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是一次历史性的选举:第一次出现少数族裔和女性候选人成为强劲的总统候选人。[1]在11月4日大选日,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Barack Obama)击败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John McCain),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洲裔总统。毫无疑问,奥巴马的当选得益于少数民族选民,包括非裔、拉丁裔和华裔以及其他亚裔选民的大力支持,而且他们也都为奥巴马的当选感到欢欣鼓舞。有一个团体对奥巴马的支持不亚于上述选民,而且他们对他的当选同样感到欢欣鼓舞,这个团体就是美国的科学家共同体。在小布什总统任期内,很多科学家不满他的共和党政府以政治和意识形态歪曲、压制科学研究,在干细胞、全球气候变暖、进化论教学等问题上屡次发生冲突。虽然麦凯恩试图在很多方面与小布什划清界限,但科学家们显然更被奥巴马旗帜鲜明地支持科学探索自由的立场而吸引。在竞选中,奥巴马曾发表下列有关科技政策的竞选宣言:
我们只有兑现对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承诺,才能实现重大国家目标。对科技的投入会振兴经济发展,创造数百万高技术、高薪资的工作机会,让美国工人领先全球经济;会让所有美国人都改善生活质量;并会巩固我们的国家安全。节能技术能帮助我们结束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并减缓全球变暖。生物医学研究上的进展能够诊断、预防、治疗疾病,从而提供救治生命的途径。美国经验的精髓就表现在一种深入探索未知、扩展人类知识边界的渴望……我们需要结束小布什政府对科学的战争——他们用意识形态压制科学探索,用政治取代专家意见。
选举前夕,有76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包括华裔科学家崔琦和钱永健)在一份公开信上签名,支持奥巴马并呼吁选民投票支持他。在信中,科学家们赞赏奥巴马重振美国科技的决心,并特别提到他强调要建立一个“无偏见的获得科学咨询的过程”。
大选过后,奥巴马基本上兑现了他对科学和科学家的承诺。他在科技政策上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任命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Steven Chu)为能源部长。朱棣文不仅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而且是国际上积极呼吁采取措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著名科学家,因而奥巴马对他的提名受到了大多数美国科学家的支持。在2008年12月15日的提名新闻发布会上,奥巴马特别指出:“他(朱棣文)的任命应该给所有人发送这样一个信息,即我的政府将重视科学。我们将以事实为基础制定政策,而且我们认识到,知晓事实就要采取果断的行动。”紧接着,奥巴马任命物理学家霍尔德伦(John Holdren)为他的科技顾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和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共同主席。霍尔德伦像朱棣文一样是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积极分子,而且长期参与国际核军备控制。他的任命同样受到了美国科学共同体的大力支持。
在2009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里,奥巴马郑重宣告“我们将恢复科学的应有地位”。正如物理学家帕克(Robert Park)所言:“在经历了8年压制之后,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里的这段话就像打了激素一样提起了每一位科学家的精神。”到了4月份,奥巴马骄傲地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宣布,他的政府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提升基础研究投入”的政策,并表示要使研发投入“不光要达到,而且要超过空间竞赛高潮期的水平”,这赢得了科学院院士们的热烈掌声。同时,在外交政策上,他一改小布什任内的单边主义,倡导外交对话解决分歧,并呼吁全球携手向核裁军努力,从而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如果艾森豪威尔和他的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里的科学家们还活着的话,他们会为奥巴马感到骄傲的。
图5-1 奥巴马总统(中间)在白宫会晤总统科技顾问霍尔德伦(左)和能源部长朱棣文(右)(2012年5月7日)
摄影师Peter Souza,白宫官方照片。来自白宫在www.flickr.com网站上的频道,https://www.flickr.com/photos/whitehouse/7365530458/in/photolist-9bBdFG-9chSab-9k2JBw-cdSgAs-8cvsH3-exhQsi-fqiAQk,公用领域作品,2016年1月下载。
当然,奥巴马上任时面对的是美国乃至全球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伊拉克和阿富汗两个战场的战争,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以及其他严重的国内国际问题。他的科技环境政策可以说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而且他和他的科技顾问们对科技的潜力和局限性都保持了比较清醒的头脑。例如,在能源与环境问题上,奥巴马和朱棣文既坚持科技的重要性,又不对技术盲目乐观。他们认为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既需要发展新技术,也要改进现有技术,尤其是要改进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
朱棣文在执掌美国能源部期间(2009—2013年)关注清洁、替代能源技术,并大力呼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益。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能源是节省下来的能源。他还效仿当年冷战时期国防部的科技创新做法,建立专门机构以进行和资助能源领域的高级应用研究,尤其是注重开发新的高效电池和设计新的安全核电站。这些措施得到很多科技人员,包括微软的盖茨的认可。朱棣文还支持把大学和国家实验室建成能源研发、创新的中心。但华盛顿的党派政治斗争肯定对他的科学理念有很大冲击。2013年他从奥巴马政府辞职,回到斯坦福大学继续进行能源和生物技术的研究(Davenport,2013)。(www.xing528.com)
2008年以来的经济衰退和财政赤字危机以及奥巴马民主党政府的上任,对美国科技战略有重大影响:奥巴马政府试图大幅度增加联邦政府在科技、教育、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尤其是促进节能、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试图以此刺激经济发展来应对经济衰退,力图使美国经济能有长远发展的后劲,并以此来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美国的失业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但因为财政赤字危机和国会里共和党人的阻挠,奥巴马政府的科技战略的实施受到很大限制。2010年国会选举中,共和党人尤其是极右派的候选人在选举中得势,更加使得民主与共和两党党争激烈,严重阻碍了美国科技政策的制定,给奥巴马推行其各项政策,尤其是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措施,造成巨大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试图通过重提美国冷战时期在空间科学竞争上的辉煌历史来振兴民心,再建两党共识,推进科技教育投资。像艾森豪威尔当年一样,奥巴马不认为美国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所带来的竞争是军事上的。他认为这更多的是对美国科技、教育的挑战,从而提出在这些领域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在清洁能源上。他在2011年国情咨文里提出,美国现在又一次遇到了“我们的苏联卫星时刻”,呼吁国会加大科技教育投资(Obama,2011)。
奥巴马在第一任期里最大的成就是推行医疗保险改革并获成功。尽管该法案最后因政治原因有不少妥协,但成为美国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最主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全民健康保险、推广新医疗信息技术、降低医疗费用都有好处。另外,奥巴马政府还推动美国开发自身能源,包括太阳能和风能,也帮助工业进行页岩油开发,以使美国初步达到能源自给。但这些成功的代价是其他重要议题(例如应对气候变化)因两党共同的抵制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被搁置起来。奥巴马在2012竞选连任成功之后,又一次把应对气候变化放到议事日程上来。他在连任就职演说里强调:“我们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如果不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就是对我们的孩子和后代的背叛。”(Obama,2013a)几个星期后,在国情咨文里,奥巴马重申:
但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们以及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在防止气候变化方面做得更多……我们可以选择相信,桑迪飓风、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以及一些州所遭遇到的最具有毁坏性的野火的同时发生不过是个怪异的巧合。我们也可以相信科学的压倒性判断,并且现在就开始行动,为时未晚。(Obama,2013b)
他在演讲中列举了一系列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在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鼓励下,奥巴马还在国际上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2014年11月,趁着在北京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的机会,奥巴马代表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达成一项重要协议,双方都定下在一定期限内将要完成的减排目标,成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步骤(Landler,2014)。这个协议为2015年底最终在巴黎达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奠定了基础(Davenport,2015)。
2016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Donald J.Trump)以“美国优先”为口号,通过选举人多数票(尽管在总投票数上未能达到多数),击败了奥巴马所支持的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成为第45任美国总统。他的当选和英国脱欧被广泛认为是美国和欧洲选民对全球化趋势的一种抵制。特朗普2017年1月就任总统,他在科技、环境和其他很多方面采取了与奥巴马政府相反的保守政策走向,例如撤销奥巴马签署的限制发电厂排放温室气体、提高汽车能耗效率的命令,在向国会提交的联邦预算里,大规模缩减环境保护署、国家卫生研究院等部门的经费,并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使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议,受到了美国科学家共同体和公众的广泛抗议(Mervis,2017)。尽管特朗普的总统任期还没有结束,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政府与美国科学共同体的紧张关系将达到甚至超过小布什时代,而他的政策对美国科技创新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注释】
[1]王作跃著作中有关于奥巴马时代的科技政策讨论部分内容(王作跃,2010)(王作跃,2011)(Wang,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