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收入分配改革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了“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的任务”的政策方针。上述资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是完全符合实际和正确的。
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由于我国统计制度和方法以及社会抽样调查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关于居民收入的统计和调查中,未能反映租金、利息、红利等个人财产性收入。这一方面低估了整体居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低估了实际上存在的更高基尼系数。事实上,个人财产占有和财产性收入的差别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虽然从原则上来说广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是一个大方向,但是必须加大对于财产性收入税收调节的力度,否则,缩小城乡收入和个人收入差距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在关于企业收入的统计中,未能反映民营经济中企业所得与企业主个人所得之间的界限和区别,这就在客观上低估了企业主个人收入与普通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50%以上的比重,因此,必须正视企业主阶层的个人收入与普通居民收入之间客观存在的两极分化事实。如何在进一步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和重大课题。
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来看,居民收入占比偏低是一个方面,而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在居民收入和整个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偏低则是问题的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贯彻落实按劳分配为主分配制度和原则的内在要求,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方向。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途径是:
第一,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公有制经济消除了劳动与资本、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关系,遵循按劳分配原则,使得劳动者工资水平相对合理,劳动者福利和保障比较健全,劳动者个人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是提高劳动者劳动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途径之一。(www.xing528.com)
第二,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完善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加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健全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注重发挥收入分配政策激励作用,扩展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途径。
第三,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进一完善国家统计制度和方法,更大程度发挥税收在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对财产性收益的调节,抑制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之间两极分化加剧的趋势。加快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公共建设力度,使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
总之,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总体目标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重点是提高居民收入占比特别是劳动者收入占比,从而更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