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闭关锁国,16世纪后的中国科技逐渐与西方拉开了距离。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炮。翌年,委任中国近代科学家徐寿、华衡芳和徐建寅等人设计和制造轮船。他们首先着手试制蒸汽机,由于缺乏制造近代机械的实际经验和必需的技术资料,困难很大。他们仅靠当时能见到的蒸汽机的零星材料,手工制成蒸汽机的每一个零件,经过反复试制和多次挫折,终于试造出中国第一台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机[16]。该机缸径43毫米,转速为240转/分钟,结构与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往复式蒸汽机类似。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占南京,徐寿等人的轮船试制工作也迁到南京进行。1865年4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蒸汽机轮船终于建成。该船排水量约45吨,船长约18米,航速6.9节,命名为“黄鹄(hú)”号[17]。“黄鹄”号的成功制造不仅拉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造船工业开始朝着自立、自主的方向迈进。
而后,经过几次努力和改进,1868年以徐寿为主的技术人员,为江南制造局造成了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即“惠吉”号。这艘船长185尺,宽27.2尺,吃水8尺,功率392马力(1马力=735瓦),排水量600吨,船上并装有大炮8门,其主机购自国外的旧机器。
由于往复式蒸汽机体积庞大,而功率、效率低,燃料利用率低,在汽轮机和内燃机出现以后,已逐渐被淘汰。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船舶动力推进以往复蒸汽机为主,极少数汽轮机动力装置船舶也是从国外订购的。我国船用汽轮机的研制起步较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船舶基本是从苏联购买的,其次是日本战败后留下的“杰子”号,蒸汽动力的科研处于刚刚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我国从苏联购置了一批蒸汽动力装置,由沪东造船厂安装在某舰船上,排水量为1 150吨,航速为28节,双轴功率为2×17 650千瓦。同时,从捷克进口了6 000千瓦的电站汽轮机,由上海汽轮机厂进行仿制,在1956年试制成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的船舶蒸汽动力装置快速发展,并出现了一系列成功的研究成果。20世纪60年代,在商船建造中,相继建造了“跃进”号和“红旗”号,其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3 676千瓦的汽轮机——锅炉动力装置,汽轮机分高压缸和低压缸,通过两级齿轮传动机构,将功率输出到螺旋桨。1972年,由上海汽轮机厂设计的汽轮机,蒸汽参数为2.95 MPa、400℃,安装于万吨轮“天津”号上,运行良好。
另外,自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译制了苏联的汽轮机TB-8图纸,按照该图纸制造的汽轮机安装在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上。此汽轮机由两个汽缸构成,即高压缸和低压缸,高压缸转速为6 900 r/min,低压缸转速为5 100 r/min,汽轮机组功率为26 460 kW,汽轮机调节方式为旁通调节。该汽轮机在哈尔滨汽轮机厂制造,在1970年试制成功,安装于国内某型导弹驱逐舰上,性能良好。这一机型很快通过定型并转入批量生产,为加强我国海上作战力量做出了贡献。
同时,完全由我国国内科研人员研制的压水堆核动力装置应用于我国核动力潜艇上。其汽轮机单机组功率为14 706~25 736 kW,参数为23 MPa的饱和蒸汽。1972年,我国开始进行保障船“远望”号的研制,用于配合发射洲际导弹。“远望”号汽轮机组的设计制造工作由上海汽轮机厂完成,功率为11 800 kW,蒸汽初参数为5 MPa、470℃。每台汽轮发电机容量为1 200 kW,两台锅炉并联为汽轮机组供汽[18]。
20世纪50年代前期遗留下来的各型中小舰船柴油机备件消耗殆尽,舰船面临停航,而我国当时几乎没有船用柴油机研发生产能力。1951年底我国成立了海军配件试造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在上海组织了一些中小型私营企业,采取承包加工形式与各船厂协作完成了各中小型舰用柴油机配件的供应任务,其生产能力仅限于仿制250 kW以下高中速小型船用柴油机。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此阶段主要引进苏联舰用柴油机。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船用柴油机研发生产能力十分弱,仅能满足一些小型舰船的供应;同时,由于受到国际关系的制约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我国在大型商船和军用舰艇的发展上受到了很大限制。随着各国对海上利益的争夺越演越烈,大型舰船和军用舰艇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命脉,必须寻找新的途径发展船舶事业。
直至1965年,江南造船厂的“东风”号万吨货船采用国产8 820马力低速柴油机完工交船,标志着我国造船工业进入了建造万吨大型船舶的时期[19]。
自1978年起,国内船用低速机制造业先后从国外多家公司引进了先进的大功率船用柴油机专利生产制造技术。40多年来,通过实践和努力,我国在引进、吸收、消化专利生产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是船用柴油机许可证技术引进比较多的国家。
在柴油机之后,燃气轮机经齿轮减速箱和轴系驱动螺旋桨也常用于驱动船舶。一些新型船舶也采用电力推进作为主动力装置。因此,现代民用运输船舶的动力装置主要包括了柴油机、汽轮机、燃气轮机、电力推进等类型。
(1) 《世本》是先秦史官记录和保存的部分历史档案资料,经过秦汉编辑整理成书,著作年代约在公前234年至公元前228年间,作者不详。
(2) 《释名》是东汉末年刘熙的作品,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
(3) 《韵会》亦称《古今韵会》,是黄公绍以《说文解字》为本,参考宋、元以前的字书、韵书,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之前完成,成为字书训诂集大成的著作。
(4) 古时中原人泛称南方民族为“越”“蛮”,北方民族为“胡”“狄”,东方民族为“夷”,西方民族为“戎”。越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最早称为“于越”。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二十四年),战国时的古籍《竹书纪年》中出现了“于越来宾”四个字的记载,这是越族第一次进入历史记载。(www.xing528.com)
(5) 《艺文类聚》是唐朝欧阳询与令狐德棻、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十余人于武德七年(624年)编纂而成的一部综合性类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保存了中国唐朝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许多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
(6) 《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全书一共十五卷。该书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作者不详。
(7)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8) 《隋书》,“二十四史”之一,是唐朝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
(9) 葛洪,283—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
(10) 《抱朴子》,东晋葛洪所撰,道教典籍。《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
(11) 《南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12) 《旧唐书》,“二十四史”之一,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
(13) 钟相、杨幺起义指的是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五年(1130—1135年),在南宋农民起义战争中,湖南义军首领钟相、杨幺等率众于洞庭湖区连年抗击南宋官军围剿的战争。
(14) 《武备志》,明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属于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明朝茅元仪辑,240卷,文200余万字,图738幅,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
(15) 《天工开物》,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 徐兢,1091—1153年,字明叔,号自信居士,建州瓯宁(今福建)人。宋宣和六年(1124年),以国信使提辖官,奉使高丽,就其见闻著成《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详细记载了高丽建国立政之体,风俗事物之宜及典章制度、礼仪风范、交通、海道等。尤其关于海道的记述,达六卷之多,甚为详尽。
(17) 《纪效新书》,明代戚继光创作的军事著作,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
(18) 《客座赘语》,史料笔记,成书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全书共10卷,计文467篇,记述明朝南都金陵(今南京)地区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户籍赋役、街道坊厢、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方言俗语、名物称谓、天文历法、科举制度、风土人情、习俗变化、僧尼寺庙、历史掌故、名人傅略、名人轶事、文学美术、论著方志、书画金石历代碑刻、经义注疏、考据辩论、传说故事、酒茶果品、花鸟虫鱼、衣冠服饰等,内容丰富多彩,无所不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