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建设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树立高度文化认同的“江苏样板”思想建设和精神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表率,以文明新江苏示范全国。依托江苏文化的内在气质和特色风格打造新时代文化自信。

建设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追求已从“物质文化”需求升级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判断,这意味着高质量的发展将构成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其中,作为“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之一的“文化建设高质量”的提出,构成了江苏在新时代进一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推动“三强三高”文化强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战略安排。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江苏省应通过树立高度文化认同的“江苏样板”,打造高度文化自信的“江苏印象”,形成高端创新创造的“江苏现象”,拿出培养高级文化人才的“江苏力度”,实现高效文化供给的“江苏模式”,大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充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要求。

(一)树立高度文化认同的“江苏样板”

思想建设和精神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从这一层面而言,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应体现在把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1) 从而以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凝结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大合力

进一步提升思想理论建设水平。持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善于运用案例、事实和人民群众身边事来说理论道,善于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视听平台等传播思想,以分众互动的方式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企业、进高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网络。立足江苏作为教育大省的特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的系列活动宣讲平台,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强化理论研究工作,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类项目的立项资助,全力推进江苏省马克思主义重点学科建设,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大家与青年学者,推出思想政治理论的精品课程。着力提升意识形态领域引导和管理水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更加有效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江苏省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政策之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政策保障。系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将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小学、高校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细化到各个阶段、各个课程的育人目标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围绕文明行为、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老爱亲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进行有益探索。

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表率,以文明新江苏示范全国。依托27家国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与工作路径,完善各类创建测评体系,在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江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任务的同时,努力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又具有江苏特色的经验与做法,为全国面上工作提供“江苏智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等重大时间节点努力提升文明创建工作的创新程度,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中突出“江苏特色”,形成全员参与、全域开展、全程监督的文明创建模式,持续推动江苏文明创建走在前列。

(二)打造高度文化自信的“江苏印象”

江苏文化历来特色鲜明,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别具风情。新时代打造高度文化自信的“江苏印象”,关键要提升更具特色、更有显示度的江苏文化认同感与标识度。必须努力提升吴越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等独特的文化形态的影响力,不断挖掘江苏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江苏文化潜力,不断激活更深层、更根本的江苏文化基因,以自信自豪的姿态、积极主动的态度、鲜活生动的方式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江苏印象。

依托江苏文化的内在气质和特色风格打造新时代文化自信。把握机遇,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打造重大文化工程、高端文化论坛、重点文化展会、品牌文化活动、特色文化小镇、国家文化公园等具有鲜明江苏特色的平台载体,在国内外打响江苏的文化品牌、文化名片。系统研究江南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楚汉文化和运河文化、扬子江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将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传承城市的集体记忆。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持续推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院、数字云平台、世界运河城市博览会(论坛)等项目和平台建设,办好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构建大运河文化综合展示体系。以系列文化活动品牌聚焦江南文化等特色资源的培育,办好“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扬子江诗会”等系列活动。持续推动江苏文化“走出去”,放大“感知江苏”“符号江苏”“同乐江苏”“洋眼看江苏”等系列外宣品牌的影响力,以“一带一路”国家和周边国家为重点,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互动。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江苏”印象。系统研究阐发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周恩来精神,丰富和传承革命精神谱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红色文化传承载体提档升级,建设江苏红色资源新媒体聚合平台,打造更多有影响的红色文化标识和品牌。通过论坛讲座、通俗图本、儿童绘本、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传播江苏红色文化,讲好江苏红色故事。

(三)形成高端创新创造的“江苏现象”

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快文化创新步伐,孵化了新的文化模式,释放了新的文化动能。这表明,只有坚持创新创造,对接时代潮流,集聚高端要素,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文化“造血”功能,才能为高质量的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牵引。

推动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借助旅游产业着力传承文化基因,注重激发创意,借助新技术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打造传统文化旅游首选地。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力度,打造文化文物创意设计的江苏品牌,建设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街区和特色城镇,形成传统文化传创的空间载体。推动文艺创造从历史文化的资源宝库中获取灵感,强化跨界意识、协同意识、贯通意识,提炼出融入现代社会形态的新内容,努力推出一批充分体现江苏风格江苏气派、江苏特色江苏精神、江苏印象江苏韵味的文化精品,以此注解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深刻内涵。

以高端创新创造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握好“互联网+”“文化+”的时代机遇,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等多领域跨界融合,加快培育新型高端文化业态,形成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高竞争力文化产业体系。通过制定分层分类支持政策,培育“牛羚”企业、壮大“瞪羚”企业、打造“独角兽”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构造高成长性文化发展主体协同共进的江苏文化企业生态圈。会同有关省市办好长三角文博会,培育江苏版权贸易博览会、苏州创博会、常州动漫周等特色文化展会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影响力、辐射力。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大运河文化带等机遇,提升江苏对外文化贸易水平,形成文化产业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的新优势,提升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能级

(四)培养高级文化人才的“江苏力度”

人才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性资源,能够以无限的创意突破有限资源的束缚。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高端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将江苏的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为做优、做精江苏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创意、智力支撑。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强化对文化人才的吸引力。集中优势资源面向国内外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使用力度,突出加大领军型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力度,推出名家大师引进与培养系统计划,努力让更多的文化名家大师向江苏集聚,推动更多的文化高端人才向文化高峰攀登。重点针对高端文艺人才、社科理论人才、新闻出版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拿出引进与使用方案。以江苏众多的高校与文化园区为载体,建立工作室、“众创”空间,打造吸引和集聚文化人才的园区、街区和社区。

积极创新文化人才工作理念和举措。用干事创业平台、广阔发展空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加强对各类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大家大作的宣传推介,畅通重点文艺作品开展全国性巡演、境外公演的路径,真正让江苏成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攀登高峰的热土和沃土。注重制度的完善、平台的设计、品牌的打造,着力优化文化人才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和社会环境,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创新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切实优化体制外文化人才的生存与创作环境,允许和鼓励文化品牌、文艺创作和科研成果等知识产权参与收益分配

(五)实现高效文化供给的“江苏模式”

文化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精神文化需求。江苏省必须着力加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开辟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让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不仅要“能吃饱”更要“营养好”。

着力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大力培育文化新业态,引导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通过文化消费需求升级“倒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自觉调整。进一步深化“江苏省数字文化馆云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全面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充分整合全省所有文化馆、站(中心)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为用户提供公共文化的演出、活动、展览、讲座、信息查询,文化艺术资源鉴赏、网络直播、活动预约、全景展示、艺术普及、场馆预定、数字阅读、图书馆借阅、综合信息管理等功能。创新需求汇集分析和供给效果评估机制,构建“江苏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库”,提供数据分析、基础数据、评价数据等多种功能,分析居民的文化参与情况、公共文化消费偏好等信息,打造精准文化服务“供应链”。

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推动公共文化设施高标准覆盖、高效能使用,积极推进数字化、社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建设和提升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力争实现设区市有五馆、县有四馆,创建一批在全国领先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间。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艺演出等内容配送,打通最基层的“毛细血管”。提升重点公共文化场所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供优质文化产品的能力,推动公共文化场所与学校、社会机构的共建共享,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项目。

参考文献

[1] 梁勇、叶南客:《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 谭志云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www.xing528.com)

[5]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6]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载《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7]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8]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12] 杨力群、卞维国:《鲜花在潜心培育中绽放——江苏省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综述》,载《党建》2008年第9期。

[13] 叶南客:《用改革激发江苏文化创造活力》,载《唯实》2014年第1期。

[14] 叶南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现代化的文化强省》,载《新华日报》2015年11月10日。

[15] 叶南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文明篇》,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6] 叶南客、谭志云:《在服务“一带一路”中展示江苏文化作为》,载《新华日报》2017年8月2日。

[17] 叶南客、李惠芬:《讲好江苏故事传播江苏声音》,载《新华日报》2017年3月30日。

[18] 叶南客:《文化建设高质量的江苏内涵与江苏路径》,载《新华日报》2018年2月7日。

(执笔:叶南客)

(1) 根据江苏省文化厅2011—2013年江苏文化发展统计报告整理。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载《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4) 参见《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

(5) 参见杨力群、卞维国《鲜花在潜心培育中绽放——江苏省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综述》,载《党建》2008年第9期。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7) 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发表在2017年4月6日的《光明日报》。

(8) 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9)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10) 参见张超《构筑精品创作高地》,载《群众·大众学堂》2018年第6期。

(11) 参见王燕文《以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载《群众》2018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