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我们走出阳明洞,杨生问我,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什么意思。
我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想了一会,说那主要是讲良知观,良知体现在心意上,人要善良,不要作恶。
我知道自己说的不全,问杨生如何理解,杨生说这里有致良知的思想。只有“致良知”,人才能进入平和境界。人要排除各种干扰太难了,王阳明的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是这个道理。
我说,破除心中贼,就是破除心中的贪欲、嫉妒、邪恶等,能使人的心灵安定与喜乐。杨生点头称是,有的老板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赚了钱,主要是良知缺乏乃至良知坍塌,其实他们内心深处也没有真正平安。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王阳明作了《教条示龙场诸生》这篇宏文。此学规将对学生一片深情与严格要求融为一体,“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完整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他的主要学说“心即是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都嵌入其中了。王阳明说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继论勤学,“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再谈改过,“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不以没有过错为贵,而以善于改正错误为贵。最后强调“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朋友之间应该具备的品质是互相监督、提醒,使对方品格臻于至善。今天读来,依然有震撼人心的价值。
我们走到碑廓,这里排列着根据王阳明的手迹刻成的碑石,我们一一品赏。王阳明也是一位书法家,骨劲千钧,功力深厚,行笔较为迅捷,线条质感强烈。在《象祠记》碑刻前,我欣赏王阳明的书法,这草书写得很美,笔法娴熟,遒劲潇洒。文章是受贵州宣慰司安贵荣之托而写的,象是舜的弟弟,做了不少坏事,甚至一度谋害哥哥舜,舜掌权后教化弟弟象,并任命他为地方官。王阳明文中写道“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从而论证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象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www.xing528.com)
杨生与我走出公园,在广场的“知行合一”石牌下站立很久方转身离开,仿佛刻有各地王门的石柱默默目送我们。
王阳明在刘瑾覆灭后不久,正德四年(1509)12月被任命为庐陵县令,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给他磨难温暖与智慧的龙场,开始了新的征程。龙场悟出的道,使他在今后的岁月里泰然自若立于谗徒围攻之中;使他荡平江西多年巨寇与广西部族匪患,月余以文吏弱卒平定宁王之乱;使他坚定自己的学说,开门授徒,传扬“心学”。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之所以闻名天下,正因为龙场神奇的山洞,使他产生洞见。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凌晨,江西章江青龙浦上的船停了,昏迷方醒的王阳明对弟子周积说:“我走了。”
“老师有何遗言?”周积泪流不止。
王阳明微微一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