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之初,江苏就提出了富民战略。此后,江苏“富民”的理念、认识和战略目标不断演进、深化和提升。特别是在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提出“强富美高”的目标和民生工作“要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要求后,江苏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围绕“百姓富”提出“聚焦富民”的战略。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京视察,就再次来到江苏,对江苏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江苏进一步将“人民生活高质量”更加深刻地作为富民战略根本遵循展现在奋进新时代的实践中。
(一)从“强省战略”到“富民战略”
2001年,江苏省第十次党代会正式将“强省富民”战略调整为“富民强省”战略。江苏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与指导原则。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增强全省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不富,难以强省;省不强,也无以富民。民富省强,才能形成强大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正是在“富民强省”战略的指导下,江苏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的富民举措,从而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
1.富民战略提出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收入持续增加。在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到第十次党代会的七年中,江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1%;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3.2%,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2.9%,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6.8%;交通、水利、能源、通讯、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累计投入7255亿元,年均增长19.2%。1994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分别为6.3%和6.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年均增长21%。
表6.12000年GDP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的省、直辖市
资料来源:各省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四舍五入保留到个位;各省、直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信息报》(2001年3月9日),四舍五入保留到个位。
应该说,多年快速的经济增长极大地增强了江苏的整体实力,成为富民战略的坚实基础。2000年,江苏的GDP总量在全国处于第二的位置,仅次于广东。但是,作为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江苏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这里仅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却只排在第8位。在全国省份及直辖市的比较中,江苏“强省”和“富民”的差异状况一目了然。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富民工作取得重大成绩,但百姓不够富裕依然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按可比价测算,1978年到2016年,全省人均GDP年均增长11.2%,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9.3%,两者并不相称。江苏GDP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居民收入的排名与此并不相称。应该说,这种状况与江苏之前改革力度还不够大,经济结构调整进展还不快,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然比较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不够快,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和部分农民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密切相关。正是因为当时江苏清楚地认识到这种状况,才提出要“关心民生,凝聚民心;激发民力,实现民富”,并要把“富民”放在“强省”之前的优先位置。
2.“富民战略”的提出及含义
2001年江苏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全省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是江苏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富民强省”要求被放在核心的位置。从“强省富民”到“富民强省”的转变,并不仅仅是一个次序的颠倒,体现的是“富民优先”的理念。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富民和强省是辩证统一的,民不富,难以强省;省不强,也无以富民。民富省强,才能形成强大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富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是我们党的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们党扩大群众基础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科学决策的根本价值标准。富民,就是要尽快让全省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实现百姓富、地区富、城乡人民共同富。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民主程度,更加充分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国家统计局1991年标准,江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到总体小康,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和多元所有制结构的重大转变,总体小康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1) 进入21世纪之初,提出江苏富民强省的战略构想,其中在“富民方面”:到2005年,富民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九五”时期;到2010年,富民强省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富民强省提升到新的水平,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
3.战略转变与富民优先
在党的十六大前的一段较长时间里,江苏都是按照“强省富民”的战略推进,保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21世纪,也就是“十五”的开局之年,江苏明确提出了“富民强省”的战略。从“强省富民”到“富民强省”,表面上看是字面的变化,实质是观念、理念的转变,是把“富民”作为突出任务,摆在优先的位置,强调在发展经济、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更快地富裕起来。基于这样的认识,2002年江苏提出“两个率先”,并把“富民强省”具体化为“富民优先”的民生理念,认为“富民优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落脚点。在当时看来,“两个率先”最核心、最迫切的任务,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只有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真正过上全面小康生活,才能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体现“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确立富民优先的理念,体现着江苏发展中指导思想的转变,顺应了全省人民的迫切愿望。(2)
21世纪初,江苏“两个率先”刚刚启程,在“富民强省”“富民优先”理念的激励下,江苏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增加民生实惠,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富民途径,把扩大就业作为实现富民最重要的路径,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实现富民的重点、难点,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作为实现富民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之后,全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着力解决居民收入、就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想方设法使“大多数人”受益,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工作成效日趋明显。
(二)从“富民优先”到“聚焦富民”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勾画了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美好蓝图,其中“百姓富”是美好蓝图的重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在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为江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照自身的短板,江苏对富民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升级,即从“富民优先”发展为“聚焦富民”,并出台了“富民33条”政策。
1.明确提出“聚焦富民”
聚焦富民,就是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方向,都要在富民上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更加集中。当然,富民并不仅是增加群众的收入,还要顺应民生需求新变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强获得感和幸福感。2016年,江苏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2万元,这个绝对值在全国算比较高的,但相对于江苏的经济体量,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这也说明江苏在富民上还有很大潜力。同时,如果把脱贫的标准定在人均年收入6000元,按这个标准2016年江苏全省还有近200万人没脱贫。因此,2016年底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主题是“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提出了“聚焦富民”,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江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就肩负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小康,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让全省人民更加富裕、日子过得更好。因此,江苏明确提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聚焦富民”之所以在江苏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因为它是人民的心声、群众的期盼。因此,省委提出要锚定“富民坐标”,无论是抓改革还是促发展,都要坚持富民导向不动摇、不偏离、不松劲,全面落实富民政策“33条”,让群众有更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2.充实老百姓的口袋
为了将“聚焦富民”落到实处,江苏提出要让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把老百姓的口袋放在第一位。到2016年,江苏居民的收入构成,近60%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的背后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影响收入水平。为此,江苏制定出台了“富民33条”,即《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创业就业、农民致富、重点群体激励、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这一政策含金量很高,具有突破性。比如,扩大创业补贴范围、扩大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研人员激励政策,等等。因此,江苏要求重点要把产业升级和提升就业质量结合起来,强化技能培训,大力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技能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增加工资性收入。
群众致富最大的潜力在创业。依靠创业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是最现实的路径。江苏提出要在创业上重点发力,充分调动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促进各类社会群体依靠自身努力和智慧创造财富。在“互联网+”条件下,创业门槛不断降低,创业领域持续扩大,2016年全省新增私营企业50万户、个体户78万户。截止到2018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921.2万户,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场主体超过900万户的省份。城乡低收入人口脱贫攻坚战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江苏明确要求“确保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江苏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3.增加“隐形财富”(www.xing528.com)
公共服务实际上也是“隐性财富”,教育、医疗、养老等这些公共服务保障好了,就可以减少居民在这方面的支出,也就提高了收入的含金量。江苏在增加老百姓的“隐性财富”方面,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做好基础性工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建设标准,科学确定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努力实现布局优化普惠可及。2017年5月,《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出台。通过《清单》,百姓可清楚地知道该享受什么范围、什么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功能配置标准,让公共服务对群众“可观、可感”;使公共服务的功能配置“可量化、可持续”、工作进展“可检查、可考核”,从而推动《清单》里的服务项目落到实处。2017年8月,《“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试行)》发布,对乡镇、街道、建制村、城市社区、自然村、居住小区等六大类公共服务明确了配置标准。
第二,解决好民生热点问题。比如上学问题,学业负担重、校际差距大等问题依然突出,距人民满意还有距离。近年来,教育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江苏充分考虑教育资源供需状况,系统谋划推动教育改革,突出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看病难、看病贵矛盾仍然最突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9人,并且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江苏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医疗卫生体制
图6.1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菱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覆盖就业、社保、养老等各类综合服务)
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下沉,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和健康服务;养老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江苏60周岁以上人口占比21.36%,老龄化程度高,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各项制度安排需要相应调适以应对这一基本社会特征,需要从公共事业和产业发展两大视角出发,系统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要强化居家养老基础性地位,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保障作用,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医养融合发展,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实现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40张,努力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4.长期扶贫效果显著
20多年来,江苏的持续扶贫给江苏的贫困地区带来历史性的进步,在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同时,积极探索缓解相对贫困问题的方法。2011年底,以脱贫攻坚工程任务完成为标志,江苏基本消除了人均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近年来,江苏坚决贯彻“两不愁、三保障”要求,聚焦农村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和重点片区,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着力抓好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坚决防止低收入人口年收入低于贫困标准、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和住着危房“被小康”现象的发生。到2015年底,41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人均年收入4000元的脱贫目标,如期完成脱贫奔小康工程目标任务,成为东部地区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省份之一。2016年,制定了《江苏省“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按照部署,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以人均年收入6000元为标准。江苏省“十三五”扶贫开发总的定位,是集中力量减少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确保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并以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助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江苏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是根据中央精神和江苏的实际来考虑的,和全国扶贫开发所不同的是,江苏的标准较高,内涵更丰富。
“十三五”以来,江苏省构建了“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体系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注意营造“脱贫致富光荣、扶贫济困光荣”的社会氛围,聚焦“重点人群、重点经济薄弱村、重点片区”,实施精准“滴灌”“点穴”式帮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江苏人均收入6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中,共有267674户、675383人实现脱贫,24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8万元,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现良好开局。2019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排定45项具体任务,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一户不能落。应该说,江苏的“精准扶贫”显著提升了相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群众生活水平,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图6.2连云港灌云县图河镇扶贫产业园,村民在扶贫大棚内管理幼苗
(三)从“群众富裕程度还有待提升”到“人民生活高质量”
党的十九大之后,江苏在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分析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表现时指出,“群众富裕程度还有待提升”是突出表现之一。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江苏,根据总书记发展高质量的要求,江苏进一步将“人民生活高质量”作为富民战略实践的主攻方向。
1.群众富裕程度还有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GDP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徘徊在全国第7和第5位之间,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富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称的这个难题,已成为江苏人民群众意愿强烈、党委政府责无旁贷的紧迫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大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把富民产业作为最大民生支撑,把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民生普惠,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任务,把公共安全作为最大民生底线,把生态作为最大民生关切,全省民生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与此同时,民生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区域收入水平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优质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等方面供给还不充分。
2016年11月,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大会报告《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出,对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目前江苏群众富裕程度、生态环境质量等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2017年11月13日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暨省管干部轮训班上的讲话时指出,从江苏的情况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表现在多个方面,“群众富裕程度还有待提升,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够相称”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2.确立人民生活高质量的目标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人民是发展的中心,我们的经济更要有效地为人的需要服务,提高和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建立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生活质量、生活品质,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也体现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之中。
在2017年底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江苏省委把“高质量”作为全省发展的鲜明导向,明确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扎实推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积极进行基本现代化建设新探索。强调深入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全会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要以高度的责任自觉和使命担当,结合江苏实际全力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2018年3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时也强调,“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活新变化。”“生活新变化”,就是要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尊严,说到底就是实现高质量的生活,而这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对于江苏“人民生活高质量”的要求,具体就是:扎扎实实推进民生建设,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3.全方位推进人民生活高质量
对于推进人民生活高质量,江苏要求各级政府要根据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每年排出一批民生实事,扎扎实实组织实施,让全省人民不断感受到生活有新变化。一是着力解决结构性的民生问题。比如就业方面的“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教育方面的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医疗方面的基层相对落后、专科发展不平衡问题,养老方面的供需失衡问题,社会保障方面的覆盖不全、兜底不够、不可持续问题,城市管理方面的交通拥堵以及停车难、停车乱问题,住房保障方面的价格偏高、供应渠道单一问题。二是着力实施普惠性的民生工程。要坚持向下聚焦基层基本,向上提升服务水平,按照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确定的标准清单,研究落实配套措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切实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普遍增加群众的“隐性财富”。三是着力办好扶助性的民生实事。必须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着力激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动力,编实筑牢保障救助底线,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四是着力满足多样性的民生需求。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把各方面的民生工作做得更好。善于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和带领群众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幸福感,在奋斗过程中增强获得感,共建共享美好生活。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江苏建设,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全面提升应急能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
在近几年的努力下,江苏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在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持续发力。2018年,江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2万元和2.08万元。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待遇稳步提升,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居民健康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8岁,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7.8%。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诚信江苏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不断创新,群众安全感达9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