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始终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中心环节,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动经济发展尽快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努力打响“江苏创造”的品牌,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其一,科技投入显著提升。2019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2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2%(新口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居全国前列。其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各类创新要素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不断向企业集聚。其三,人才支撑力度不断增强。通过人才结构调整,如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其四,创新环境逐渐优化。江苏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4)
(一)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尤其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发展,将其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1.做好未来创新重点领域布局
坚持基础研究为先导,围绕量子通信、未来网络等新兴领域,安排省级资金部署实施50个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项目,鼓励支持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持续开展原创性研究。“十三五”以来,组织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超过7000项,位居全国第一。坚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引领,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芯片、智能制造等前沿产业领域,采取“项目+课题”的方式,组织实施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围绕未来网络、战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方向。坚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出台《关于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有力推动了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技术跨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8%。
2.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科研平台
不断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加快推进一批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推进开放共享、优化要素配置。重点是加快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新建挪威科技大学(中国)创新研究中心、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等国际化平台,增设“一带一路”技术合作专项,首批支持6家江苏高校院所与亚非地区研发机构开展合作等。
3.以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加快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深入开展项目经理、合同科研、股权激励等市场化改革,面向全球选聘一流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培育建设专业研究所,逐步成为产业技术升级“加速器”和重大科技成果“策源地”。大力推进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按照“3.0版”的目标定位,重点建设“一平台、一中心、一体系”,以高水平供需对接加速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科技计划“放管服”改革,出台《省科技计划(资金)项目管理“放管服”改革工作方案》,下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权限,扩大高校管理自主权,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逐步推行全流程公开透明和痕迹管理。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全面推进“不见面审批”,加快实现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重要转变。组织实施“千人万企”“百院百校”政策服务行动,组建科技政策辅导员和科技政策专员队伍开展分级分类培训。
(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围绕中央创新工作部署,江苏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北京、上海错位发展、衔接配合,强调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强调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江苏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竞争力。江苏提出,从2016年起,通过“三步走”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一步,经过5年左右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第二步,经过10年左右奋斗,到2025年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的核心功能,成为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第三步,到2035年左右,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1.建设一流产业科技创新载体
江苏将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始终摆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位置。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高水平海外产业技术研发载体。构建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积极创建微结构、通信技术、水土生态等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努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培育形成纳米科技、石墨烯、高性能碳纤维等全球有影响、附加值高的产业创新集群,加快构建产业创新发展新体系。
2.构建开放式产业科技创新网络(www.xing528.com)
近年来,江苏把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完善产业科技创新网络的两个重要抓手。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方面,提出“两促进、双提升”工作思路和“百千万”行动计划,着力建设装备精良、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企业研发机构,加快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开放竞争、富有活力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网络。目前,江苏建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1万多家,建有率超过88%。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江苏大力发展省部合作、省院合作、校地合作、区域合作、国际合作,布局建设苏州纳米、泰州生物医药、南京通信与网络等国家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大力提升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的合作层次,累计拥有校企联盟超1万家,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5万项。此外,江苏还鼓励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积极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与世界创新强国和国际知名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国际合作平台,提升国际创新园区发展水平,广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
3.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激励作用,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引领产业创新模式变革,优化市场竞争环境,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出台“知识产权18条”,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成立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一中心一基金一网络”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打造一批“互联网+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初步形成行政执法、司法审判、维权援助、仲裁调解等优势互补的多元化知识产权保护格局。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和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推动科技服务集群化发展,完善政策环境,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初步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实现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科技与金融结合不断拓展,以首投、首贷、首保为重点,大力推进“苏科投”,创业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200亿元,发展新型科技金融组织,完善“苏科贷”工作机制,扩大“苏科保”合作范围。
(三)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发展
江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入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标志性产品。如常州努力打造“东方碳谷”,石墨烯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一,10项应用技术“全球第一”;南京未来网络已被确认为我国互联网领域唯一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成为全球未来网络产业的策源地和制高点。完善区域性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以区域为创新主体,政府计划、投资为导向,政策法规为激励,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和创新黏结剂,金融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为支撑的有效运行机制。江苏在充分发挥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的基础上,激发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的创新动力,强化培育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国内外知识产权评估、信用评级、高级猎头等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入驻江苏,鼓励企业投资、政府增加投入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为双创提供充裕资金,搭建双创平台提供优厚研发条件以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同时,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江苏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科教单位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的集群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
(四)实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科技创新为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支撑。新动能既来自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也来自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一方面,江苏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各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积极提升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中的贡献率。不仅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风投等手段扶持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如根据企业研发情况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各类基金,为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形成一批科技小巨人,发展航空装备、机器人、高端船舶、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等领域领军企业,夯实创新基础,而且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意识的现代企业家,培育高技能人才,发展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人才在创新成果运用中的收益获取,增强创新动力。
1.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江苏明确认识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新形势下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积极拓展“两化”融合的发展空间。通过评定企业718家,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315家,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指数达60,有力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大力推广智能制造,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的实施意见》《智能制造重大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评选标准,智能制造政策体系、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截至目前,新建成示范智能车间273家,累计达728家;入选国家试点示范项目7个、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13个。鼓励工业互联网提速发展,出台《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和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工厂、“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实施工业互联网“528”培育行动,发布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步伐显著加快,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实施“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和“133”工程、“365”工程,发布《“企业上云”工作指南》,建设上线省“企业上云”综合服务平台,“企业上云”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上云企业”数持续增长,累计超22万家。
2.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江苏加大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大规模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出台《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的基础上,相继制订了《关于更大力度实施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意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意见、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两个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二是强化智能化改造。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示范智能车间创建。加速装备智能化更新,定期发布《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省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省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参考目录》《省智能装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以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节能环保装备等首台(套)重大装备推广应用为重点,支持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省内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培育新技术新产品市场。目前,江苏机械、石化、纺织行业主体装备4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5%的骨干企业实现生产装备自动化。三是强化绿色化改造。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围绕火电、钢铁、建材、石化、纺织等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推动实施重点用能装备节能改造;全面开展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对能源的购入存储、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和回收处理等环节实施动态监控和优化管理,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施环保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加快源头减量、减毒、减排以及过程控制等绿色智能装备的改造升级,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推进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提标改造。
3.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江苏把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演进趋势和发展规律,加强新产业、新技术前瞻布局,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全力推进车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发展。推动无锡车联网城市级示范应用、南京理工大学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创新应用等重大项目建设,建成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国家智能交通测试及应用推广基地,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标准制定。积极推进实施“两机”工程,进一步支持相关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江苏企业产品融入国家“两机”产业供应链体系。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出台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意见,支持“光储充”一体化充换电站、出租车“换电模式”等新模式发展,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二是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以大数据为核心、智能应用为方向、云计算和互联网为支撑,实施大数据引领推动融合发展专项行动和工业App重点工程。支持培育一批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和具有生态构建、创新孵化能力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三是鼓励业态模式创新。以分享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创意经济以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为重点,遴选示范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分行业、分类型推行服务型制造模式,围绕服务型制造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差异化推进方案,大幅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