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导言”之外,马克思于1859年1月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的“序言”,也是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方法或方法论的一部重要文献。在“序言”中,马克思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进行了经典的概括,并且指出,它们是“指导”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的结果”。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唯物史观虽然是唯物辩证法在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史来看,并不存在先创立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然后再将之运用于人类社会历史,进而创立唯物史观这样一个过程或顺序。而是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先是共同创立了唯物史观,进而将其发展为更为普遍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围绕哲学所写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都是在马克思已经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之后的作品,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既要坚持唯物主义,也要坚持辩证法,只有从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出发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以自然作为永恒的基础和前提,因而,不仅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人类与自然之间同样存在着辩证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社会生产活动是人类主要的生活和实践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因而,人类社会的生产(广义的生产,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不仅决定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发展水平,而且人类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制约着人类自身的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精神关系等其他各种关系。在人类的社会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人类社会利用和改造着自然,但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永恒的自然基础和制约条件。在人类社会生产中,一方面存在着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生产力又体现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本身的结构即社会关系也会得到发展,并表现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即社会形态。由于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是人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部分,因而,根据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可以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总是由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或水平所决定的;而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等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来说总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但是,不能形而上学地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认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对于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都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因而,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
由此可见,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及其辩证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机制与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对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或《资本论》的创作,有着巨大的方法论意义和价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社会观的“指导”下,马克思确立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为自己确立了明确的“研究目的”,即“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www.xing528.com)
那么,什么是“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所有的“经济规律”一定是“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因为所谓“社会”,也就是由所有的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或集合。由于一切经济活动必然都是人的活动,从而也必然具有社会性。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却有着特定的含义。根据前面关于“研究对象”和“方法与方法论”的讨论可以看出,马克思并不力求研究所有的经济现象或问题,也没有打算揭示一切社会经济规律。马克思关心的核心是: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具体来说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如何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究竟具有怎样的性质与特点?它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其核心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不仅决定了《资本论》研究什么,而且决定了如何研究,这就是:必须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性质或特点出发去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必然性;必须在物质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经济关系与国家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去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本身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变化。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为《资本论》提供了研究与分析的“理论框架”。因而,不懂得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资本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