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航海图测绘与出版事业起步于1949年的华东军区海军海道测量局,到今天的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逐渐形成了覆盖范围广、品种齐全、质量优良、标准化程度较高、生产方式日趋现代化、具有一定规模的航海图出版体系。迄今为止,共出版各种航海图4 000余幅,为国内外、军内外不同用户提供了详细、可靠的航海资料,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解放初期,为满足当时军事斗争和航海运输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道测量局主要根据英、日、美等国出版的海图翻印了单色航海图120余幅。由于受资料不足及数学基础不统一的影响,这些图精度较低、现势性较差,但在当时为我军解放沿海岛屿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50年起,我国开始编制第一代航海图。这套图包括中国沿海港湾图和1∶50万、1∶25万、1∶10万(局部成套)三种比例尺的航行图500余幅,分为军用、民用两种版本出版发行。部分沿岸补充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测资料和检测资料,采用了自己的编号,海图的绘制、内容要素和表示方法、纸张及印刷质量都比翻印海图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当时大部分海区还没有新测资料,因此,海域要素仍主要使用外版海图为基本资料,资料的现势性较差;分幅在1∶25万、1∶10万图上考虑到叠幅的问题,但平面坐标系和高程基准等数学基础方面的不统一仍给航海人员用图带来了不便。
我国大地测量工作的深入为航海图数学基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尤其是1958年开始的海区基本测量工作的展开为航海图的编制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基础资料。我国第二代航海图的编制出版工作从1961年开始。这时期共出版各类海图2 400余幅,是我国航海图出版事业从数量上、品种上全面发展的时期,后来的发展都是以此为雏形。这一时期建立了我国航海图基本的数学基础,即平面基础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深度基准面采用理论最低潮面,港湾图采用平面图或高斯克吕格投影,航行图采用墨卡托投影;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航海图分类、分幅原则和编号规则;建立了一系列航海图出版的图式、规范和规定等,如1966年针对军用海图制订的《军用海图出版规则》,1966年制订、1972年修订的针对民用海图的《国内民用海图出版规则》,1975年的军用《海图编绘规范》,1979年的《国外地区海图编绘规范》等;建立了我国航海图品种的基本框架,即军用、民用、外轮用航海图,基本覆盖了我国海区。同时,采用外版海图资料编制了基本覆盖世界海域的国外地区航海图,采用四色印刷技术。在第二代航海图的出版过程中,为满足海上无线电定位技术的需要,还在这些航海图上分别加绘各种曲线、格网等要素,出版了专用航海图,如近程双曲线导航图等。这期间出版的1∶20万航海图采用八色印刷,图上加绘了高斯方里网,以便陆海军作战时有统一的坐标。第二代航海图的编制仍以手工作业为主,采用编稿法和连编带绘一次成图法。由于第二代航海图采用了大地测量和海洋测量的最新成果,因此,资料的现势性和制图精度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对航海图用户的行业特点考虑不够,海陆部内容要素载负量偏大,图面的清晰易读性较差,导航目标与航行障碍物不够突出,未能很好地反映航行特点。海图编号也不够科学,在军用、民用航海图编号中使用了破折号,国外海区海图中使用了汉字,外轮用海图系列中的港湾图出现了编号不够用的情况(1990年开始对外轮图改版时就对其编号进行了改革)等。
为了克服第二代航海图存在的问题,在海军航海保证部的组织下,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海图改革方案,拟订了《中国海区航海图制图规范》《海图图式》《海图分幅方案》《海图编号规定》等技术文件,并在1981年6月由海军司令部、交通部、水产总局联合召开的“航海通告、航海图书资料改革工作会议”上审定了这些技术文件。我国于1983年开始按新的图式、规范要求编制中国第三代航海图。
这次改革除保留了一套1∶5万军用航海图外,将其余军用航海图与民用航海图合并为一个版本,即军民合用航海图。经过这次改革,我国航海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海图编号统一采用分区分比例尺编号,将中国海区置于世界大区范围内,较为科学合理;图幅内容要素的载负量、表示方法日趋成熟,采用了刻图工艺。尤其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的图式、规范标准化工作,航海图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基本与国际接轨。至此,形成了我国现行的航海图产品结构体系,即军用、军民合用、外轮用三大系列。
电子海图是继雷达、GPS后的航海导航领域的新技术产物,其以自身的优势在世界航运业和水上安全监督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子海图从诞生到今天不过几十年,其间很多人对电子海图的实用性表示过怀疑。1995年国际海事组织规定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可以作为《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所要求的纸质海图的等价物。2011年国际海事组织又规定从事国际航行的船舶必须按规定配备ECDIS。至此,电子海图正式登上航海舞台。如今,许多船舶只配备电子海图而已不配备纸质海图,电子海图也将成为未来航海数字化的重要基础。
(1) 刘向,公元前77—公元前6年,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中国目录学鼻祖。
(2) 《说苑》,又名《新苑》,我国古代杂史小说集,原20卷,成书于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朝的逸闻轶事。
(3) 刘豫,1073—1146年,字彦游,永静军阜城县(今河北省阜城县)人,金朝扶植的傀儡皇帝。(www.xing528.com)
(4) 完颜亶,1119—1150年,本名完颜合剌,会宁府会宁县(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金朝第三位皇帝。
(5) 出自《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四《儒林一》,见《元史二种》。
(6) 清浚,1328—?年,字天渊,别号随庵,浙江台州路黄岩县(今浙江省黄岩县)人。1368年,明王朝建立,被当地郡守邀请出世住持万寿寺。1371年,明太祖在首都的蒋山(今钟山)亲设普度大会,召全国“有道沙门十人”,清浚即居其一。
(7) 出自明弘治年间常熟徐氏刻《水东日记》所附元代地理学家高僧清浚广舆疆里图摹本。
(8) 原图刊于《海道经》,引自梁二平《海图上的中国》。
(9) 葱岭,一般指帕米尔高原,古丝绸之路在此经过。
(10) 齐彦槐,1774—1841年,字梦树,号梅麓,又号荫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著有《梅麓诗文集》二十六卷,《海运南漕丛议》一卷,《北极星纬度分表》四卷,及《天球浅说》《中星仪说》各一卷,均载于《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11) 魏元煜,?—1825年,字升之,号爱轩,直隶省永平府昌黎县(今河北省昌黎县)人,清兵部尚书魏元烺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