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近平时代:推进新理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习近平时代:推进新理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习近平时代党和政府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基本理念,它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社会良性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时代:推进新理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习近平时代党和政府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基本理念,它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七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拓展。

“创新”,有广义和狭义、宏观和微观之分。狭义创新是科技创新,广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贯彻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创新发展理念主要指广义的创新。从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理解,除科技创新外,还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等,对于新时代的市场主体来说,创新是做大做强的根本。

“协调”,具体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速度与效益的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协同发展;辩证把握一部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协调好国内外两种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关系;还包含物质与精神、技术与制度的平衡发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社会良性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践行协调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目标和原则;必须缩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人民生活的贫富差别,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绿色”,强调的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反对和拒绝从眼前狭隘利益出发做违背自然规律和破坏可持续发展的事情。绿色发展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核心思想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开放”,包括国家层面和国家内部地域层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对外关系,更多地侧重于当代国际的经济关系。它以社会分工、国际分工为前提,体现着国家间、区域间互相依赖、互通有无和优势互补的密切联系,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商品交换、货币流通、资本运动和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是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着力实现合作共赢是开放发展的新思维,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开放发展的新目标。开放发展新理念打破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思维模式与治理体系,强调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构建多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享”,指国内社会成员对全部发展成果的普遍享有和合理受益,表现在分配关系以及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空间的均衡发展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和财富及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根本目的。

“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系统性、继承性、科学性、战略性的发展观。系统性,体现为这些发展理念的有机联系,这些发展理念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整体性理论体系。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自主创新在新时代具有特殊意义,它将是今后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并且,创新是需要贯彻到一切工作中的发展理念,因而必然渗透到其他发展理念中。协调同样是渗透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理念,例如,它本身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另一方面,这种和谐在“绿色”发展理念中又有着最集中的体现。可见,系统性、整体性是新发展理念的显著特征。

继承性,体现为这些发展理念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脉相承,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条件、新问题和新实践,进一步体现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有学者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发展、注重协调、向外国学习、民生福祉等思想主张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是对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和发展道路的探索,回答的主题相同;都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相通,都采取了补短板方法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20]“五大发展理念”也是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些理念除了继承邓小平阐发过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绿色发展思想等等之外,它在一定意义上又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最直接的思想来源和立论基础,吸纳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统筹兼顾观、以人为本观等核心观点,秉承了科学发展观“发展为第一要义”的哲学立场和“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方法论要求。[21]

科学性,体现为新发展理念是基于国内外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提出的,它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实际,崇尚科学,遵循规律。(www.xing528.com)

战略性,体现为这些发展理念与新征程和战略目标息息相关,这些新发展理念正是服务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新发展理念与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具有高度一致性,它真正吻合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在逻辑要求。

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看,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根本所在,知识通过实践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基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认为存在系统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运动决定着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动力和水平,由此达到的知识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因此,创新是一个国家崛起和真正强大起来的基础性、决定性条件。对于后发国家来说,由于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即技术、管理、制度安排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引进必要的生产要素如资本等,使已有的要素资源获得利用,从而实现赶超式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既有知识的获得就可能遭到相关国家的压制,这时的后发国家必须在知识创新方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才不至于受制于人。

协调发展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紧密相关。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个有机生命体,尽管它的发展初期或衰落时期,不同方面可能充满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况,但在它的成熟时期,各方面发展就应该像生命体的各个环节一样,实现高度的协调。因此,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初阶段需要不平衡的发展,而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趋于完善状态,协调发展就是它的内在要求,不仅要求经济方面协调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也需要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同样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首先表现为现实的人跟自然环境的矛盾运动,知识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过程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以自然存在物为材料创造出来的社会存在物或被改造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的外在存在形式。在这种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一方面自然存在物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人客体化。但是,这种主客体关系不是片面的对立关系,它同时还是和谐共生、相互融合的关系,人们对自然的利用是以充分尊重自然为前提的。这正是马克思“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思想(这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化)的科学内涵。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理想社会,人道主义=自然主义,这时人跟人的关系重新回归自然关系即和谐共生的平等互利关系,劳动异化彻底消除。

开放发展理念则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同样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化)高度吻合。在马克思看来,工业革命真正开启了资本主导的“世界历史”时代。在这个时代,资本在整个世界市场配置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都具有了世界意义,经济危机也发展为世界性经济危机。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使得资本主义非典型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和资本主义生产和平共处、和平交流,正是通过这种和平共处、和平交流,后发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有可能通过赶超式发展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对于这一点,第五章进行了更详尽的阐述。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开放发展是落后国家能否实现赶超式发展、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精神实质所在。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这是因为,在社会这个有机生命体中,现实的个人是社会有机体的“细胞”,知识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首先都是通过具体的个人得到实现,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通过个人的发展和个人作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来实现的,而社会发展是以个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社会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个性趋于全面发展和个人通过“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的过程。因此,实践人本主义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实质所在。如果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为全体人民共享,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理想社会,所谓社会主义导向就成了一句空话。

可见,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精髓所在,跟马克思经典理论的精神实质、思想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