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较好地实现了群众在水利建设投入上“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短短几年时间,通过发展民营水利,群众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由过去的“要我干”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干”,自觉投资、投劳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家家上项目、户户搞建设,“小农水、大水利”的建设格局。过去将钱用于建新房娶新娘,现在却把钱投到了水利建设上。在有的山丘地区相亲甚至不看是否有新房,而是看是否有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已经成了富裕的象征、身份的象征。群众形象地说:“蓄水如存钱,用水如取息。”费县大田庄乡武圣堂村村民岳立堂1996年修建了第一座拦水坝,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当年实现了脱贫,就将这个坝命名为脱贫坝,第二年和第三年又分别投资建起了两个坝,分别命名为致富坝、小康坝。在群众看来,搞民营水利工程是为了自己,投资再多也不认为是不合理负担。一系列事例表明,只要群众认识提高了,不仅能积极投资建设小型水利工程,而且也能建设大中型的水利工程,并能管好、用好。
(2)工程管理得到加强,工程效益不断提高。由于民营水利工程是农民的私有财产,群众千方百计去管护好,从而做到了建设与管理并重、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集体想管管不了、管也管不好的老大难问题,确保了工程寿命和效益的发挥。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从1997年开始连年递增,已由当年的497万亩,增加到目前的583万亩。
(3)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民营水利政策实施后,经营者对工程使用管理的责任心明显增强,为扩大水源工程的灌溉能力,提高灌溉效益,大都采取节水措施。同时,由于打破了过去的“大锅水”,自家的水自己用或实行有偿供水,进一步增强了家家户户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自觉性,有力地促进了节水工作在广大农村的普及和推广。
群众还立足实际,采取截、拦、蓄、引并举的措施,千方百计拦蓄和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水资源的效益,保持了水土,又节约了电力和能源,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临沂市在连年大旱、2002年又遭遇百年大旱的情况下,民营水利发展较好的地方,虽有旱象,却无旱灾,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www.xing528.com)
(4)加快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南粮、东油、西北林果的农业种植格局,并且培植了蔬菜和果品两大优势产业和以花生、蔬菜、果品、黄烟、桑蚕、柳条、银杏、金银花、板栗、茶叶为主的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2001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116万亩,经济作物花生播种面积211万亩,果、茶、桑园总面积达到330万亩,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97万亩,粮经比例由计划经济时期的8∶2,达到目前的6∶4。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使农民收入成倍增加,农村经济不断增强。
(5)形成了社会经济新的利润增长点。临沂市发展民营水利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使民营建设成为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蒙阴县野店镇尹氏集团,采取集资入股、风险共担、按股分红的股份合作形式,自1998年起,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对2200亩荒山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先后建起了拦水坝2座、蓄水池6座,总蓄水量达7.2万m3,既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也解决了生产用水问题,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已获得直接经济效益20多万元。
(6)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稳定。在民营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干部和群众的关系由原来行政命令式的领导和被动服从的关系,转变为服务和被服务、扶持和被扶持的关系。上级的扶持和干部的付出透明度高,扶持服务对象明确,群众受益直接。上级的政策扶持、资金扶持和技术服务,对群众在民营水利建设中存在的资金和技术缺乏等问题来说,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从而使干部群众在发展水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的问题上,心想到了一起,既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又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费县大田庄乡黄土庄村“三联农水合作社”建设的青龙崮拦水坝,尽管投入较大,但代表了全村群众的意愿,该坝被命名为干群“连心坝”,通过建坝,村支两委威信得到了很大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