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时期大型船舶的操纵技术优化

先秦时期大型船舶的操纵技术优化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船舶数量的增加需要大批操驾人员。越国称造船工匠为“木客”,称操船者为“船卒”,由此出现了专门从事船舶驾驶的人员。这样算来,在一艘以作战为目的“大翼”战船上,专门负责操驾的士卒就有57人,几近全船人员的三分之二。在复杂的水文状况下和激烈的水战中,这几十人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使如此大型船舶正常行进,对操驾技术要求很高。

先秦时期大型船舶的操纵技术优化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造船水平的提高,我国古代的航海事业逐渐形成,远洋探险及贸易活动也比此前更为频繁。海员在角色固化的基础上逐渐有了职务分工,海员技术职务名称开始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造船水平极大提高,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造船规模扩大,船舶数量激增;二是船舶类型各异,用途不一;三是工艺先进,结构坚固;四是载重量增加,船体趋于大型化。

船舶数量的增加需要大批操驾人员。这一时期,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吴国和东南沿海的越国设置了专门的造船工场——船宫,表明船舶制造与驾驶开始角色分离。越国称造船工匠为“木客”,称操船者为“船卒”,由此出现了专门从事船舶驾驶的人员。而船舶种类的多样化和船体的大型化使操驾技术更趋复杂,协作要求更高,分工更细。(www.xing528.com)

据《太平御览》(1)引《越绝书》载,春秋时期吴国的战船有“三翼”,其“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可“容战士二十六人,棹(zhào)五十人,舳(zhú)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棹”为桨手,“舳舻”为船首尾的驾驶人员,“操长钩矛斧者”负责控制与他船的距离。这样算来,在一艘以作战为目的“大翼”战船上,专门负责操驾的士卒就有57人,几近全船人员的三分之二。“大翼”战船应该是这样在水上行进的:船首船尾3人负责指挥,以控制航向和航速;50个桨手分列船侧奋力划桨,为战船提供推进力;首、尾、两侧各一人持长钩、矛、斧等,根据需要在两船距离过近或过远时用钩、推等手段进行控制。在复杂的水文状况下和激烈的水战中,这几十人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使如此大型船舶正常行进,对操驾技术要求很高。吴国还有一种战船名曰“艅艎”,作为旗舰专供吴王乘坐,体势更加硕大,操驾更为繁难,“棹手”与“舳舻”等分工也更为细致。“棹手”与“舳舻”为我国古代船员技术职务名称最早的明确描述,表明当时的船员已有明确的技术分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