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船政科商船学堂宣布独立招生

船政科商船学堂宣布独立招生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久有设一商船学堂之志的盛宣怀终于在唐文治等人的支持和努力下完成了船政科的创建,开创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并趁热打铁,促成了高等商船学堂的独立。1911年,盛宣怀出任邮传部尚书,开始积极促使船政科分出,单独成立一所商船学校。经过慎重考虑,商船学堂的校址最终选择了张謇所捐献的吴淞口地基。《申报》上刊登的招生简章显示,商

船政科商船学堂宣布独立招生

清末,久有设一商船学堂之志的盛宣怀终于在唐文治等人的支持和努力下完成了船政科的创建,开创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并趁热打铁,促成了高等商船学堂的独立。然而好景不长,萌芽状态的高等航海教育很快便又遭遇困境。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其中从初等教育开始将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共25年。主系列之外还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实业学堂分初等、中等、高等,其中高等实业学堂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四类,高等商船学堂设航海、轮机两科,轮机学制五年,航海学制五年半,招收普通中学堂毕业生和18岁以上的同等学历者,对课程设置、实习等内容也做了详细的规定。

图7-4 盛宣怀

1908年,盛宣怀(见图7-4)出任邮传部右侍郎,成为邮传部核心人物。早在1895年,面对甲午战败的耻辱,他悟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道理,并于同年奏准在天津设立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中西大学堂(后改为北洋大学堂),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人。1896年,盛宣怀于上海设立南洋公学,后因隶属关系调整更名为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这所学校设立之初即与航运界密不可分,因为办学的主要经费来源便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航运巨头——轮船招商局。“商业振兴,必借航业,航业发达,端赖人才”,盛宣怀发现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受制于中国航海人才的匮乏,为此他迫切地希望开办一所专门的高等商船学校,以培养中国自己的商船人才。

在航海学科设立的紧要关头,1907年秋,唐文治(见图7-5)被清邮传部奏派为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为官期间,他几次出国访问,特别是他通过对欧洲各国文化教育的考察,深深感到国内教育的落后,从此萌发了教育救国的强烈愿望[12]。《邮传部扎饬筹设专科各办法候唐侍郎到堂后酌核施行》的公函称:“……轮帆之学仍须出洋,皆宜从长规划,以期完备。本部现经奏派前农工商部唐侍郎为该堂监督,综理一切事宜……现在唐侍郎不日到堂,一切办法统候酌核施行。”[13]从此公文不难看出,邮传部认为当时航海学科的设立暂不具备条件,而“综理一切事宜”则充分赋予了新任监督唐文治对学科设置、专业发展乃至航海学科的规划等所有事项具有综合筹划和全面负责的权力。1909年4月,邮传部尚书徐世昌(10)致函唐文治,商议筹办船政科,要求唐文治拟定具体的筹办办法后送邮传部商议审核。由于福建船政学堂在培养军事航海人才,且成效显著,因此,唐文治特意致函福州船政学堂索要学堂章程以及办学资料以做参照。在多方考察、总结经验、借鉴创新后,唐文治提出应先设立轮机和航海两个专业,并将拟定的筹备方案报送邮传部审议。考虑到邮传部的经费问题,为加快商船学校的建设进程,盛宣怀认为最便捷经济的方式是将已有的邮传部部属学校改办为商船学校。

图7-5 唐文治

1909年夏,邮传部提出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见图7-6)筹办船科,先添置开班,等到原来的铁路电机学生毕业后将路电两科迁往唐山,将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改为专办船科。这个设想引起了一片反对之声,因为当时的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是东南沿海诸省绝无仅有的最高官办学府,其他少量的高等学校系教会学堂,远远不能满足东南沿海诸省广大青年学子深造学习的时代需求。唐文治心系东南沿海青年学子,“每当议裁并之时,鄙人之心摇摇如悬旌,每念及诸生被裁后未知往何处读书,各父兄家属更不知若何忧虑,对于诸生未便宣布,而笔舌力争之余,亦几经下泪”。他与全校教员经过再三考量,提出一条折中的办法,即在不改变学校工学性质的同时,于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内增设船政科,待到条件成熟再扩充学生,独立办校。最终,邮传部同意了这个方案,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先开设船政科,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为挽回航权,改变中国海河船舶尽受洋人控制之局面迈出了第一步。

图7-6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09年9月7、9、16、18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在《申报》连续登载了船政科的招生广告,向社会招收二十岁左右,身体强健,视力良好,吃苦耐劳的中学毕业生。船政科设立之初,报考条件严格,报考者寥寥无几,由时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唐文治亲自遴选了本校中学毕业生、路电专科初年级学生十余人升入船政科。1909年在船政科开学典礼上,唐文治监督勉励新生:诸生今日来校学习航海,日后个个要到海船上工作做事,看大浪,吹巨风,航海生活是枯燥的、辛苦的!一船生命财产之安危,均操在船长手中,试想所负之责任,又何等重大!同时诸生亦应当记得,商船驶到外国,实即是国家的势力所到达之处,此外还赚外国人的钱,以富裕自己的国家,试想这样的意义,更是何等重大!还有,国家一旦有事,诸生即是海军,故东西洋各国均特别优待商船人才。今朝廷效法外国,亦决定优待你们,愿诸生学成致用,不负朝廷厚望。勉之!勉之!

1911年,盛宣怀出任邮传部尚书,开始积极促使船政科分出,单独成立一所商船学校。监督唐文治也亲力亲为,新辟校舍和资源。浙江士绅李厚祐捐出宁波益智中学堂作为商船学校校址。近代实业家张謇慷慨解囊,捐出官款6万元及吴淞口渔业公司的地基100亩用于办理商船学校。当时吴淞是中国最大都市的“海上门户”。20世纪初,上海最早的学府多集中在吴淞镇与吴淞炮台湾之间,堪称上海最早的大学城,其中知名学府有中国公学、复旦公学、吴淞商船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同济医工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国立上海医学院……吴淞口“江面宽阔,各国商船络绎往来,地居南北之中,交通至便,毗连浚浦局船澳,建筑船校为天然适当之区”。经过慎重考虑,商船学堂的校址最终选择了张謇所捐献的吴淞口地基。为了尽快实现在吴淞炮台湾创建我国第一所商船学校的夙愿,唐文治还曾“亲往相度地势,命工师绘图,克日兴工,请陆君勤之先生监造”。1911年独立的商船学校定名“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并对外招生,中国第一所高等航海学府就此诞生!高等商船学堂由唐文治兼任学堂监督。为加强学堂管理,唐文治特聘留英归国南洋公学毕业生夏孙鹏(11)任驾驶科主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庶务长庄思缄(12)任庶务长。

《申报》上刊登的招生简章显示,商船学堂学生免收学费及伙食费,招收十八岁以上,中学毕业,能直接听懂英文授课的学生。招考简章中明确高等学堂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半,之后需在招商局或外商轮船上实习一年半,总学制四年。毕业后如有意进入海军,可考入海军学堂学习一年。不进入海军的学生,毕业后或被派往日本或西方国家的航海专门学校学习,或派往轮船招商局就职。

除了重视教学、延聘良师,唐文治还将他“崇德、尚实、重文、健身”的理念深入到学生管理中去,不仅参照国外商船学校的办学经验开设专业课程,更重视国文、外语和实践操作,为强壮体魄,还将爬桅杆、习游泳也列为学生的必修课。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改由国民政府交通部直辖,更名为吴淞商船学校。首任校长为原清末海军提督萨镇冰。萨镇冰就任校长后,曾对学生说,中国航运很不发达,商船人才缺乏,应该花大力气赶上去。他号召学生勤学努力,为国争光。吴淞商船学校一直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方针,平日除了严格的理论学习外,十分重视驶帆、操艇、游泳、上船实习等实践项目的训练。其间,萨镇冰校长亲自与海军部商调“保民”舰改装为实习船,供学生使用。

1914年,吴淞商船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见图7-7)。当时中国航运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航业界人士提倡聘用国人担任高级船员。但由于当时高级船员的雇佣权操握在洋人手中,他们竭力排斥国人担任高级船员的职务,致使吴淞商船学校的学生虽毕业但无出路。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时,邮传部年拨经费三万五千两还未全交即发生了武昌起义,办学经费来源随即中断,辛亥革命后经费仍难以维持运行。1915年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停办,交由海军部接管。(www.xing528.com)

图7-7 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1)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

(2) 《盛世危言》成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的论文集。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是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

(3) 冯桂芬,1809—1874年,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师从林则徐,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4) 陈兰彬,1816—1895年,字荔秋,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人,晚清时期大臣、学者,首任中国驻美公使。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留学监督身份、率领第一批留学生30人赴美。光绪四年(1878年),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后奉调回国,历任兵部、礼部侍郎及会试阅卷大臣等职。

(5) 容闳,1828—1912年,原名光照,谱名达萌,号纯甫,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在清末洋务运动中,参与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

(6) 詹天佑,1861—1919年,汉族,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今南海区),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7) 左宗棠,1812—1885年,汉族,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主持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8) 邓世昌,1849—1894年,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人,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之一,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伟大的民族英雄。

(9) 严复,1854—1921年,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10) 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直隶(今河北)天津人。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民国五年(1916年)3月为国务卿,民国七年(1918年)10月,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

(11) 夏孙鹏,1887—1933年,字应庚,江苏江阴人(今江苏省江阴市),毕业于英国海军学校,后担任吴淞商船学校校长,南京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海军总司令部编译委员会主任委员、训练处处长。

(12) 庄思缄,1866—1932年,字蕴宽,江苏武进人,晚清至民国期间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国学大师、佛教界名流居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