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资本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学者在发掘《资本论》的当代意义方面花了不少工夫。这些具体观点的科学性、逻辑合理性暂且不谈,它们实质上是否定了《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代意义,试图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寻求另外的理论说明。不能把《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说清楚,就无法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有可能无意识地被逐步淡化。

《资本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学者在发掘《资本论》的当代意义方面花了不少工夫。有些人将劳动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拓展,将科技劳动、管理劳动、部分服务劳动看成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有些人认为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可以分离,非劳动生产要素虽不创造价值,也可参与价值的合理分配。这些观点都能从马克思原著和内在逻辑中找到根据,事实上,是《资本论》的进一步具体化。从《资本论》本身来看,主要内容还是限于两大逻辑步骤、三个逻辑环节,它只是说明了价值规律到剩余价值规律、生产价格规律的逻辑转化。因而,总体上还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本质说明,还没有完全落实到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它的生产价格跟现实的观念的市场价格还有原则性区别。因此,依照它自身的逻辑加以具体化,原本是《资本论》内在的要求。但是,《资本论》里的“劳动”,是异化劳动意义上的劳动,无论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劳动,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对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的整个社会发展理论,都属于异化劳动范畴。《资本论》里的价值关系,就是基于异化劳动的私有制社会的社会关系。而《资本论》的解剖对象,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即英国资本主义生产这一生命机体。因此,无论如何具体化,始终不能脱离特定的研究对象,始终不能离开异化劳动这个理论前提,始终不能离开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主题。可见,试图通过《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的具体化,用《资本论》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在理论逻辑上是行不通的,容易让人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最起码不能说明两者的本质区别。

有些人强调财富论相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独立性,认为可以用财富论指导当前的实践;有些学者声称,劳动价值论只是特例,只适用于人类历史上最初的原始的实物交换时代,难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求将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同一般意义的价值概念统一起来。这些具体观点的科学性、逻辑合理性暂且不谈,它们实质上是否定了《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代意义,试图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寻求另外的理论说明。这种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资本论》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关系的具体理论,它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环节,是在人的实践理论的基础上,对基于劳动异化的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典型而深刻的说明。因此,它作为马克思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不能把《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说清楚,就无法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有可能无意识地被逐步淡化。

有些人试图把《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改造为它自身的批判对象,如广义价值论、客观效用价值论等,它们力图用马克思的《资本论》证明要素价值论的合理性;社会劳动价值论则认为,商品价值由社会劳动决定,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还有些人试图把《资本论》的基本思想转化为“市民社会”思想。这些观点,在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政策方面,或许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因此,如果是在改革开放早期,或许还有些客观的作用。然而,这些思想事实上是接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立场,在思维方法方面也是形而上学的。在改革开放已经深入人心且人们能够大量接触西方各种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下,它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庸俗辩护”只能是自说自话,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并且,由于这些思想事实上是马克思着重批判的思想,也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抽象理念,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不仅会造成思想混乱,还往往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客观上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立起来,从而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地位。

尽管21世纪以来种种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思路都难以达成共识,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在思想教育中也无法真正入心入脑,《资本论》却并没有过时,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

它的当代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及其历史条件的揭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处理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这种生产关系是劳动异化的顶点,在这里,阶级关系简单化了,简化为三大阶级之间的关系。现实的异化的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得到集中体现,资本成了统治一切的力量,人成了劳动力,成了工人,成了商品,劳动是单调的片面的劳动。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基于占有财富的贪欲的竞争,这种生产关系是有效率的,它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致短时期内生产的财富超过以往人类全部历史创造的财富总和。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异化和异化的消除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因而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具有历史合理性,正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为人的异化的消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创造了物质条件,可见,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是任何国家不能跳过也不能取消的历史必经阶段。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承认资本的历史合理性,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限度内保留资本的发展空间;而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导向的要求对资本进行必要的节制。

依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和《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需要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鉴于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目标,必须防止资本成为一种垄断的甚至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但是,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然资本的生产关系还需要在一定限度内存在,既然市场经济是后发国家向严格意义的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手段,那么,在合法节制的前提下保护私有财产就是很正当的事情,原则上也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收入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根本任务所要求的。那种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当作教条,片面地要求按劳分配,片面地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往往是教条主义的表现。他们既不理解马克思的人的实践理论和整个社会发展原理,也没有真正理解《资本论》的精神实质。因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它的实施条件必须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市场交换关系的终结。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合时宜的,只能要求政府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收入分配调节。事实上,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式上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也是不一致的,因为个人还不可能充分自由,个人的才能不可能充分施展。这样,“各尽所能”这个前提就很难成为现实,“按劳分配”也就只能是形式上的平均主义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正像马克思指出过的,这种劳动依然是异化劳动,因此,这种“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也就依然是劳动力的价值部分。

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必然在受到节制的条件下存在广泛的资本及其生产关系,因此,把握市场规律对于干预经济运行、促进生产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在这方面,《资本论》能够展现出现实的意义。

其次,《资本论》对以往政治经济学中的资产阶级价值立场进行了逻辑上几乎无懈可击的批判,这种批判对于我们处理马克思理论与西方各种理论特别是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以前的各种经济学,无论是庸俗经济学还是古典经济学,都具有资产阶级的价值立场。在古典经济学中,这种价值立场直接体现在它的劳动价值论中。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它体现的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自利利人的分工关系,正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是黑格尔称为“市民社会”的东西。这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乃至整个社会所遵从的,因为资产阶级那时处于反封建的进步时期。所以,这里体现的渔夫和猎人的关系,跟作为理性经济人典型的鲁滨逊是一致的,跟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原始的自由民主状态也是一致的。这种理性经济人被当作历史的起点和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前提,因为这种理性经济人及其自由的、平等互利的生存状态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理想。斯密试图用这种劳动价值论解释资本主义的现实关系,却又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关系与意识形态理想的矛盾,因而处处用双重定义来界定一些基本范畴如价值等。李嘉图同样试图从资产阶级的价值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做出逻辑一致的解释。因此,他们在理论上的局限,在逻辑上的矛盾,既是他们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的必然结果,也是他们的价值立场的必然结果。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不可能解开理论上的死结,因而从劳动价值合乎逻辑地说明价格及其现实的收入分配关系等。假定他们能克服思维方法的局限,对于理论的逻辑必然性得出的结论,也是无法被他们的价值立场接受的。也就是说,《资本论》的科学结论,古典经济学家是不可能接受的。对此,马克思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指出:斯密是“露骨粗鲁的资产者暴发户的解释者”[124],提倡自由贸易的李嘉图“是大工业的经济学家……为了资本而同土地所有权做斗争”[125],他暴露出“粗俗的资产阶级性质”[126]。庸俗经济学和一些后来的经济学家,可以说完全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立场,但是,他们同样无力克服价值立场宣扬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生产关系的原则性矛盾,因而他们抛弃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用一种粗鲁的办法宣布这种矛盾已经被永远克服。他们的做法就是,把自由、平等、所有权、自利利人的分工、理性经济人等直接宣布为“科学的”逻辑前提,不再允许人们讨论这个问题。实质上,它们在逻辑前提中包含的内容,正是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也正因为这样,除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古典经济学中的理论上的根本矛盾在西方经济学中始终是没有克服的,也是经济学家们不愿意克服的。事实上,对于自由主义经济学来说,它始终是以宣扬价值立场为己任的。这是因为,既然崇尚自由市场的决定作用,经济运行本身是不需要经济学家的,因此,从最基础的经济学理论来看,经济学家的存在仅仅是价值立场的存在。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而对其中的价值立场是需要警惕的,需要以批判的态度加以对待,而不能盲目迷信。

再次,《资本论》中蕴含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这种批判对于我们克服教条主义有重要的启示。马克思一方面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合理内容,特别是它们对资本主义矛盾的揭露和对未来社会的一些天才的猜想;而另一方面,他始终把空想社会主义作为重要的批判对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等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各色空想社会主义同样进行了集中的批判。至于《资本论》,像我们前文已经论述过的一样,它的主题就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基础,同时对以蒲鲁东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就此而言,《资本论》的主题跟《德意志意识形态》几乎是相同的,都是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它们的差别是具体的差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蕴含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中,空想社会主义具体化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唯心主义思想方法具体化为抽象思辨的黑格尔辩证法;在《资本论》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蕴含在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中,空想社会主义具体化为蒲鲁东主义,唯心主义思想方法具体化为抽象唯物主义的经验实证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在马克思看来,渔夫、猎人、鲁滨逊等所表现的理性经济人及其基于个人所有权的自由、平等、自利利人的分工关系,只是18世纪的荒诞无稽的看法,它跟历史事实不相符,是虚构的历史起点和理论前提。它在反封建时期起过进步作用,它的荒诞无稽原本不需要理会。可是,不但巴师夏、凯里这些人把它引入新的经济学,以此论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和谐美好的,并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的物性,因而这种生产方式是永恒的,而且,像蒲鲁东这样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乐于用编造神话的办法,来对一种他不知道历史来源的经济关系做历史哲学的说明。他们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揭示现实关系跟意识形态理想不相符。他们似乎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完全不同,因为蒲鲁东主义者以及类似的社会主义者,他们往往把适应于等价交换(或被认为是等价交换)的平等观念等等拿来同这种交换所导致和所由产生的不平等等等相对立,要求把通过劳动来占有、等价交换等原则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而事实上,他们的出发点同样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理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学者把《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的一些抽象原理当作教条,要求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则处理现实经济关系。这种做法完全没有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理解时代条件和时代特征,它跟蒲鲁东的思想是较为一致的。因此,这种思想恰恰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所批判的思想。

总之,《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具体内容,而在于它的思想方法,在于它作为社会发展理论和方法论思想的意义。这种思想方法我们在前文已经系统论述过,这里不重复说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市场关系,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资本的关系,依然存在劳动异化,也依然存在对资本关系的空想社会主义情绪,因此,马克思运用其思想方法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也就同样具有时代意义。当然,它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对市场经济中资本的本质的揭示,对于我们跟国内外的资本打交道,也能提供经济政策方面的指导。只是我们必须始终记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始终是用劳动价值论分析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用它直接说明“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或其他具体政策。因此,我们不能把批判性的《资本论》直接转化为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性”理论。这种做法的基本思路是不合理的,因此,想要通过发展甚至扭曲《资本论》的具体结论的途径,实现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合,跟化圆为方同样困难。当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必须确立在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必须符合经典理论的精神实质、思想方法和理论逻辑。

【注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4-65.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6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260.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77.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0.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8.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1.

[17]李崇富.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过程和方向把握——学习习近平“7·26”重要讲话的体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0):5-16.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3.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68-269,430-452.

[20]马克思.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7.

[21]马克思.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0.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1.

[2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8-79.

[2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3.

[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8.

[26]马克思.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8.

[2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9-80.这里用“婚姻”指代“私有制”。卖淫的妇女虽然不受通常的私有关系束缚,却依然把生命活动当作谋生手段,这不是人的真正解放。只有不受婚姻的私有关系束缚,又实现自主的生命活动,才是人的解放。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才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因此,文中所谓“非自然”即是“非人道”。

[2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2.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90-491.

[30]汤在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预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59.

[31]马克思.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0.

[32]马克思.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4.

[33]马克思.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0.

[34]马克思.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1.

[35]马克思.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8.

[3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26.

[3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68-269,430-452.

[38]马克思.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2.

[3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66.

[4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96.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3.

[4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380.

[4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

[4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46]这里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设想还不是很一致。

[47]《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在发达国家取得政权后,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征收高额累进税;3.废除继承权;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计划经济的很多措施,跟《共产党宣言》中的这些内容是比较符合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并没有把这些措施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把它们看作导向“自由人联合体”的手段。并且,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结合巴黎公社的经验,对这些措施进行过反思。他们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不能用马克思、恩格斯后来的说法简单化地否定《宣言》中的内容,他们只是强调与时俱进的必要性。此外,马克思更晚时间的《哥达纲领批判》依然含有类似思想,并且同样是作为导向社会主义的手段。马克思本人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时候,则没有特意突出无产阶级专政,有些内容似乎是直接从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着眼的。因此,语境应该有所不同。

[48]通常使用“道路”和“模式”的概念时,资本主义道路比德国模式、日本模式具有更为一般的意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模式相比,在理论上具有更一般的意义,在内容方面则比苏联模式更丰富,并且包含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

[49]徐崇温.中国道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超越[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10(2):30-44.

[50]项佐涛.黄宗良教授关于苏联模式与中国道路若干问题的看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2):58-62.

[5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5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7.

[5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1.

[5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8.

[5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6.

[5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7.

[5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86.(www.xing528.com)

[5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2.

[6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

[6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6.

[6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7.

[6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7.

[6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44.

[6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3.

[6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79.

[6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1.

[6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7.

[6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32.

[7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34.

[7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35.

[7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44.

[7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2.

[7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16.

[7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64.

[7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68.

[7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1.

[7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78.

[7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2,283.

[8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1.

[8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3.

[8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65.

[8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84]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3.

[8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351.

[8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0.

[8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0.

[8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2.

[8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0.

[9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4.

[9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7.

[9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8.

[9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4.

[9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9.

[9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4.

[9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38.

[9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7.

[9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78-480.

[9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6.

[10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99.

[10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

[10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1.

[10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

[10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21.

[10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244.

[10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1.

[10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8.

[10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8-19.

[10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

[110]马克思.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77.

[1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48.

[1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

[1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

[1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3.

[11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3.

[1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2.

[1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2.

[1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81.

[1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6.

[1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1.

[12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

[1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239.

[1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225.

[1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0.

[1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21.

[1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