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生产社会化”是用来表达资本主义生产力主要特征的范畴。“生产的社会化”是与“生产个人化”“生产分散化”相对立的,生产社会化在生产规模上造成的结果和主要特征就是生产的集中化、大型化,因而它又是与“生产小型化”相对立的。实际上,马克思主要是在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这一含义上运用生产社会化范畴的。因此,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理论,也就是一种生产规模理论。顺便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从来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表达了他的生产社会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资本论》的理论都贯穿着生产社会化的思想。
首先,马克思提出了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达到一定的最低限额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资本家,只有雇佣到足够数量的工人,才可以使其生产成为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否则,他只是一个“小业主”。[3]
历史也正是如此。马克思指出,“人数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就生产方式本身来说,例如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除了同一资本同时雇佣的工人较多以外,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区别。”[4]马克思不仅系统地论述了协作生产相对于分散的个体生产的优越性,而且进一步论述了在简单协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内部分工在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方面的优越性。同时,在关于分工的理解上,马克思比亚当·斯密更进了一步,他正确地区分了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关系。[5]马克思关于协作生产和分工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本线索。
在关于机器生产的分析中,马克思认为,过去的劳动协作和劳动分工已经让位于机器的协作和机器的分工,“主观的分工原则消失了”[6],工人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在机器生产中,机器“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7]。与此相适应,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都得到惊人的扩大,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也提高了。
马克思系统地描述过机器生产在技术上和规模上对于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革命作用,从而为进一步提出他的资本积累理论奠定了历史基础。(www.xing528.com)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资本积累理论中,马克思更是明确地表达了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最终结论。其中,资本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资本集中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竞争和信用是它的两大杠杆。马克思认为,正是在这两大杠杆的作用下,资本集中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资本积累的发展速度。而资本集中,就是资本对资本的剥夺。“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络之中,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的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程度的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存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8]
顺便指出,恩格斯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依据,在《反杜林论》中对生产社会化从生产资料、劳动过程、劳动产品等各个方面做了全面的论述,明确地表达了生产的社会化就是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的观点。[9]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也直接受到马克思理论的影响。[10]
显然,马克思正是通过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重大结论的。
如果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实际历史完全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来发展,那么,我们相信,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结论也将是完全正确的。
然而,观察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会发现,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呈现出比马克思的理论更为复杂的情况,即在生产的大型化和集中化不断发展的同时,生产的小型化和分散化也得到了几乎同样的发展。而生产的小型化和分散化正是以中小企业的大量建立和发展为基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