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籍船员的回国参战,中国航运市场又出现了航海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吴淞商船学校虽仅开办了几年,但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有目共睹,在这种情况下,恢复吴淞商船学校的呼声日益壮大。
1925年8月6日,北洋政府拟定恢复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令交通部交通大学(原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凌鸿勋(1)兼任吴淞商船学校筹备处主任,在原吴淞商船学校旧址设立交通部商船学校筹备处,统筹复校事宜。吴淞商船学校由之前停办时期转为筹备恢复时期,但因经费问题,迟迟无法复校开学。
这一时期,“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同学会”开始在中国航运界崭露头角,同学会成员均为吴淞商船学校毕业生,现任各轮船船长、大副、二副等职,包括时任江苏水产学校航海主任、沿海商轮船长徐祖藩,肇兴轮船公司总船主陈干青等,他们为吴淞商船的复校不断奔走。
1928年11月11日,全国交通会议正式通过决议,决定恢复停办了13年之久的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并定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复校进入了全面的筹备阶段。1929年9月11日,复校筹备工作结束,由交通部部长王伯群(2)兼任校长,杨志雄代行校长职务,同日开始修复吴淞校舍。同年10月6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正式在修葺一新的吴淞校舍办公,10日正式开课,停办14年的商船学校再获新生。
1929年复校后,学校隶属交通部管辖,定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后依照国民政府法令规定,于1933年9月16日在校名中加入专科二字,学校易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这是当时国民政府交通部的唯一部属高等院校。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形势相对稳定,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代”,当时吴淞船校是1949年前我国高等航海教育机构中培养高等航海人才人数最多的机构,证明了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在中国近现代高等航海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为中国航商向交通部缴纳船舶吨钞税时另缴的三成附捐,每年共约十余万元。为了保证办学经费来源的稳定与可靠,经过与财政部协商,国民政府交通部专门制订了《交通部征收船校附捐章程》,于1929年11月16日以部令形式公布。该章程具体规定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在船钞上征收“船校附捐”以充实经费,缴纳额为船舶吨钞税的三成,缴税时向代收关税的银行一并缴纳。银行收到后,在月末连同收据、存根一同汇至交通部核收,交通部收到后作为专款存储,不能移作他用。吴淞商船学校经费按照预算,按月呈请交通部下拨,如果船校附捐不够,由交通部补充。“船校附捐”的经费来源形式相对稳定,总体经费较为充足,交通部出台相关规定,保证了经费的规范性。此时的吴淞商船学校学生需缴纳伙食费、制服费,但免收学杂费和住宿费,从整体来看校方有能力给予学生优厚的待遇。
复校后的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迅速组建了一支高等航海教学师资队伍。按照1933年底的统计,学校共有教职员43人,其中专职与兼职教师19人,其余为管理和行政人员。教职工大多拥有正规的高等教育学历,余者也多拥有师范、高中等学历,更有8人留学海外,拥有密歇根、麻省理工、格拉斯哥等名校学位,教职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复校后的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早期由于入学待遇良好,毕业后就业稳定,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1933级驾驶科校友欧椿堃曾回忆道:“母校直属交通部管辖,学校一切经费均由国家支付,所以我们入学学生可免交学费、住宿费及书费,但是第一次入学时,学生仍要交制服费50块大洋及伙食费30块大洋(每月付伙食费6元,预付5个月),总共80块大洋。”1929年,学校首届招生80人,驾驶正科与预科各半。以后招生逐年递增,1931年在校学生有230余人,一般也维持在200名学生以上。(www.xing528.com)
在学生管理上,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要求严格。学校制订颁行的《学生通则》共22章66条,对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均有涉及并进行严格管理。日常管理方面强调纪律性,学生每日起居都要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执行,应常穿制服并须注意整洁,无论在何处遇见职教员时均应当敬礼,学生在外相遇亦应互相敬礼,学生不得吸烟饮酒,以及不得拥有其他不良嗜好,学生组织必须先要经过训育处许可并接受其指导。学校有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因不及格而留级或除名的较多。如驾驶科第一班学生1929年招录时有40多人,到1933年夏毕业时仅剩下24人,三分之一以上被淘汰。严格的学习与管理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毕业生一度受到各航运公司的欢迎,维护了学校的办学声誉。
早期的高等航海教育机构一直未能设置轮机专科。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复校筹备过程中,各界均认为驾驶和轮机两科在航海中同等重要,主张两科并举,但因当时条件所限,学校复校之初仅设驾驶科,招收正预科各一班[14]。后经学校的努力筹备,同时社会上各轮船公司也急需轮机方面的人才,终于在1930年秋增设了轮机科,招收正预科各一班,学校从此进入了两科并举的新时期。
学校十分注重理论课程的设计,驾驶科开设27门课程,轮机科共开设24门课程。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功课紧张。学校的各门课程满分从50分至100分不等,分别根据不同课程的授课时间以及重要程度来确定。一般而言,各科学习成绩80分以上为甲等,70分以上为乙等,60分以上为丙等,不满60分为不及格。一学年内,各学科及各项实习成绩均列丙等以上者才可以升级;学年总成绩平均不及格并且学习课程满四分之一不及格,应该留级;不及格学科占全部课程四分之一以内的,应该在下学期开学时补考,补考不及格者仍不能够升级;一学期内缺课时间超过三分之一者,做退学处理:实习期间旷缺不到,应延长其毕业期限。毕业分数及格的学生给予毕业证书,并由交通部发给甲级二副或二管轮船员证书,不及格的学生仍要留级肄业。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还正式开始了研究班教育。研究班的宗旨为储备人才,并使未就业的毕业生增强学识。研究班学员暂定15名,凡是属于1936年夏季毕业的学生,经过三个月尚未就业,由指导委员会核准,可以进入研究班,研究班设立时间从1936年7月至1937年6月,为期一年,未到期而学员全数就业,研究班可以即时停办。根据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题目,在选定题目后,研究班学员实施一人一题开展研究,必须坚持研究工作,随时撰写报告,请指导委员会考核。研究班学员在研究期间,每月每名给予津贴三十元,就业时此项津贴随时取消。根据指导委员会的安排,拟定了现代各国航业之状况及其趋势、中国航业之状况及其趋势、今年轮船建造之趋势等20个题目供学员选择研究。另外,学员也可以自己拟定题目,不限定研究范围,但必须由指导委员会加以核实认可。
如前所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十分注意学生的船上实习,不仅设立了专职教练长负责实习事宜,还规定了2年理论、2年上船的学习模式。按照《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章程》的规定,驾驶与轮机两科学生,均系在校学习两年,实习两年,才能毕业。驾驶科在学习学校课程完毕之后,必须派在江海轮船随航见习。轮机科学生在学校课程学习完毕之后,必须安排在船上一年和设备完善的机厂见习一年。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复校时,原计划自购轮船作为驾驶科学生实习之用。1931年夏,驾驶科第一班学生的校课已经按期结束。当时学校正在筹购练习船舶,恰值美国驻沪商务参赞介绍一条合适的美舰,“筹购数年,以费巨未能成议”。但是,当时已经结束理论课程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急待上船,经过校长杨志雄与轮船招商局、上海航业公会以及各轮船公司沟通,得其帮助,尤其是早期吴淞船校校友大力援手,同年秋季,驾驶科第一班学生陆续上船实习,实习船舶及其所属公司大多为当时的知名公司,如轮船招商局、三北、肇兴、政记等公司,均属当时我国排名前5位的轮船公司。
由于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本校自购练船,未能进行”。1933年,徐祖藩任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代理校长,继续着手解决实习船问题。考虑到购船款项巨大,短期难以筹措;上一届学生分派到各轮船公司,“分散各船,无专员负责教练,究属未尽妥善”,弊病甚多,亦属“一时权益之救济耳”。为此,经过学校与招商局商议,招商局同意以局属“公平”号轮船暂时作为驾驶科三年级学生集中实习之用,并由交通部派遣金月石作为教练长,从同年3月29日起常驻“公平”轮船专门负责教练事宜。每年假期,学生都被派到招商局“公平”海轮(见图7-8),由教练长随船指导实习,“实与自购练船无甚差别也”。学业成绩优异的前三名学生,还由校方接洽前往英商太古、恰和轮船公司的船舶进行实习,航行远洋国际航线。1936年,学校又接到政府拨付的“河安”号轮船一艘,充作学生实习船舶。
图7-8 1937年驾驶科三年级实习船“公平”海轮
轮机科学生的实习,规定“在校课期内,亦须随时在工厂实地见面”,具体安排每周两个半天进行车间实习,内容为车、钳、刨,以及锅炉、蒸汽机、柴油机、电机等试验。为了满足轮机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于1930年5月添招轮机科学生之前,即着手申请建造实习工厂,同年9月8日动工,12月22日实习工厂落成并投入使用,“建造宽大长方形之厂屋一所,继即选购锅炉、马达及一切机场应有机器,逐部装置”,厂内设翻砂间、制图间、模型间、锅炉间、马达间、车床间,供学生实习之用。1932年1月28日,上海爆发日军进攻淞沪的“一·二八”事变,位于事变中心的吴淞船校校舍工厂被日军轰毁大半,书籍仪器也被掠夺,轮机学生实习困难。同年夏天,轮机科第一班学生需要到校外工厂实习,在10月间“派轮机科三年级学生周延瑾等四人分往合兴、求新、耶松、瑞铬等厂实习”。1933年9月,交通部经与海军部协商同意将吴淞商船学校轮机科三年级全班学生在该年秋季派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海军部江南造船所实习。此后,轮机科三年级学生就可以“纠集全班在同一处所见习”,而不必再进行分散实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