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上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种不同制度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存在共性的一面,又存在差异性的一面,必须辩证地理解。这里首先分析共性的一面。
从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前的人类历史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够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只是零星现象,因此,从宏观上来看,市场的作用相对较小,政府的经济职能即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也不是政府的主要职能。然而,自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来,特别是经过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都获得了快速发展,从而使社会经济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在经过所谓“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几百年发展之后,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大危机和大萧条,以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阶段。一直到今天,尽管西方经济学家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唇枪舌剑、争论不休,但是从实践上来看,自由竞争加上政府调控却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常态,差别只是在于在不同的阶段,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各有强弱。
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和实践来看,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这种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以中央政府的计划和命令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形式,几乎不存在市场的任何作用。由于苏联在二战时期反法西斯中的杰出表现,受苏联的影响,二战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所有国家,也都相应地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受到斯大林关于“两个世界市场”理论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政策的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断绝了所有经济往来,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经济发展状态。
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由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各种弊端,尤其是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低效率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都尝试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由于在理论上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特别是没有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上有根本的突破,这些改革都没有能够解决原有体制的根本问题。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再加上官僚主义盛行,社会的不公平日益突出,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推动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和东欧国家全面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去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些国家的“激进式改革”并不成功。
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同,我国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我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试验和探索,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总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以后,我国所有改革开放的政策和举措都是在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个总的指导思想下来进行的。
从1992年开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持续高增长奇迹。发达国家曾经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所达到的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我国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仍然处于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这是因为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仍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比较严重。例如,科技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落后,收入和财富分配在各阶层、各地区和各行业等方面的严重不平等,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民生问题还很突出,等等。因此,如何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并有效解决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客观形势对党和政府提出的严峻挑战。其中,究竟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实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方面政府在一些领域权力过大从而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领域过度市场化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在一些人看来,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因为实行市场经济所取得的,而中国目前存在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也都是由于中国没有实行“真正的市场经济”而带来的结果。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标准的、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那种市场经济。在这些人看来,市场经济只有一种,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那种市场经济。他们以发达资本主义的“发达”结果为根据,认为只有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这种经济模式,才是中国实现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这些人主张,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推进私有化;同时,在政治上实行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宪政制度。
与上述观点相反,还存在另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不承认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认为现存的所有经济社会问题都是由于实行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重新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那么究竟如何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存在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这里,我们需要阐述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最一般关系。所谓政府与市场的一般关系,是指不同经济制度和不同国家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共性的那一面。由于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因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具有一般性或共性的。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因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就必然具有基础性的或决定性的作用。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指商品生产的发达形式或高级形态,而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因而,实行市场经济,其本来含义就是必须使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或决定性的作用。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www.xing528.com)
要使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使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各种经济主体拥有合法权益,并处于一种平等地位,从而能够自由地进行各种经济决策并承担相应后果。因而,在市场中,就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说,它们是一种网络结构,而不是一种等级结构。
在市场经济中,正是通过价值规律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的。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是,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交换或实现必须按照以价值为基础的价格来进行。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各个经济主体的独立地位的形成。相对于各种不平等的经济结构而言,市场经济中的各个经济主体的独立和平等地位的取得,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积极性。第二,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使各个生产者必然要尽可能降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这就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创新以节约各种成本,以提高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个别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促进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价值规律的作用,还产生了劳动及其他经济资源在不同部门的重新分布或配置,从而有利于提高宏观的资源配置效率。价值规律的作用产生了个别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从而能够有效地淘汰不被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技术、生产方法和产能,从而在整体上节约了社会经济资源,并使劳动和其他各种经济资源在不同部门和产品生产上得到新的分布或配置。
在承认价值规律对于资源有效配置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如前所述,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的存在。在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来进行决策的,而价格作为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使经济主体的决策有可能是错误的、失败的,从而必然造成资源的错配和浪费;第二,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的按比例分配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共同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劳动及其他经济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和分布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阶段性的或间歇性的、局部性的比例失调,这是因为无论是对于个别生产者来说,还是对于所有生产者而言,社会总需求以及各方面具体需求总量永远不是一个完全已知的量。各个生产者的生产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以及各种具体需求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相反,是一种偶然的联系。因而,市场经济中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总是通过各种不平衡得到实现的。而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如果是供给大于需求,就表示部分生产的过剩和资源错配、浪费;如果是供给小于需求,则意味着部分社会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者是一些生产者得到了过高的经济利益。
总之,相对于自然经济和完全的计划经济而言,市场和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更有效方式。但是,市场并不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绝对方式,因为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一面。正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具有二重性,所以,在所有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一方面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或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又承认并发挥国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从历史上来看,资本主义以前的国家政府虽然也存在微弱的经济职能,但其主要职能是政治的职能,即保护国家领土、主权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并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在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也仍然是政治性的。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越来越突出,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已成为一种常态。也就是说,政府也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之一,从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另一种方式。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政府是资源配置的方式更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从理论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设想中的社会主义实行无市场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是计划的制定者和组织实施者,从而是主导资源配置的核心主体。从实践上来说,改革前的所有原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分化,其中,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激进式的改革,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朝鲜、古巴等国家则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则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在这些不同的国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好呈现出一个色谱:朝鲜、古巴等国家政府的作用依然大大超过市场的作用;由苏联解体而形成的一些国家以及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主体作用让位于市场;而中国则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最一般的共性来说,政府都是市场之外的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共同的主要手段。实践表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政府具有弥补市场缺陷的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政府也存在“失灵”的问题。就资本主义的政府经济职能来看,由于它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经济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因而,它对于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就十分有限,并不能因此而消除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萧条和经济危机以及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等现象。就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经济职能来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以及政府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市场机制几乎不存在,经济效率不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政府的作用往往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要么是政府该管的没有管或没有管好,即政府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缺位”;要么是不该政府管的又管得很多很严,即政府在许多方面的作用“越位”,从而滋生了一些政府官员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妨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总之,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看,市场和政府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同面临的难题。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