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由苏联设计,大连造船厂建造,载货量13 400吨,满载时吃水深度为9.7米、航速为18.5海里/时,功率为13 000马力,能够续航12 000海里。“跃进”号自1958年9月开工建造,从船台铺底,到船体建成下水,只用了短短58天时间。1963年4月30日,“跃进”号展开首航,载着1.3万吨玉米从青岛港前往日本名古屋西港。同年5月1日中午,“跃进”号在首航途中触礁沉没在苏岩礁。可以说,“跃进”号是中国造船业探索的里程碑,反映出新中国在造大船上从无到有的一个制造体系的形成。“跃进”号是新中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她的建造成功为中国船舶生产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我国整体造船水平。
图2-21 “跃进”号货船
1960年4月15日,江南造船厂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下水(见图2-22)。“东风”号的船型为单螺旋桨,双层纵通甲板,长首楼,首柱前倾,尾部为巡洋舰式,是具有中部机舱中部甲板室的钢质柴油机远洋货船,总长161.4米,设计水线长152.5米,二柱间长147.2米,型宽20.2米,型深12.4米,设计吃水8.46米,排水量为17 182吨,载重量为11 642吨,载货量为10 000吨,航速为17.3节,能在海上连续航行40昼夜,远航至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图2-22 “东风”货轮
“东风”号从开工投料到下水用时88天。有趣的是,在“东风”号轮船壳下水时,恰好日本某家造船厂也有一艘相近的万吨轮船壳下水,其船名译成中文,正是“西风”。“西风”从开工投料到下水,耗时129天,制造时长远远超过“东风”号。当年,江南造船厂的工人们戏谑地说:“东风压倒了西风。”“东风”号轮船壳下水后,接下来是建造船体。谁也没料到,它的“内部建造”用了整整5年时间。先是有人来到造船厂说:“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造船工业最好自觉让路,否则就要被迫让路。”随后,便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内大型工程全部停工,“东风”号船体的试制与安装工作陷入停滞。直到1965年底,轮船内部安装才全部完成并经过鉴定。
建成后的“东风”号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热情祝贺。1966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陪同外宾参观“东风”号,对“东风”号予以热情赞扬。美国领袖罗伯特·威廉参观后激动地说:“这艘中国自己造的船,不仅是一个巨大的物质成就,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东风”号的建造成功开创了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万吨级船舶的先河,给造船工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1957年10月25日上午10时50分,我国第一艘中型油轮顺利下水。该油船由船舶工业管理局第二产品设计室负责初步设计与技术设计,大连造船厂负责施工设计与建造。这艘油船是我国开发建造的第一代中型沿海油船,称为“建设九号”(见图2-23)。“建设九号”后改名为“大庆九号”。油船总长110.1米,型宽15米,型深7.4米,装油量为4 500吨,排水量为7 106吨,航速为12.75节,续航力为2 400海里,能载运闪点在28℃以下的燃油[25]。
图2-23 “建设九号”
“远望”系列航天远洋测量船和火箭运输船,主要负责火箭、卫星等航天器的海上测控任务。远望号船汇集了我国当今船舶、机械、电子、气象、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最先进技术,因此远望号船也被称为“海上科学城”。
20世纪70年代末,为适应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以毛泽东主席手书叶剑英元帅七律诗《远望》命名的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远望2”号相继建成下水,将我国航天测控网延伸到浩瀚的大洋之上。从此,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法国之后,第四个拥有航天远洋测量船的国家。从1978年“远望1”号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交付,至今我国拥有7艘远洋测控船,分别命名为“远望1”号至“远望7”号,两艘火箭运输船,分别命名为“远望21”号、“远望22”号,相继完成了从无到有、从火箭测量到卫星测量、从单一测量到综合测控、从卫星测控到载人航天器测控通信、从地球轨道测控到月球轨道测控、从单目标到多目标测控遂行多样化试验任务等重大跨越。图2-24所示为“远望1”号航行在海上[26]。
图2-24 “远望1”号
1977年8月、10月,“远望1”和“远望2”号船舶在江南造船厂先后建成下水。两艘“姊妹测量船”原定取名“东海号”“北海号”,却发现与交通部远洋运输公司的船舶重名。究竟叫什么名字好?当时钱学森、张爱萍都在上海,钱学森首先想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诗,“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便提议说能不能叫“五洋九天”。咱们的测量船跟踪卫星就好比“九天揽月”,到大洋打捞数据舱,这不就是“五洋捉鳖”吗,所以一个叫“九天”、一个叫“五洋”,行不行?
会场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有人认为,将来国家还要建造更多测量船,承担“九天揽月”重任,只是“捉鳖”就不大好听了。大家又陷入沉思。
这时候,国防科工委主任张爱萍将军突然想起毛主席手书叶剑英元帅的一首诗——《远望》。1965年8月,中央在大连棒槌岛召开会议,有感于当时国际上的反华浪潮,叶剑英元帅写了一首《七律·望远》:“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
叶剑英将诗作送给毛主席,请主席斧正。毛主席看后大为赞赏,且挥笔将题目由原来的《望远》改为《远望》,突出了“望”的主体风韵,读起来也更响亮动听,其他一字未动,并推荐到《光明日报》副刊发表。后来,叶帅将此诗收入诗集,并将之命名为《远望集》。
张爱萍将军问大家:“能不能叫‘远望’,这个含义很好,而且‘远望1、2、3、4、5、6……’,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他的话音刚落,钱学森马上拍手叫好,大家也纷纷表示赞同。1977年9月,两艘测量船以毛主席手书叶剑英元帅的七律诗《远望》命名,正式更名为“远望1”号、“远望2”号。
2002年8月31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超大型油船(VLCC)“伊朗·德尔瓦”号(见图2-25)在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交付伊朗国家油轮公司[27]。该船长333.5米,型宽58米,型深31米,载重量为299 500吨。该船的成功建造不仅是我国首次承接建造成功的最大吨位船舶,使中国造船业在超大型船舶的设计建造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打破了世界造船强国在此项目上的垄断,进入到世界上能够设计建造VLCC的少数先进国家的行列,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造船业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国造船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www.xing528.com)
图2-25 “伊朗·德尔瓦”号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简称LNG船,主要运输液化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为便于运输,通常采用在常压下极低温(-163℃)冷冻的方法使其液化。LNG船是一种“海上超级冷冻车”,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船舶,被喻为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只有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的少数几个国家的13家船厂能够建造。
2008年3月,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鹏昊”号(见图2-26)[28]。“大鹏昊”船长292米,宽43.35米,型深26.25米,航速19.5节,最大液化天然气装载量为14.721万立方米,汽化以后容量将达9 000万立方米,可以供2 300万人一个月的生活用气。“大鹏昊”号的交付不仅使中国成为继韩、日等国后实现自主研发系列LNG船型的国家,也标志着中国造船工业的技术实力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航运业也将由此书写新的篇章。
图2-26 “大鹏昊”号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极地科考船的主要任务是调查极地现象,诸如夜光、极光、地磁、电离层和宇宙射线等,同时也调查极地海洋的水文、气象、地质、生物等基本项目。
1993年3月25日,我国从乌克兰购买并改建“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雪龙”号船长167.0米,船宽22.6米,型深13.5米,吃水9.0米,满载排水量为21 025吨,全船共7层,可乘载人员130人,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
“雪龙2”号(见图2-27)是我国继“向阳红10”号、“极地”号和“雪龙”号之后的第四艘极地科考船,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2019年7月交付使用。“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首、船尾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能够在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填补了中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并意味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雪龙2”号船长122.5米,船宽22.3米,吃水7.85米,排水量为13 990吨,航速为12~15节。2019年10月24日,“雪龙2”号首次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图2-27 “雪龙2”号科考船
2014年5月,“中华泰山”号抵达山东威海石岛港,成为中国第一艘全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国际豪华邮轮,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己邮轮的历史,翻开了我国邮轮产业发展的新篇章[29]。“中华泰山”邮轮船舶总长180.45米,型宽25.5米,总吨位为2.45万吨,拥有1 000个客位。“中华泰山”号邮轮如图2-28所示[30]。
图2-28 “中华泰山”号
2020年9月22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作为联合卖方为世界著名航运公司——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的全球首艘23 000 TEU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达飞雅克·萨德”号(见图2-29)在上海长兴岛造船基地命名交付。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中国船舶集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船总长399.9米,型宽61.3米,货舱深度33.5米,甲板面积达到惊人的23 978平方米,相当于3.5个标准足球场,船总长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母还要长60多米。该船一次能装下23 000只标准集装箱,可承载22万吨货物。而世界上最大的火车一次仅能装载100个标准集装箱,运载能力比为230∶1。在超大型集装箱船上使用LNG为主燃料的双燃料动力系统,在全球是首创。其最大优势是能满足全球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与传统燃油集装箱船相比,可减少20%的碳、85%的氮氧化物和99%的硫排放,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这艘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的成功交付是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造船工业在世界大型集装箱船领域成功实现从跟随到引领,书写了中国船舶工业新的荣耀。
图2-29 “达飞雅克·萨德”号双燃料动力船[31]
(1) 周去非,1134—1189年,字直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地理学家。
(2) 成书于淳熙五年(1178年),共10卷,20门,294条,记有南海诸国与麻嘉国(今麦加)、白达国(今伊拉克)、勿斯离国(今埃及)、木兰皮国(马格里布,即今北非一带)等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3) 《明史》,“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6年的历史。
(4) 《瀛涯胜览》,明朝马欢将郑和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记录下来,从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始著书,经过35年修改和整理在景泰二年(1451年)定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