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海上气象导航技术是辅助船舶安全、高效地横渡海洋的导航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被导船舶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及性能、特定的航行任务、给定的货物、吃水情况以及航速和船期计划,由一组气象学、航海学、造船学、海洋经济学和计算机分析专家等专业人士组成的综合指挥系统,向船舶公司推荐一条符合船舶安全限度且用时最少的最佳航线[9]。气象导航公司的服务内容包括航行计划和航线选择,航路上的天气报告和航向指导以及航行结束后的情况分析。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国外气象导航技术引进我国航运界,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海洋预报总台、航海界以及有关院校的科技人员对气象导航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逐步开展了实验性实船导航服务。我国使用气象导航技术是从1975年开始的。1975年5月我国第一艘航行温哥华的“玫瑰”轮接受美国气象导航试验,结果证明比通常的航行时间缩短4天左右[10]。此后,我国部分远洋船舶开始使用导航公司的服务,在保障安全、节省航时和减少货损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当时,我国国外贸易90%的货物由船舶运输,使得我国成为世界十大海运大国之一[11]。为适应新形势,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自主研制海上气象导航技术。1981年我国开始开展气象导航试验研究,1983年底和1984年底进行了两次气象导航实船对比试验,1985年该气象导航技术成果通过鉴定,弥补了我国气象导航技术的空白。
1985年起,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的海洋气象导航中心开始开展海洋气象导航业务,研制了全球气象导航业务系统,大连、上海、天津、广州、青岛等5个气象导航分中心也相继建立。1987年6月,中央气象台首次为我国远洋轮“安平5”号横渡太平洋实施气象导航保障服务,我国气象导航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改变了我国长期依赖国外商业气象导航的局面。1990年,中央气象台海洋气象导航中心与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成立联合公司,开展对三大洋气象导航船岸通信联络试验并取得成功。从初创阶段1987—1988年,我国导航的船数每年不足10艘,到1992年导航船数增加到126艘,1995年增至250艘。中央气象台海洋气象导航中心研发了气象航海新技术,开发了全球船舶气象导航业务系统、全球气象船位监控系统、全球航线计算、跟踪导航和航次评估自动化技术,建立了全球海事卫星通信链路,服务范围遍及全球海域。(www.xing528.com)
进入21世纪后,因为体制改革等原因,原有的导航业务体量渐渐萎缩,技术研发和软件支持均未得到进一步发展。近些年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指导下,我国沿海的一些气象部门和高校成立的气象公司基本具备航路规划和气象服务的能力。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整体业务体量规模不大[12]。2017年,中央气象台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重新开展气象导航业务。2019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上,中央气象台正式发布了船舶气象导航系统,这是一个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系统。
目前,我国海上气象导航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的导航业务能力,可以承担起海运气象服务、海洋生产与经济气象保障、国防安全气象保障等专业服务的重要职责,已经进行规模化业务发展和商业船舶服务,船舶数量稳定增长。船舶气象导航系统服务范围已经涵盖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北可到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最南可到南极海域。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气象导航的发展历程较短,技术力量稍显薄弱,业务量相对较少。国内的气象导航服务正努力开拓创新,在信息化背景下逐步开展多样化的平台建设和产品研发。未来,气象导航团队将不断完善系统,为远洋船舶提供更安全、更经济的导航解决方案,服务范围也将遍布全球海域的各个角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