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其8 000年的历史,成为浙江省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遗存。2002年11月,跨湖桥遗址发掘发现了被誉为“中华第一舟”的独木舟。这艘独木舟保存基本完整,纹路清晰。船头朝东北,船尾向西南,呈西南—东北向摆放,船头上翘,比船身窄,宽约29厘米,离船头25厘米处,宽度突增至52厘米,弧收面及底部的上翘面十分光洁。内外加工的工具痕迹不能看清,离船头1米处有一片面积较大的黑焦面,东南侧舷内发现大片的黑焦面,西北侧舷内也有面积较小的黑焦面,这些黑焦面当是借助火焦法挖凿船体的证据。船头留有宽度约10厘米的“挡水墙”,已破缺;船舷仅在船头部分保存约110厘米的长度,其余部分残缺。船的另一端被前些年砖瓦厂取土挖失,船体残长560厘米。
江南多水,向来都有以舟代车的传统,这个发现更证明了我们祖先早在七八千年前的久远年代就已经驾舟而行,还有力地驳斥了某些西方和日本学者的有关中国造船术的错误论断。
“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南宋中期,一艘满载着瓷器的贸易商船失事沉没,自此在海底沉睡了800年。这艘古沉船就是自1987年被发现、2007年被整体打捞上岸的“南海Ⅰ号”。“南海Ⅰ号”全面发掘6年多来,清理出的文物超过18万件(套),包括金器、瓷器、漆器、铁器、钱币等。清理出的木质船体残长约22.1米、宽约9.35米,被完整地包裹在钢沉箱内。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判断,“南海Ⅰ号”沉船属于中国古代四大船型的“福船”,是宋代造船史上不可多得的活标本。“南海Ⅰ号”的发现也再次证明了宋朝造船业规模和制作技术的发达。“南海Ⅰ号”复原模型如图2-16所示[7]。
图2-16 “南海Ⅰ号”复原模型
同时从“南海Ⅰ号”丰富的货物中也不难看出,当时的南宋与各国之间的海上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南宋周去非(1)的《岭外代答》(2)记载:“蕃舶如广厦,深涉南海,径数百里,千百人之命,直系于一舵。”南宋时期与中国进行海外贸易的国家有50多个,东起日本、朝鲜,西到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都有中国的海船到达。(www.xing528.com)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据《明史·郑和列传》(3)以及《瀛涯胜览》(4)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2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帆船。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木帆船在海上的行动主要依靠风帆借助风力以及水手划水。在动力推进系统的这两个重要的环节,郑和宝船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撑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并且棉秆不设固定横桁,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qiāng)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船形影响船速和船体的平稳。郑和宝船采用的则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这种船形在恶劣海面控制平稳的性能较高,而且当时在船的底舱压载了土石,稳定性可以说在当时首屈一指。大号宝船共分8层,为了保证船行平稳,最底下的一层全部放置砂石,俗称压仓。据估算这样一条大号宝船单压仓砂石就要用505吨。上面的二、三两层是两个长80米、宽36米、高2米的大型货舱,是载货和食物用的。这两层船舱是整个航行的“补给中枢”。第四层是顶到甲板的一层,这层沿船舷两侧设有20个炮位。中间3 280平方米的空间是船上826名士兵和下级官员住的地方,每人的空间可达4平方米。再上面为甲板,甲板上的活动空间被分为前后两部分,船头有前舱1层,主要是船上108名水手生活工作的地方。而整个舰队的“大脑”则在宝船船尾的舵楼上。这个舵楼共有四层,一楼是舵工的操作间和医官的医务室;二楼叫官厅,是郑和等中高级官员和各国使节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三楼是一个神堂,用来供奉妈祖诸神,并有4个阴阳官专门管理。舵楼最上面则是指挥、气象观测、信号联络等场地。在前后楼之间的甲板上除了火炮、操帆绞盘外,还特地留出了两个篮球场大小的空间,专门供习操活动之用。郑和宝船模型如图2-17所示[7]。
图2-17 郑和宝船模型
郑和宝船的船用装置也独具特色,主要采用开孔舵与巨锚。船在海面航行主要靠船舵控制方向。郑和宝船的船舵采用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船在深水区航行,遇到大风浪或者乱流时,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以下,可以使舵不受影响;而在浅水区航行或者锚泊时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致搁浅损伤舵叶。同时郑和宝船的船舵是平衡舵,这是继承宋代的发明,操控比较轻便,而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开孔舵,既能够保持时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在郑和宝船上,带爪木杆石碇(锚)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普遍用在海船上,还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