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经济健康包括维持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基地、强劲的研究开发能力、全球竞争能力以及正常的就业水准和增长。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15%~40%,有效地为中国出口创造了15%~40%的补贴,以及给予中国制造商相对于美国和其他竞争国的重大价格优势,对中国经济、它的贸易伙伴和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威胁。[1]
——出自《2004年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报告》
自2001年中国入世后,美国对华出口迅猛增长,中国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然而,中美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对美国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产生了冲击。位于美国东部跨越众多州和选区的家具、纺织、造纸、钢铁等传统制造业利益集团不断向ITC和商务部提出贸易救济请求,一时间形成了美国制造业多个产业在多个议题上对中国纷纷发难的“保护主义大合唱”。在传统制造业广泛结盟游说的压力下,来自制造业地区的众多议员在对华贸易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在制造业利益集团和国会议员的施压下,小布什、奥巴马两届政府对中国采取了包括“特保”、“双反”调查、“337条款”调查、施压人民币汇率等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众多对华施压议题中,人民币汇率问题几乎是纺织、钢铁、铸模、家具等所有传统制造业共同紧抓不放的问题。(www.xing528.com)
2003年6月,全美纺织业大会发表了《中国的威胁有多大》的行业报告,指出人民币价值相对于美元被低估约40%,[2]美国国内好像找到了解释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何不断扩大且通过其他方式难以解决的答案。从那时起,美国制造业利益集团、众多国会议员、少数政府官员甚至部分经济学家等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大做文章,导致美国政府向中国施加了一波又一波的压力。到2011年参议院通过了《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S.1619),美国国内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喧嚣达到了高潮,随后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累积升值明显才有所缓和。从2003年到2011年,人民币汇率问题几乎成了一年一度的中美商贸联委会、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机制中美方向中方传递国内压力的经常性话题。美国在汇率问题上对中国不断施压,使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了严重干扰中美贸易正常发展的重大问题。美国在汇率问题上对中国长达近十年的高压,使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了堪比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年度审查的问题。与美国在对华纺织品、轮胎“特保”,油井管、光伏“双反”不一样的是,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敦促政府对中国施压的不是美国单个制造业,而是美国的所有传统制造业甚至包括部分农业行业,当然,唱主角的是美国传统制造业。受到中美贸易冲击的纺织、钢铁、家具、汽车零部件、模具、造纸等传统制造业基于其产业地理基础对国会和政府开展结盟游说的产业地理政治,是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不断对华施压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