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是由一系列范畴和理论构成的完整理论体系,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资本论》的范畴和理论顺序的排列,完全是依据各个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客观地位来决定的,并且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法则,体现着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关系。如何创建和确立一系列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实的理论范畴,并且以这些范畴为要素构建出一系列理论,最后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以及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的方法将这些理论构建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方向。
目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虽然在某些具体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但是,无论从范畴和理论的创新性方面来看,还是从范畴和理论之间的逻辑性、体系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来看,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仍然处在一个探索与构建的过程之中,这个理论任务并没有完成。具体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总体情况如下。
第一,各种版本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类教科书大都沿用“苏联范式”的“二分法”,即把政治经济学分为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资本主义部分基本上是《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的通俗化,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产生的结论为终点。社会主义部分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的历史过程的描述开始,然后继续采取历史的方法,依次阐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若干方面问题,包括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等问题。总的来看,这类教材书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在于无论是从理论构成还是从理论范式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这类教科书主要有宋涛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刘诗白主编的《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的《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
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许正是为了克服上述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体系上存在的弱点,一些学者进行了新的尝试,编写出专门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由于是单独的教科书,所以这类教科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增大或扩展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为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产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这类教科书更加注意吸收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各种经济学理论成果。这类教科书为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做出了积极努力和有益探索,但是在理论的规范性与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对西方经济学某些分析方法和工具运用的合理性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类教科书主要有林木西、柳欣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第10版北方本),钱连源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叶祥松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等。
3.具有专题性质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这类成果无论是不是直接命名为教科书,从内容上看多数都具有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的特征,涉及的专题主要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改革与转型问题、中国经济等方面内容。这类研究成果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为背景,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特征和新问题,深化了对经济转型和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和理论认识,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但都不是完整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伍柏麟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程》,刘诗白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杨干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李丰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王军旗、白永秀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邹东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李兴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等;关于改革与转型的有张宇的《转型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理论阐释》,谷书堂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洪银兴主编的《转型经济学》,景维民、孙景宇编著的《转型经济学》,吴光炳主编的《转型经济学》等;关于中国经济的有卫兴华、张宇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杨瑞龙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张雷声、顾钰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伍装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陈承明、陈伯庚、包亚钧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程》,关于中国经济的主要有张宇、卢荻的《当代中国经济》,何干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李建建的《当代中国经济》,史晋川、李建琴编写的《当代中国经济》等。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叙述起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叙述起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大多数版本仍然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叙述起点,首先通过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历史过程,试图说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和特殊性。
2.以“市场经济一般”为起点。党的十四大以来,由于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了与这种客观形势相适应,政治经济学界出现了以“市场经济一般”作为叙述起点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这样的体系运用“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侧重说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可能性、必然性和结合方式。
3.其他各种尝试。主要有以“劳动”“自主劳动”“联合劳动”“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生产力”“社会分工”等等不同范畴作为叙述起点的各种观点,并进行了理论体系创建方面的尝试。
第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及结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并以此为灵魂来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例如,《资本论》的主线是剩余价值,第一卷揭示剩余价值生产规律,第二卷揭示剩余价值的流通规律,第三卷揭示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的认识也很不相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类型,主要有:
1.以“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为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因此,现有的大部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以“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按照“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进行理论体系建构。这些教科书围绕着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这一主题,全面分析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内容涵盖企业、市场、政府、宏观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化与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村与农业、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问题。
2.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为主线。这类教科书从市场经济一般出发,探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问题,阐述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市场主体,分析市场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方式以及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等问题,在内容上涵盖了所有制结构、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对外经济关系、宏观调控、经济增长和发展等方面。
3.以“人的利益关系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线。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经典要义。中国实行和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秉持这一理念,一些学者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以“人的利益关系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线,从不同侧面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进行理论阐释。例如,李兴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谷书堂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何干强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政治经济学界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范畴或叙述起点、理论主线以及理论结构和内容体系等重大问题上都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形成多数人的共识。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的不成熟。而所有这些尝试的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在于,都缺乏类似于《资本论》或者西方经济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范畴的原创性、理论的规范性、逻辑的严密性和一贯性。因此,构建具有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性质和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仍然是我国政治经济学界面临的重大理论任务。
在借鉴已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上述有关理解,这里提出一个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想,供交流讨论之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大纲)
(以国家为起点、以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为主线)
导 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简史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和任务
第六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
第七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第八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属性
第一章 国家与社会主义
第一节 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国家性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国家与社会
第四节 现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及其性质
第五节 中国传统与现代中国国家制度
第六节 西方文化与现代中国国家制度
第七节 传统国家理论批判
第二章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
第一节 经济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 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经济职能
第三节 现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政治基础
第四节 从政治挂帅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五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六节 传统经济学与政治学批判
第三章 国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第一节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
第二节 国家与两种公有制形式
第三节 从单一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第四节 多元所有制结构与国家职能的变化
第五节 多种所有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
第六节 传统所有制理论批判
第四章 国家与国有企业
第一节 国家所有制与国有企业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属性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经济政治职能
第三节 国有企业的内在矛盾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化
第五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理论批判
第五章 国家与农村集体所有制
第一节 国家与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建立
第二节 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经济政治职能
第三节 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发展
第四节 农业经营体制与农业现代化
第五节 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
第六节 国家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
第七节 土地私有化理论批判
第六章 国家与非公有制
第一节 国家与非公有制的恢复
第二节 非公有制的经济政治性质
第三节 国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
第四节 非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关系
第五节 非公有制发展的范围与限度
第六节 非公有制万岁论批判
第七章 国家与市场
第一节 国家经济职能的实现方式
第二节 计划经济及其内在矛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性质(www.xing528.com)
第四节 国家、政府、市场的关系
第五节 国家管理市场的目标与手段
第六节 市场波动与国家动态管理
第七节 国家崇拜论与市场万能论批判
第八章 国家与收入分配
第一节 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收入分配
第三节 国家税制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第四节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第五节 收入差距与国家稳定
第六节 国家和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第七节 共同富裕及其实现途径
第八节 西方收入分配理论批判
第九章 国家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不同道路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第三节 国家与经济发展战略
第四节 经济发展方式及其演化
第五节 国民经济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
第六节 西方发展经济学批判
第十章 国家竞争与对外开放
第一节 国家竞争与国家制度竞争
第二节 世界体系中的落后国家
第三节 国家主导的对外开放战略
第四节 对外开放的发展及其双向影响
第五节 世界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世界影响
第六节 新国际主义
第七节 新帝国主义论批判
第十一章 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国家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从国家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
【注释】
[1]例如,张占斌、周跃辉著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于建荣、何芹、汤一用著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宇著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李旭章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洪银兴著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王立胜、裴长洪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等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资源,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来源,因此,本文的讨论不涉及如何利用西方经济学的有用成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3]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理论体系上仍然以所有制为出发点。根据马克思关于所有制、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从所有制出发理解生产关系和构建理论体系并不是一种正确的方法。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8页。
[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158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6]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这就说明了《资本论》的理论对于分析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7]《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8]认真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总结其中的重大理论成果和进展,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修课。漠视和忽略中国政治经济学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建中的学术贡献,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54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16]卢森贝:《〈资本论〉注释》第1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5—3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2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3页。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81—182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83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5页。
[28]参见:《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29]有些学者甚至用“唯生产力论”来论证中国不应该搞社会主义,而只能搞“民主社会主义”。
[30]例如,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文中说:“60年前,中国为什么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我认为,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10日。这样的说法也是中国现行各种版本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通行说法。
[31]所谓“话语权”,首先是指理论上的学术话语权,从本质上来说它来自社会的实际存在状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现实的权力。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意识形态上也必然占据统治地位。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页。
[33]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历史的关系,早在中国史学界关于中国究竟有没有奴隶社会的争论中就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倾向。在这个争论中,一些“理论家”之所以坚持“奴隶制”说,一个重要的动机在于使中国的历史发展与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相一致,从而间接地说明“中国社会主义”的“合规律性”。为了使问题简化,本文将同一个性质的问题,限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间范围之内。
[34]学术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内容有不同的概括,参见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页。
[35]在这方面,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和理论发展的起点。而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正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原理解释中国现代发展史所不可缺少的“理论中介”。
[36]《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99—500页,第501—502页。
[37]同上,第553页。卡尔·波普尔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决定论”,无疑是歪曲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一个现代例证。
[38]《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40]《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96—497、575页。
[41]从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作用,所谓“自由的市场经济”只是理论上的一个神话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几乎所有处于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国家”都曾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例如19世纪末的德国、美国,20世纪的日本、韩国,等等。
[42]马克思曾经指明,他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更多地反映的是西欧国家尤其是英国的历史;恩格斯指出过,《资本论》的全部理论是马克思终生研究英国经济史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