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流派与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

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流派与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矛盾只是转化为后来经济学的逻辑前提与现实关系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看法,也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条件历史地加以把握。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涉及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古典经济学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想,在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具有历史合理性。

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流派与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

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主义——自由主义经济学,从价值立场和方法论思想看,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蕴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这是它们共同的价值立场。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立场,直接表现在古典劳动价值论中,那种古典劳动价值论就是对自由、平等、所有权、自利利人的理想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论证,企图对意识形态理想与现实的生产关系做出逻辑一致的说明。因此,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跟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本质差别,几乎没有共同的东西。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一章进行了系统阐述。由于古典经济学无法论证古典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理想与现实关系具有逻辑一致性,理论上不能不走向破产。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采取庸俗的手法,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他们抛弃古典劳动价值论,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理想当作“无须”论证的逻辑前提,直接把自由、平等、所有权、自利利人的理念蕴含在“理性经济人”等逻辑前提中。这样,似乎表面上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在理论上的矛盾,实质上,这不是理论矛盾的解决,只是将矛盾做了隐蔽化处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矛盾只是转化为后来经济学的逻辑前提与现实关系的矛盾。从思想方法看,后来的经济学尽管实现了边际革命,提出了许多新的具体方法,但从根本上看,这些经济学也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基于形式逻辑和经验总结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其共同的局限是,往往倒果为因,把从历史发展的结果中总结出来的所谓一般原理、模型、基本范畴当作理论思维的前提,反过来指导后发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从而严重忽略不同经济体的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和具体条件。从根本上看,这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围的经验主义做法。当然,总结经验无论对于生活实践还是进一步的科学研究,都是基础性环节,都是必要的,但是,仅仅从经验中得到的所谓一般原理、基本范畴或模型出发,进行抽象思辨性的演绎推理,肯定是不科学的。所以,不少经济学家理性地认识到,资产阶级经济学还不是科学。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些经济学理论尽管存在价值立场和思想方法的严重局限,但它们毕竟是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因而必然蕴含一些科学的成分,有值得借鉴之处,不能把婴儿和洗澡水一同抛弃。这些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看法,也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条件历史地加以把握。

古典经济学大致是指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后期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基于劳动价值论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它发端于威廉.配第,英国的亚当.斯密、李嘉图是主要代表,魁奈、西斯蒙第是古典经济学在法国的代表人物。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涉及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它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

古典经济学崇尚“自由主义”,强调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具有决定意义。在它看来,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活动,市场主体在道德约束下,能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个人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就是社会利益最大化,因为人们的自利行为同时也是对他人有利的。依照这种理论,资本家个人的资本积累和投资扩张,都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获得良好的资源配置效果,这必然使社会分工扩大,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因此处于良性循环中。这种思想也被推广到国际关系中,为此,他们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自由贸易

古典经济学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想,在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具有历史合理性。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早期阶段,尚未形成一种有机整体,最终消费品在整个商品生产中占有绝对的比重,生产者之间的联系也不紧密,产业链条比较短;生产的技术条件和市场规模决定着单项产品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的价格信号对生产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因而,当产品供不应求时,人们会主动加大生产;当供过于求时,人们会减少生产,从而主动去库存。这样,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还不是很尖锐,还处于一种征兆性、萌芽性状态,市场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另一方面,当时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一定意义上还代表全民的利益,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封建特权。因此,他们提倡的“自由主义”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集中体现在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理论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便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这种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由于收入分配等原因,总需求无法完全靠市场机制自动释放出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中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后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人们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30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以致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在他看来,“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大危机的根本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滞胀”危机,凯恩斯理论备受质疑。斯坦利·费希尔费尔普斯等站在维护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在理论上做了进一步研究,形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强调工资和价格的黏性而非完全刚性,并试图对这种黏性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说明非自愿失业、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

第二,强调并从微观角度入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他们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研究了经济中存在的实际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昂贵性、调整的成本因素等,从而说明了企业的最优定价行为及其宏观经济含义。证明在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引导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利益,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境界,恰恰相反,“看不见的手”导致了“协调失败”,出现了长期的市场非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

第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他们以需求冲击为假定,着重论证了企业为什么总是拒绝及时随总需求的变动而调整价格和工资,这种微观行为反映到宏观经济层面又如何导致总产出和就业的变动。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这种市场机制的失效问题,由于货币的非中性,政府的经济政策可以是有效的。(www.xing528.com)

从凯恩斯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基本思想可以看出,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都是强调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一定意义看,除了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外,它的基本思想特别是政策导向,与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具有类似之处,彼此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应该说,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危机,第一次发生在1825年。这时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了后期阶段,随着分工的发展和市场交易的增加,一些部门特别是基础性的能源交通等部门,其规模效益逐步增加,各种商品生产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趋于激化。这是经济危机开始产生的历史条件,同时也反过来说明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在此前具有历史合理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是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息息相关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重化工业获得发展,机械冶金汽车、能源等工业蓬勃发展起来,而这些工业都具有规模效益的特点。在这种技术条件和经济特征下,生产者的市场行为发生根本性改变。他们不再是单纯根据市场信号顺应供求变化做出生产决策,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决策具有“反市场行为”的特点。由于追求规模效益,自由竞争必然发展为垄断,资本都力图获得垄断利润。因此,当市场供过于求时,生产者不会自动减少生产,相反,有实力的生产者会加大生产,目的是把竞争者挤出去,以便扩大市场份额。这样,市场很难自动恢复平衡。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调控,没有世界性的协调、治理,周期性经济危机必然越来越严重,以致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两次世界大战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充分发展的结果。基于这种历史分析,凯恩斯理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正因为它适应了特定的历史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能够为整个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带来几十年的繁荣。当然,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来看,跟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比,凯恩斯理论的诞生是明显滞后的,这体现了基于形式逻辑的经验实证方法的局限性。而《资本论》之所以能早于它70年诞生,并且能够预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一般经济发展趋势,能够预测资本主义终将进行自我改良(参看第一版序言)。这首先应该归功于马克思的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深刻的社会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又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新古典派经济学,它是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经济学思潮。这些经济学家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立场,共同的主张是支持自由市场经济、个人理性选择,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它认为经济发展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实现均衡发展。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经济不发达的结果来自错误价格政策,以及第三世界国家过多的国家干预所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因此,对政府、市场各自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进行重新评价,应利用市场力量解决发展问题。

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有三个基本观点:一是主张保护个人利益、强调私有化的重要性;二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三是主张经济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新自由主义承接新古典主义,它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同于经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认同政府在规定市场活动框架条件方面的作用,也承认政府的某些调节作用,例如,保持货币发行的适度增长等。新自由主义强调开放国际市场,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而对于社会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持反对立场。

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包括众多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体系。狭义新自由主义主要是指以米塞斯、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广义新自由主义,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外,还包括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伦敦学派、现代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在经济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一是自由化,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二是私有化。在他们看来,私有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三是市场化,认为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经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反对国家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在政治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二是否定社会主义。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导致集权主义,因此,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三是否定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在他们看来,国家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

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是,在马克思“三阶段理论”所阐明的人类社会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并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般地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如果说凯恩斯主义更多地从时代要求出发的话,那么,新古典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更多地承接了古典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立场,它是从意识形态出发的。尽管如此,它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能够流行一段时间,仍然是历史条件决定的,因而它在一些国家的一定发展阶段仍然具有历史合理性。这是因为,随着“二战”后黄金时代的结束,西方社会陷入了长时间的“滞胀”危机中,凯恩斯理论在西方社会似乎“过时了”。这种“滞胀”危机是高福利背景下的危机,因而在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一定的情况下,具有绝对过剩的性质。要摆脱这种危机,只能在世界上扩展市场,或是加强研发,促进产业升级。这都要求增强资本的流动性和自主性,因而要求给资本更多的自由和更强的激励。总之,新古典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客观上适应了这段时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的内在需要。当然,1991~2008年的全球经济繁荣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它跟里根星球大战计划、苏联东欧的演变、中国等的主动开放密切相关。因此,这段时间的全球经济繁荣不能简单归因于这种经济理论,相反,这种经济理论的流行只能是这些国家特定阶段的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的反映,不能说明这种经济理论相对于凯恩斯理论具有“一般意义”。而另一方面,这种自由主义理论很难说符合中国等后发国家的利益,它是在全球化层面为国外垄断资本服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