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利科研工作,必须对水利科研体制进行改革。当前,水利科研机构存在着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不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势必会阻碍水利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也将直接影响到水利事业对于国民经济基础性作用的发挥。
1.缺乏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明确界定
长期以来,我国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界定不是十分明确,特别是在一个机构中公益性研究与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和服务并存,界面难以分清。我们过去把一些部门、一些研究机构统称为社会公益类,但实际上在其中某些部分,例如一些研究机构,或者研究机构中的一些研究工作,如水利施工、工程监理等,是可以进入市场并且有能力进入市场的,有些部门也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就应当由国家来养活”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仍旧认为自己应当由国家的经费来支持,没有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一方面使得应该面向市场的科技工作不能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活力、动力不足,成果转化不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机构占用了相当一部分的国家投入,也就使得那些确实需要国家支持、没有办法从市场获得相应经济回报的真正的公益类研究机构,如大部分的水利科研院所,在经费上越发紧张。这就使得该“放”的放不开,该“稳”稳不住,形成了“稳”与“放”的矛盾。
2.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水利科研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无法得到直接的经济回报,其功能主要是为政府决策、规划提供科技支持。因此,政府的扶持对于水利科研单位乃至整个水利科研事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情形来说,形势却不容乐观。上级主管部门每年对于水利科研的资金投入比例非常小,这与水利科研成果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是极不相称的。
科研经费的不足一方面使得科研单位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陈旧设备的更新,某些省级科研单位的试验设备仍是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这种落后的硬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限制了科研机构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科研经费的不足直接造成了科研单位课题申报的困难,这也就使得许多科技人员,包括部分高级科研人员,无法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当中,只能从事与专业不相称的技术开发工作。这就造成了科技人才的极大浪费和科研机构内部组织结构的失衡。此外,科研经费的不足也使得科研机构没有足够的内部发展资金,无法使更多的职工参加学习培训和再教育,科技知识的更新明显滞后。
3.科研机构内部专业结构、人才结构不合理(www.xing528.com)
部分水利科研单位的专业设置,交叉重叠现象比较严重,前沿性的学科却很薄弱,造成了许多低水平、雷同性科研成果的产生,而尖端性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水平的提升,降低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人才结构方面,高学历的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小,而非科研人员的数量过多。据统计,我国大部分科研机构的非科研人员占2/3以上。由于科研机构发展资金的不足,科研人员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偏低,许多骨干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流失现象相当严重,这也是造成水利科研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4.管理机构臃肿,单位办社会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部分水利科研机构仍然沿用传统的运行模式,管理机构庞大,管理职能过于具体微观,部门和人员职责分工太细,管理人员冗杂。过多管理人员的存在加重了单位的财政负担,使得本来就很少的科研经费更加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家投入再增加几倍,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水利科研单位的良性发展,必须彻底革除这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单位办社会”的弊端。此外,过多的管理人员也是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现象盛行的重要原因。有些管理人员个人主义、部门本位主义严重,服务意识淡薄,这对其他从事科研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5.科研机构内部运行机制老化、滞后
在科研机构中,内部运行机制的发展状况至关重要。部分水利科研机构依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催生的运行机制:在人事制度方面“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在分配制度方面“平均主义”、“大锅饭”,缺少竞争激励机制,总体上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没有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种老化、滞后的运行机制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水利对科学研究的要求,严重制约了水利科技事业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