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营水利: 巨大的成效

民营水利: 巨大的成效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民营水利的发展,弥补了水利投入的不足,改善了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带来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水是“瓶颈”;对于水利发展而言,资金是“瓶颈”。民营水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瓶颈”,打破了单一的财政投入格局。民营水利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费县的粮经比例由7∶3调整到5∶5。民营水利的发展,盘活了水利资产,促进了资产保值增值。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民营水利使水利事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政府超脱了,实现了“三赢”局面:政府省钱、省心,投资者挣钱、可心,群众受益、称心。

(1)民营水利的发展,弥补了水利投入的不足,改善了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带来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水是“瓶颈”;对于水利发展而言,资金是“瓶颈”。民营水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瓶颈”,打破了单一的财政投入格局。淄博市1996~2001年的水利建设总投资16亿元,其中社会投资8.67亿元,占54%。平邑县2001年民间资本占当年水利总投资的13%。1996~2001年,费县县、乡两级用3500万元财政引导资金,调动社会投资1.04亿元,建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6855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建总数的1.5倍,增加蓄水5000万m3,相当于5座中型水库。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小型水利工程,到了民营手里就大不一样。民营水利的投资者同时是建设者、经营者、管理者、受益者,实现了建管用一体化,责权利相统一,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水利工程“投入不足、管理不善、效益不高”三大问题,真正实现了水利工程的良性循环。费县在小型水利工程改制前,每年要投入600万元看护费、100万元维修费,但仍有部分设备被盗、被毁,改制后不仅节省了维修看护费,还收回资金1200万元。蒙阴县小型水利设施的完好率由改制前的50%提高到现在的100%。

(2)民营水利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水源条件的改善,使薄地变良田,靠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田。各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费县的粮经比例由7∶3调整到5∶5。大田庄乡黄土村联户建成小型水库解决水源问题后,全部种植果树,成为“无粮村”,在人均1.7亩山地上实现年人均收入2480元。野店镇坚持“脱贫必须治山,治山必先治水”的方针,通过发展民营水利改善水源条件,每亩果园年增产三成以上,人均增收500元。该镇把开发荒山当成“绿色企业”项目对外招商,吸引伊氏集团投资80多万元,发展水保林、经济林120亩,种植名特优果树9000余棵。皇城镇苗文斌投资550万元,建成高标准大棚360个。每一个民营水利工程就是一个富民工程,就是一个小康路上的“助力器”。大寨沟村民岳立堂投资3.8万元建起3座石拱坝,并按建设先后分别命名为“脱贫坝”、“致富坝”、“小康坝”,年收取水费8000多元。“兴水发家,治水致富”、“水就是金钱,水就是丰收”、“水利工程就是聚宝盆,蓄水等于存钱,用水等于取息”等观念已深入人心。(www.xing528.com)

(3)民营水利的发展,减轻了农民负担,杜绝了用水腐败,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节约用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改制后农民只缴水费,不再分摊工程维修管理费。费县上冶镇改制前每亩收费22.6元,其中维修看护费10元,改制后只缴水费15元。二是改制后业主加强了管理,降低了供水成本。利津县盐窝镇扬水站经个人买断经营后,灌溉亩次费用由16元降到12元,每年减少群众负担8万多元。三是政府不再出面收费或集资搞水利建设,避免了搭车收费现象,有利于干群关系改善。四是从体制上消除了集体管理下的“人情水”,村干部、管理员用水也要拿钱。五是解决了“责任田”与“大锅水”的矛盾,减少了大水漫灌及跑、冒、滴、漏现象,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4)民营水利的发展,盘活了水利资产,促进了资产保值增值。工程拍卖后,国家或集体水利资产由物质形态变为货币形态,在盘活存量的同时,为新建工程提供了增量资金,以卖促建,以建促管,以管促用,循环往复,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据调查,全省国有、集体小型水利工程已改制86.3万处,占67%,回收资金8.95亿元,盘活资金22.23亿元。周村区双沟村村民刘太玉以入股的方式投资8.88万元,盘活了村里停摆多年的喷灌工程,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每年给村里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