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苏实践: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江苏实践: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代表的新型“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年来,江苏省为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良好的探索和实践。2018年江苏省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省委省政府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了“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在全省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江苏实践: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代表的新型“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年来,江苏省为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良好的探索和实践。

(一)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江苏积极落实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工作精神,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1.积极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014年5月,江苏率先在全国出台了《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了坚实基础。2014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江苏省被列为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之一。

江苏省通过大幅降低进城落户门槛,大幅提升居住证制度含金量,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待遇。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以不断拓宽城镇化投融资渠道。通过全面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实施经济效率和用地效率“双提升”战略,探索性地形成符合江苏省情的节约集约用地战略体系(12) ,促进城乡用地空间的适度协同。通过培育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推动城镇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启动江阴县级综合集成改革,以创新城镇行政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化“多规合一”试点,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稳妥改革城镇化体制机制。

2.以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顺应生态文明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规律,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理念、转变技术标准,把城市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同时省级财

政设立专项资金,自2016年起省级财政平均每年投入3亿元支持地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8年江苏省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省委省政府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了“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在全省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5年,镇江市经过竞争性评审,成为首批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镇江市通过试点,积极探索经验,为全省推进提供示范引导。此外江苏省财政厅、住建厅组织开展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组建“江苏省海绵城市技术中心”,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2016年,又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示范创建工作,首批确定了常州、昆山等9个省级试点城市和15个示范项目,以试点示范促进全省面上工作整体推进。2018年昆山市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项目入选全国范本。截至2018年上半年,江苏14个省级试点城市已累计建成299个海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400亿元。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化带、公园、道路、广场、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等都像“海绵”一样,最大程度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排水防涝能力,促进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3.以智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智慧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民生服务便捷、社会治理精准、社会经济绿色、城乡发展一体、安全可控的城市。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理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江苏省率先颁布《江苏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1997—2010年)》,明确了全省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政策措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2014年以来“智慧江苏”建设逐步从点上推进转向面上展开。2014年9月,省政府出台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明确了“智慧江苏”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智慧江苏”建设的行动纲领。2015年6月,省委省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从此“智慧江苏”建设进入了全面提升的新阶段(13) 。2018年2月,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与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实施运输、医疗等9大行业30个项目,加快建设“智慧江苏”。

(二)聚焦提升城市的品质与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工作十分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为城市品质和功能的提升指明了方向。江苏省通过推动城镇高效和谐发展,探索资源短缺下的人居环境典范,聚力提升省会城市的多元首位度,走出一条聚焦城市品质与功能的高质量城乡建设之路。

1.经济快速提升下的城镇高效和谐发展

城乡一体化方针下的城乡协调发展。2000年以来,江苏实施“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城镇化方针。2005年,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2011年,全省召开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江苏进入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的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阶段。从2000年到2017年,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从4个增加至13个,50万—100万人的中等城市从5个增至6个,5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达到35个,全省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各类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城际联系日益紧密下的城市群崛起。在区域一体化格局下,江苏城市发展已由初期单个城市点状发展演变为以城市群集聚发展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以沿江八市为例,伴随区域过江通道的规划建设,城市间的联系合作日益密切,该地区密集分布着9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5个5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和15个小城市,形成了城镇化密集紧凑、集群集聚、跨江融合发展的态势,是全省城镇化、工业化的集中区域。2017年,沿江地区要素集聚态势更为显著,以占全省47.6%的土地,聚集了全省78.6%的GDP和62.2%的常住人口。(14)

2.资源短缺下的人居环境典范探索

作为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江苏在经济密集、人口密集、资源环境约束大的背景下,持续探索高密度紧约束地区的城镇空间发展之路。多年来,江苏致力于显山露水的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绿色江苏”,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建设成效居全国前列。截至2017年,南京、扬州、镇江等15个城市(全国共43个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数量居全国第一。截至2018年底,南京、扬州、张家港、昆山、徐州五市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数量居全国第一。目前,江苏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5个,国家园林城市29个,实现设区市的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在全国13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江苏有13座,数量居全国第一。

设施统筹建设不断完善。江苏鼓励各地将封闭的城市公园转为开敞的公共绿色空间,全省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7年底,公园个数达到1107个,面积为30141公顷,分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8.8倍和38.3倍,公园绿地面积也增长至4.8万公顷。同时,江苏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已走出了改革开放初期缺水、缺电、缺洁净燃料的困境,进入了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新阶段。

3.聚力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

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是江苏省委在发展新阶段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江苏省会南京以城区面积首位度和交通首位度驱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此外,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名城,始终以提高城市的创新首位度作

为提升总体首位度的重要内容,以创新带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城市地位的迅速攀升。

以城乡高度融合提高城区面积首位度。2001年开始,南京共经历了三次大的行政区划调整。江宁县改为江宁区,江浦县与浦口区合并为新的浦口区,六合县与大厂区合并成新的六合区,撤销秦淮、白下区设立新的秦淮区,撤销鼓楼、下关设立新的鼓楼区,溧水高淳撤县改区,最终形成了现在南京的行政区划。南京市辖区人口从2000年的362万人(15) 增长到2018年的742万人(16) ,市辖区面积从2000年的1026平方千米增长到2018年的4733平方千米。

以强化核心枢纽功能提高交通首位度。近年来,南京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枢纽功能持续增强,2017年高速公路密度为9.31千米/百平方千米,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是中国十大机场之一,规模位居华东第三。南京还是国家重要的铁路枢纽,连接华北、华东和华中铁路交通的主枢纽,是国家东部地区铁路交通枢纽中心,是国家四纵四横铁路格局中南北、东西干线的重要交汇点,其中最著名的南京南站更是亚洲最大高铁站。南京成为全国交通物流枢纽之一,是华东高铁枢纽中心,全国八大通信枢纽城市之一。12.5米深水航道投入使用,禄口机场二期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为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和跃升提供了新的动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度展开,全市地铁通车里程达到378千米,位居全国第四位。

以激发区域创新发展活力提高创新首位度。进入21世纪,南京步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全市召开首次自主创新大会,将自主创新列为主导战略,宣布建设创新型城市。(17) 此后又成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十九大以来,南京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科技创新企业数、高新技术产值、新增研发机构、国内外科研团队集聚等均呈现喜人态势。2017年,南京启动“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目前已有188家新型研发机构签约落户南京,孵化和引进711家创新型企业。2018年,南京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82家,增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集聚创新资源“强磁场”经验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尤其是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特征,夯实了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基础。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既是多年坚持创新发展的实践硕果,更是未来强化创新驱动的广阔舞台,昭示着建设创新名城的前进方向。

(三)实现“经济”与“农业”双强的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17年12月,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外出调研的第一站来到了江苏,在徐州马庄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对江苏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的殷切期望。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指出,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以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业步伐不断加快,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加快提升乡村振兴新动能,开创江苏“新乡土时代”。

2018年,江苏经济总量9.26万亿,在全国排名第二。同年,江苏粮食产量3660万吨,在全国排名第六。江苏省不仅是经济大省,贡献着全国10%的GDP,同时还是农业大省,使全省8000万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持续保持口粮自给状态,为全国农业生产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这对一个东部沿海省份来讲很不简单”。江苏省走出了一条“经济”与“农业”双强的乡村振兴之路。

1.改善苏北农村住房条件

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不仅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农民群众期盼的积极回应。2018年7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主持召开苏北部分县委书记座谈会时就提出,推进苏北地区农村群众集中居住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实施。2018年9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会议上强调:“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势在必行,非抓不可,必须抓好。”这再次表明省委回应民生关切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2018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布实施《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通过强化空间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实施方案,积极引导进城入镇,同步配套各类设施,突出产业发展支撑、尊重农民留乡意愿、注重特色风貌塑造、深化土地综合整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措施,推进苏北农房改善,重点围绕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多管齐下改善农村住房,满足群众对住房、生活和就业的全方位需求。全省要求各地统筹使用上级财政补助和地方政府债券等资金,并充分利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有偿交易后获得的资金,优先用于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2019年,全省计划实施672个村改造任务,一大批公共服务完善,富有当地居民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正在建成,可望帮助36万多农户改善住房条件,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化城镇生活。

2.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特色田园乡村,是江苏乡村风貌、美好人居的生动体现。2017年6月,江苏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启动会”率先在全国拉开乡村振兴的大幕,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一个月后,江苏省政府颁布《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此带动全省各地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2018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推进城乡统一规划,要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

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江苏着力抓住三个要素: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为核心组织要素,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18) 全省自启动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来,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要素,首批确立了45个试点村庄,2018年3月新增25个试点村庄,2018年12月第三批又新添66个特色田园乡村。(www.xing528.com)

3.打造特色小镇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精神,按照《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特色镇的部署,2015年底,江苏省提出要通过“十三五”的努力,打造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江苏省有7个特色小镇入选,在数量上位居榜单第二。2017年7月,第二批276个特色小镇中,江苏省又有15个特色小镇入选,与浙江、山东并列榜首。

2016年12月,江苏省政府专门印发《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致力于加快培育创建一批具有江苏特点的特色小镇。2018年,作为江苏省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乡镇功能提升工程”,已经推动两批共56个产业类省级特色小镇发展,主要有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健康养老现代农业和历史经典六大产业类型小镇,苏南苏中和苏北分别占比为5∶2∶3(19) 。苏州的周庄、锦溪、明月湾、陆巷等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让农户不动产直接融入特色小镇运营与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户福利功能、福利能力的提升。(20) 江苏省还通过深化和扩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聚焦产业、融合城乡、挖掘文化、强化生态、聚力创新等一系列举措,为全国高品质建设特色小镇提供了“江苏样本”。

4.致力于“互联网+”新业态

为开创农业农村电商发展新局面,2017年8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店行动计划”(2017—2020年)》,切实践行新型信息化助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服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江苏省先后被列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省、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省、农业大数据建设试点省、国家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点省。

2018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470亿元,累计建成县级农业电商产业园或涉农电商创业园超过50个,新建设“一村一品一店”省级示范村376家,新增智能农业示范点536个,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2.4%。智能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江苏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部省级农业物联网科研及创新平台。无锡市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物联网试点市之一,2017年全省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达15.6%。(21) 此外,江苏省的“淘宝村”作为中国农村“互联网+产业”的一种特有的经济现象,正引领着新农村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是践行“四化同步”的具体体现。

(四)强化落实“1+3”功能区的区域重构

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经验表明,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可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2017年以来,江苏省为了打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的地理分界,谋划和实施“1+3”重点功能区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宁镇扬同城化战略等,以“1+3”功能区的区划重构为引领,重塑江苏的经济地理格局。

1.推动苏南、苏中和苏北协调发展

“1+3”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提出,突出了江苏区域发展的功能特色,通过生态水系、功能特色、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的链接,由苏南与苏北之间支援式的“南北挂钩”模式转变为全省层面功能互补、协调联动、融合融通的江苏发展共同体。

新的发展布局将带动江苏发展优势的重塑,促进各地立足不同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转变发展思路,探索发展新路,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区域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区域发展不充分向区域高质量发展转变。

“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号为全国区域功能协调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其中,经济发达的扬子江城市群侧重在集群发展、融合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沿海地区主攻现代海洋经济,是潜在增长极;徐州通过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拓展江苏发展纵深;江淮生态经济区重在打造生态竞争力。各大功能区域板块各有侧重,从而形成一个全省域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2.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建设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018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12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召开专题座谈会,指出江苏要积极主动发力,在提升长三角区域竞争力中发挥更大作用。

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一贯致力于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上海2035”规划的上海大都市圈囊括了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南通、常州。2018年6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就《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达成充分共识。江苏主动与国家层面对接,加强谋划,做好规划,大力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同时结合上海转型发展契机,依托上海、服务上海,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推动苏南提升发展能级,加快苏南、苏中跨江融合,更大力度支持苏北发展,加速融入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局部一体化来支撑和助推总体一体化。(22) 将苏锡常都市圈建设成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的先导区,以及全国创新型经济、转型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2019年5月20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主旨演讲中提出,江苏将在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找准定位,做强特色优势,支持南京提升首位度,建设长三角重要枢纽城市;放大苏州发展能级,使其在更高层次上谋划发展,努力展现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发挥无锡物联网产业领跑优势,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形成“世界物联网发展看无锡”的影响力;推动徐州有效集聚发展要素,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形成北部发展增长极;深入推进苏锡常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促进锡常泰、沪苏通等城市组团跨江融合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3.实施宁镇扬同城化战略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江苏沿江八市的经济总量、人口密度、城镇密度、进出口经济规模等方面都在江苏板块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宁镇扬同城化为重点的跨江融合战略是江苏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自2004年宁镇扬同城化的构想提出以来,2014年8月,江苏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标志着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进入正式实施阶段。2017年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的通知》,并定下到2020年宁镇扬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区的目标。如今,一小时都市圈的基本建成打破了三市的地理限制,奠定了宁镇扬同城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江苏省为推进跨江融合战略还积极布局跨江通道,2018年江苏省境内过江通道建成14座,在建4座,2035年规划过江通道45座,形成区域互补的跨江融合发展格局。

(五)全面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江苏努力以城乡统筹消弭城乡之间的鸿沟,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1.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全省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江苏坚持以大交通理念谋划交通大发展,布局沿江、沿海、东陇海、京沪以及中轴、宁连、徐宿淮盐、宁杭等“四纵四横”综合运输通道。构建快速交通网、干线交通网和集散交通网等三个层次的综合立体网络;打造南京、连云港、徐州、苏州、南通、淮安等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构建集多种运输方式、内外高效衔接的集疏运体系。截至目前,江苏省高速公路密度、港口吞吐量、旅客吞吐量超过百万人次机场数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23)

扩张公路大骨架。从沪宁高速正式通车起,20多年来,江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539公里,其密度达4.43千米/百平方千米,居全国各省区之冠。全省形成“五纵九横五联”高速公路网,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历史性跨越。

建设铁路大动脉。徐宿淮盐城际铁路建设如火如荼,铁路“金腰带”在苏北加速铺开。宁启铁路复线开通动车,改写了苏中不通动车的历史。郑徐客专通车运营,打通了江苏向西发展的大门。京沪高铁、宁杭客专等建成投运,沪宁杭形成“一小时高铁圈”。组建江苏省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推动南沿江城际铁路、北沿江城际铁路、宁淮铁路等建设。到2025年,江苏将形成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1.5小时高铁放射网。

拓展水运大通道。破解发展“两头在外”、能源短缺难题,江苏省发挥沿江临海、水网密布的水上交通优势,将内河航运作为重中之重建设。通江达海、干线成网、省际互联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初步形成,实现了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跨越。

对接空中大走廊。为补齐江苏不是民航大省的短板,大手笔建设“7+2”机场布局,形成禄口、硕放2个枢纽机场和7个支线机场,运输量过百万的机场达到5个,航空口岸9个、对台直航点8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90分钟车程覆盖全部县级节点,拉近了江苏与世界的距离。依托南京禄口机场推动省内机场整合,组建东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发挥整体优势,推动航空运输业高质量发展。

2.开创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从2010年开始,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镇村公交”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以“镇村公交”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宿城区在公交线网布局、服务监管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邗江、宜兴、海安等地建立了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财政补贴;镇江、泰兴在服务规范、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溧阳—宜兴、金坛—丹徒之间探索开通了毗邻镇村公交。此外,溧阳、吴江、昆山、江阴、江宁等镇村公交发展先导示范地区,在通达深度、通达密度、智能化信息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24)

社会效益得到体现。在全面推进镇村公交发展的10年间,江苏各地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涌现出很多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如溧阳“哑铃型”、宿城区“依托城乡线、片区内循环”的线网模式,淮阴区“无缝对接中小学”模式,盐都区“政府主导公司化改造”模式,苏州等地的“全域公交”等,在线网规划、经营主体整合、营运监管、扶持保障等方面都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至2017年底,全省已开通镇村公交地区的日均客运量超过30万人次。预计2019年底,全省镇村公交开通率将超过80%。镇村公交开通后,农村百姓在村门口乘坐镇村公交可以直达乡镇,一次换乘即可进城,解决了客运服务向农村延伸“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让农村百姓享受到了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的成果,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缩小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25)

3.推动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

城乡统筹区域供水。2000年以前,江苏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用水主要依靠简易小水厂供水,部分直接取用沟塘、水渠或浅层地下水,用水不方便,卫生条件较差。为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改善生活条件,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实施了城乡统筹区域供水战略,以城市供水系统为基础,将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实现农村供水与城市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居民喝上洁净的饮用水。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建成区域性大型水厂157座、供水能力2925万立方米/日,全省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乡镇覆盖率达99%,居全国各省(自治区)之首,超4000万的村镇居民饮用水问题得以解决。江苏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得到社会广泛认同,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已成为中国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的有效模式。

城乡供电能力逐步加强。2016年3月,国务院作出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总体部署,为此制定并下发了《江苏省县(市、区)“十三五”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规划(参考大纲)》,指导各地抓紧制定县级规划。为确保供电质量,江苏省发改委、能源局研究制定了《关于“十三五”期间江苏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意见》。2017年6月,江苏提前完成了794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实现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目标。2018年,江苏电网用电量突破1亿千瓦,不仅成为全国负荷最高的省级电网,用电负荷更是“省可敌国”,超过欧盟诸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目前,江苏已形成“一交二直”特高压格局,拥有“六纵五横”的500千伏网架、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086座,输电线路约9.2万公里,规模已超过英法,与德国相当。(26)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中有进。近年来,全省加快推进“宽带江苏”“无线江苏”建设,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省光缆线路长度达324.8万千米,宽带接入端口数达6531.7万个,均居全国第一;4G基站数超过22.9万个,居全国第二;4G网络实现了全省所有市、县、乡和行政村的全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均达到“光网城市”标准,即城市光传输网覆盖率100%,城市光端口占比100%;宿迁、盐城、泰州、徐州、连云港五市开展宽带普遍服务试点,对宽带接入能力达不到12M的行政村进行升级改造。截至2017年底,江苏互联网普及率为61.1%,同比增长4.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3个百分点。

农村公路建设提档升级。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指示精神,江苏省有关部门于2015年出台《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形成4大类24项指标的“四好农村路”创建标准。2018年11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又出台《全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进一步明确农村公路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2018年,全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完成投资79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838公里、桥梁2874座,行政村通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超过80%,超额完成年度目标。(27) 全省重点建立“农村公路+”具有江苏特色的发展模式,打造交通服务乡村振兴样板。(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