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是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项革命性措施。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产生了广泛的效益。
(1)较好地解决了小型水利工程投入、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了“责、权、利”的高度统一。通过改革明确了工程投资、建设、经营和管护的主体,农民既是投资者,又是受益者,还是管理者、所有者,水利工程效益情况直接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联系,从而调动了广大群众投资办水利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强化了工程管理,促进了工程的良性运行。在工程投入上,由于产权明晰了,农民不再将水利投入看做“负担”,而是看做经营性投入,解决了搞水利建设与增加农民负担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在工程建设上,农民自己干自己想干的事,质量意识强了,不用外力推动,自身就有提高建设质量的要求;在工程管理上,产权明晰后,管理得好坏与经营者的效益密切相关,管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可以说,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好方式。从调查来看,改制后的工程大都运行正常,效益显著。
(2)盘活了水利资产,拓宽了投融资渠道。过去有很多水利设施因为年久失修,被闲置不用或不能正常发挥效益。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使这部分设施重新焕发了青春,不仅盘活了国有固定资产,还收回了水利投资,给水利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据调查,全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共盘活水利工程17.5万处,盘活资金22.3亿元。产权制度改革,激活了投融资机制。通过户办、联户办、股份制办等形式,吸引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开发,有利于资金、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真正实现了“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水利发展格局。所有改制回收资金一律纳入水利建设基金,用于水利建设再投入,形成滚动发展机制,促进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良性循环。临沂市改制回收的资金2.67亿元全部用于水利建设,其中2.12亿元用于新建工程14100处,5500万元用于补助工程建设27500处。
(3)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连续干旱,更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在用水管理上,工程改制后,彻底改变了过去只用不管和“喝大锅水”的现象。谁用水谁拿钱,用多少拿多少,使水真正成为了商品,农民的节水意识逐渐增强。在工程建设上,放开建设权后,农民立足当地实际,千方百计地挖掘水源,建设了大批小水源工程,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目前,全省通过户办、联户办、股份制办小水源工程42万项。其中,小水库22座、塘坝2244座、池窖71963座,新打机井、大口井345462眼。(www.xing528.com)
(4)减轻了集体和农民负担。首先,改制后回收的资金可直接用于水利建设,改制后的工程,村集体和农民很少或不再投资;其次,村集体还可从租赁、承包者中每年收取一定的承包费,再用于水利建设;第三,承包经营户通过加强管理,降低了工程运行成本,水费也随之降低,减轻了农民负担。菏泽市定陶县马集乡赵坤寨扬水站,改制前由于管理不善,浇地成本高,效益差,年亏损3000~5000元。承包后不仅每年上缴乡政府承包费3000元,而且农民浇地费用由每亩17元降到5元,群众反映很好。据统计,东营市小型水利工程改制后,农民减轻负担1040.2万元,折合每个农村人口10元钱。文登市葛家镇实行股份制打井后,亩次浇地费用由原来的20元降为2元,群众十分满意。
(5)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新的投入机制、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带来了新的水利建设高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广大农民普遍认为,有了水,山岭薄地都可变成良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农业产业结构因为有了水而不断得到调整。临沂市在改制后,优质高效农业由平原向山区延伸,山区出现了“西瓜大王”等种植大户。去冬,平邑县庞庄乡发展小水窖5000多座,使8300多亩金花梨喜获丰收。垦利县黄河口六村镇村民李孟科、李孟运投资27万元,开挖了17.5公里渠道,又投资5万元购买了抽水机械后,将黄河水送到了田间地头,使2.1万亩土地得到了灌溉,原先由于没有水浇条件,只能种植小麦和大豆,今年种植附加值较高的薄荷、苜蓿等经济作物2000多亩。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正引导着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