的影响。这种类型主要是出现在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中,如航天等。在这样的产业集聚区域内一般以国有企业居多。
(3)外资推动型产业集聚。这种类型的集聚主要是依靠外商的投资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引导来形成的。如我国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产业群、珠江西岸的家电制造业产业群和苏南产业集聚区就是依靠外商直接投资而逐渐形成的嵌入式集聚[10]。(www.xing528.com)
从产业之间存在关系的不同,可把产业集聚分为产业互补型和产业共生型。
(1)互补型产业集聚。在同一地域内的企业群体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时,这些产业之间存在着互补合作关系,往往以某一个产业为核心产业,其他产业均为辅助产业。这在本质上与产业综合体相同。这种类型的产业集聚主要集中在石化、医药、航天等大型的行业。比如,日本鹿岛依托大型的港口,建成了一个内部联系密切、结构合理的大型港口产业集聚体。其中钢铁、石化、建材机械制造、电力、轻工、食品等配套建设,产品和原材料三分之二在鹿岛工业区内消化。我国也存在一些互补性产业集聚,如西昌的航天城就是较为典型的互补型产业集聚区。
(2)共生型产业集聚。生存在同一地域内的企业群基本上是属于同一产业,相互之间以一种竞争型合作的形态共存。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差异。当然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纯粹的同业集聚,在核心企业集群周围肯定存在不少辅助产业。但是这些辅助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少,故可在分类时将其略去。以少量辅助产业为支点的大量同类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的现象,现在已经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了。放眼全球,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此类经济现象。像美国的硅谷、印度的提若普尔、意大利的第三产业区,还有我国北京的中关村以及浙江温州、宁波等地出现的集聚都是专业化产业区的现实例子[11]。
从产业集聚发展道路的不同,产业集聚可分成创新型和低成本型。
(1)创新型(高端道路)集聚,以欧洲成功的产业区为典型代表,其基本特征是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需求追求个性化等原因,创新从过去线性模式向现在的非线性、复合模式转变,单个企业难以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保证创新的成功率,而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通过交互式作用过程,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要优越于单个孤立的企业,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路径依赖。产业集聚对创新的贡献还在于同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往往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不同公司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
(2)低成本型(低端道路)集聚,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集聚是普遍的现象。在很多城市、郊区,大量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相互靠近而且生产相似的产品。金属加工、木工和纺织等行业的集群是很多的,但很少有创新性成功集群的那些优点。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是偶然的。虽然通常企业家在很近的地理范围内一起生活和工作,但很少共享信息、讨论共同的问题,企业之间会时常出现恶性竞争。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集聚,会促进企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使厂商能够招聘到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并以较低的价格从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这些都使区域内的企业降低了成本,使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奠定价格竞争的基础[12]。
综合现有文献,有关产业集聚的分类标准及相应类型还有很多,如,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13];指向性集聚、经济联系集聚、效应集聚[14],等等类型。由于篇幅所限,本章在此不一一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