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价值

《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价值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在大量的文献中都论述过经济危机问题,但是相比较而言,《资本论》仍然是最集中和最全面地体现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解的著作。但是,不能认为《资本论》中没有经济危机理论,更不能认为马克思没有经济危机理论体系。但是,由于经济危机规律比其他规律更为复杂,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设列单独的篇章来加以论述,而是在全部理论的展开过程中,全面深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规律的方方面面。

《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在大量的文献中都论述过经济危机问题,但是相比较而言,《资本论》仍然是最集中和最全面地体现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解的著作。由于《资本论》本身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而且《资本论》确实没有独立的篇章来论述经济危机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体系并没有完成,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能认为《资本论》中没有经济危机理论,更不能认为马克思没有经济危机理论体系。事实上,从《资本论》所运用的方法论和各个具体理论的内容上来看,我们认为,一部《资本论》实际上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文献中的大量提示可以看出,由于经济危机问题本身具有巨大的复杂性,因而,它不可能在一篇一章中能够被孤立地解释清楚。事实上,在《资本论》三大卷的全部理论的展开过程中,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论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方法,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最一般条件和各个层面的“要素形式”。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经济危机问题像一条看不见的线,隐藏在《资本论》的全部理论之中。

从《资本论》的方法论来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明确地指出过,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列宁指出过,自从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不再是一种假说,而是被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本论》运用这一基本原理,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的角度出发,全面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各种规律,其中不仅包括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社会资本再生产规律、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等,而且也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这一规律。但是,由于经济危机规律比其他规律更为复杂,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设列单独的篇章来加以论述,而是在全部理论的展开过程中,全面深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规律的方方面面。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商品和货币理论中,首先,马克思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出发,提出了关于产生经济危机的最一般的和最抽象的形式和可能性的观点。马克思的分析表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及其发展产生了货币。货币的产生,并没有消除商品本身的内在矛盾,而是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外在地表现为或转化为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而货币的产生使得商品的买和卖相分离,买和卖成为两个互相独立的和对立的过程。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的产生,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提供了第一个最抽象的或最一般的条件。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如果有人卖了商品而不再购买,就必然使有的商品卖不出去。

其次,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提供了第二个最抽象的或最一般的条件。这是因为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过程中,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债务链条,其中某一个支付环节发生中断,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形成一系列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中断。但是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和货币的产生,只是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提供了最一般条件和可能性,而没有提供经济危机的现实性。这是因为在一般商品生产或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分工和交换关系都还不够发达,不足以产生全面的商品流通的停滞或中断。甚至在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所限,也不足以导致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在第一卷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马克思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发展和变革,如何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及生产力基础。马克思的研究表明,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雇佣劳动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产生了社会化大生产,它的第一个现实的形式就是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后,由于生产一开始就采取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方法,相比以往的分散的小生产方式而言,劳动生产力有了历史性的巨大提高。但是,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仍然受到手工劳动的限制。在工场手工业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不仅使劳动对于资本的形式上的隶属发展为实际上的隶属,而且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和快速的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获得了更为充分的发展,并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提供了进一步的社会基础和物质技术基础。在大工业阶段,由于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成为雇佣劳动者,并且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而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和矛盾也获得了新的发展。与此同时,机器的广泛使用,使资本本身的扩张力获得了巨大发展。马克思指出:“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的跳跃式的扩展的能力,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这就是说,随着机器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与流通之间的矛盾也获得了新的发展,从而使经济危机的现实性也得到了发展。也这正是为什么自1825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经济危机成为一种周期性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第一卷的资本积累理论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内在机理。马克思的研究表明,伴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财富在资本一方的积累和贫困在工人一方的积累。这不仅导致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对立和矛盾日益尖锐化,而且从再生产的角度来看,必然造成消费需求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有效需求不足,这就为经济危机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现实性条件。虽然马克思确实说过,一切危机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来源于工人阶级的消费不足,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把消费不足理解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是把它理解为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条件之一。从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践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二战以后普遍实行社会福利制度,使劳资矛盾得以缓和,并使工人阶级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没有能够消除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可见,仅仅停留在收入分配的调整上,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而产生的经济危机。

在第二卷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研究,进一步全面地分析了产生经济危机的各种现实条件和“要素形式”。首先在第一篇的资本循环理论中,马克思揭示了单个资本要连续循环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这就是资本循环的三个环节和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连续转化并同时并存。这个条件其实对于很多单个企业而言是很严格的,也是经常做不到的,在现实中表现为经常有一些企业关门或破产。马克思还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循环过程中,即使保证了连续性和并存性,也并不一定能保证连续循环的正常进行。为什么?马克思特别分析了价值革命产生的影响。什么叫价值革命?就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导致的商品价值以及资本价值的变化。我们知道资本循环过程中,有不同的阶段,这些不同的阶段的各个部分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由于在不同阶段有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的发生,所以会改变原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价值,原来的比例关系就破坏掉了,必须进行一个调整。能不能调整?很难说,调整了有可能顺利循环,调整不了有可能发生循环的中断。所以马克思论证了技术革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本循环的重要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非常重要的“要素形式”。

在第二卷第二篇的资本周转理论中,马克思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技术基础。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这是因为在危机阶段,由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其中各种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大幅下降了,于是,资本家会利用这个时机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一方面扩大了市场需求,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复苏;但是另一方面,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导致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为下一次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马克思也正是根据这一点来预测经济危机的。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当然反映了那个时代大工业的特点。在那个时代,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更新的周期大概是十年。马克思关于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的理论,同样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要素形式”之一,并且马克思提供了一个理解经济危机周期性和资本主义经济波动性的重要理论支点。

在第二卷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马克思更是全面地分析了整个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各方面条件,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内在机理。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资本再生产要能够正常进行,在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两大部类的各个副类之间,还有固定资本更新和折旧之间,价值的替换和物质形态的替换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其实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仍然是抽象的,实际上整个社会的生产何止两个部类,又何止四个副类,其实它可以继续分解为每一个部门,甚至每一个产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的分工越来越细化的时候,我们会列出非常非常多的序列,需要在整体框架里面保持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马克思说,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就会导致比例失调。马克思通过这样一种分析说明了,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内在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如果是局部的比例被破坏,那就是局部危机,如果是整体的比例遭到破坏,那它就是真正的经济危机。(www.xing528.com)

在第三卷中,马克思同样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各种“要素形式”。其中最集中地体现在关于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理论中。在这个理论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的矛盾,包括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生产扩大与价值增值的矛盾,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马克思把这些矛盾综合在一起,进一步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在第三卷关于商业资本的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由于商业资本的独立化,也会造成虚假的市场需求。我们知道,产业资本把商品卖到商业领域就可以扩大再生产,实际上商品没有最终消费,还在流通领域里面,所以商业的独立化和发展也会为危机提供了一种“要素形式”。

在第三卷关于借贷资本、信用银行资本的理论中,马克思进一步地分析了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基础之上,又如何产生了资本主义信用及其发展。马克思分析了信用的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但是同时又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促进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产生了纯粹的赌博,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金融化的后果。这种赌博的经济现象的产生,金融的无限扩展,一定会产生金融危机。实践表明,马克思的这个基本观点是正确的。

除了《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要素形式的全面论述之外,马克思还有很多很具体的写作计划,包括“六册结构计划”中要分析的“雇佣劳动”“土地所有权”“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等,马克思还有很多其他的计划,包括要对“竞争”“信用”“股份资本”等等进行专门分析。在马克思这些计划中,马克思力图从这些不同的要素出发去揭示资本主义危机产生的具体要素和条件。

由此可见,马克思对经济危机问题的分析是非常丰富而深刻的,他既有一个总的方法论,同时在各个具体理论中全面地揭示了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各种要素形式和具体机制。把马克思的方法论和各个具体理论结合起来,就能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供一个科学的解释。虽然马克思本人没有在单独的篇章中提供一个现成的经济危机理论体系,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的全面分析,事实上已经提出了一个经济危机理论。

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马克思的全部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其中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完全科学和正确的理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是否定而是一再证实了马克思的理论分析和预见。因此,只有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才能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就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来说,它仍然是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运动规律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而且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

第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中所运用和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科学指南。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一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最深刻的根源,而不是像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样,只是在经济危机的表面现象上兜圈子。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波动的总根源。一百年多年来,发达资本主义虽然在许多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消除,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仍然会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因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经济波动,是完全内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东西。因而,要彻底消除经济危机,除非消灭资本主义本身。这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所揭示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革命性的结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所提供的这一深刻见解,不仅打破了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的粉饰,而且给全人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正如他的全部政治经济学理论一样,并不仅仅具有阶级的属性和意义,而且具有全人类的和世界性的意义。显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也会具有不同的形式,从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具有不同的产生条件和特点。例如,在商业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一种局部危机,在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则主要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的而且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在全球化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则更多地表现为国际性的金融危机,进而发展为经济危机。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我们必须以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在深刻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实质的同时,进一步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这对于推进处于对外开放新阶段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第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制度根源,而且也深刻地揭示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表明,商品生产和货币的产生,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供了最一般的和最抽象的形式和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存在这样的一般的和抽象的形式。因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同样出现了明显的经济波动,而且在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面临新的压力。虽然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那样的经济危机,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成熟性。事实上,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存在许多产生经济危机的各种“要素形式”,例如,产业结构和整个社会再生产比例的失衡,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等等。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对于社会经济的规划和计划指导,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本主义式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