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彩色显像管(CPT)的发展历程

彩色显像管(CPT)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PT,是Colour Picture Tub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中文叫“彩色显像管”。就像鲁班被中国的木匠称为祖师爷,瓦特被世界人民尊称“蒸汽机之父”,布劳恩就是“CRT之父”。1925年10月2日,贝亚德在英国伦敦的一次实验中,使用CRT器材研制出第一个半机械式模拟电视系统,得到一幅“木偶”的图像,这一件事被称为电视诞生的标志,贝亚德被称为“电视之父”。

彩色显像管(CPT)的发展历程

高海洛、李景阳整理

CRT,是Cathode Ray Tub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中文叫“阴极射线管”。

CPT,是Colour Picture Tub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中文叫“彩色显像管”。

CRT不算古老,可也有百余年历史了。CPT是CRT行业里最后一个,也是最辉煌的产品,它创造了最大商品价值,最多的从业人员,且几乎全人类都看到过它是如何工作的。

世上第一支CRT,是由一位叫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的德国人在1897年发明的,那年他27岁。他在一个长长的密闭玻璃管内,一端利用气体放电现象产生自由电子,借助离子聚焦作用形成细长的电子束。在电子束附近施加磁场或电场,电子束会被偏转,高速运动的电子打在另一端涂有磷光物质的玻璃面上,磷光物质被激发瞬间发光,形成了一个直径小于1毫米的光点。布劳恩用这个办法,来显示由电势差产生的静电场,或由电流产生的磁场,也就是个原始的示波器

这支CRT后来被命名为“布劳恩管”,那一年是1897年,定为CRT元年。

就像鲁班被中国的木匠称为祖师爷,瓦特世界人民尊称“蒸汽机之父”,布劳恩就是“CRT之父”。

之后,布劳恩的助手迪克曼和格拉克曾向他建议,是否可以用阴极射线管做电视显示器,可固执的布劳恩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1906年,这两位助手还是用这种阴极射线管制造了一台画面接收机,进行图像重现。但他们的这种装置重现的是静止画面,应该算是传真系统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视系统,这是后话。[2]

这是布劳恩当时写的CRT设计论文的部分英译文(原文是德文)

最早期的CRT,只是被科学家用作验证粒子、电子等各种现象的重要实验平台。其中最著名的是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这个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一个出版商家庭的物理学家,于1876年获得剑桥数学奖金而进入剑桥大学深造,毕业后留校从事研究工作,1897年重新设计了“布劳恩管”,使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均发生偏转。他的实验证实了阴极射线是带电的微粒子流,并测得了微粒子的速度与它的荷子比之间的关系,同时,荷子比与电极材料无关,说明这种粒子是各种物质的共同组成,即宣告了人类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电子”。1906年,汤姆逊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姆逊使用如图所示的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最左边是电子束发射装置,相当于CRT的电子枪,中间部分是磁场/电场装置,相当于CRT的偏转线圈,最右边是显示屏幕。是不是和现在的CRT有几分相像?

阴极射线管被用作示波器,也为后来CRT传输图像奠定了基础。[3]

1923年,发明家约翰·洛吉·贝亚德(John Logie Baird)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图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使他受到很大启发。贝亚德决心要完成用电子信号传送图像,他变卖了仅有的一些财产,并收集大量数据,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制电视上,终于提出最早的电视机原理设计。

1925年10月2日,贝亚德在英国伦敦的一次实验中,使用CRT器材研制出第一个半机械式模拟电视系统,得到一幅“木偶”的图像,这一件事被称为电视诞生的标志,贝亚德被称为“电视之父”。后来,他的这种“半机械式”系统被英国广播公司所采用。到1937年,由于“电子式”电视系统更受欢迎,英国广播公司才终止使用这种技术。[4]

同一时期,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兹沃里金(Vladimir Zworykin),正在开辟一个“电子式”电视的时代。他早在1912年在俄国就开始研究电子摄像技术。1919年移民美国,1923年在西屋电气公司工作期间,研制了电子摄像管,并在1925年进行了演示,但图像模糊不清,对比度很低,分辨率差,而且图像是静止的。这种摄像管没能走过实验室阶段。但是,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认为这项技术非常有前景,从西屋电气公司收购了有关的技术专利权。1931年,兹沃里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制造出了摄像管,并进行一个完整的光电摄像管系统的实地实验。在这次实验中,他通过摄像管把图像分解为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电信号,再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台9英寸显像管电视机上显示出来,成功使电视摄像与显像方式电子化。

英国人贝亚德(J. L. Baird)和他在1925年研制的第一台机械扫描式电视机

1933年,兹沃里金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1934年,美国费城的弗拉克林实验室,利用兹沃里金的“全电子”模式,实现了可以商业应用的电视接收和传输试验,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因为相比当时以电影来记录影像的方式,电视更加方便,成本更低,关键还能实现实时传播。随后的几年,电视设备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电视也开始逐步普及,其中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就是1936年的柏林夏季奥运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电视转播,当时大约有16万柏林人通过电视直播观看比赛,用的也是“全电子”模式的电视系统。当然全部都是黑白电视,这时候还没有出现彩色电视。[5]

从提出电视概念的第一天起,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以贝亚德为首的“机械扫描模式”和以兹沃里金为首的“全电子模式”。虽然都用上了CRT设备,但二者实现图像传输的原理却有很大差异。贝亚德是世界上第一个搞出电视这个概念的人,并且他的“机械扫描”电视系统,在英国也有初步的商业试播,然而兹沃里金的“全电子”电视系统,在黑白电视的商业应用上,取得了更大成功,对未来的影响也最大。

眼瞅着兹沃里金的“全电子模式”风头更劲,贝亚德当然不服气,来了个跳跃式发展,试图用“机械扫描”模式搞彩色电视。“机械扫描”模式是不能兼容兹沃里金的“全电子”模式黑白电视的。当然,在那个时候,还说不清哪种方式更好,有些方面似乎贝亚德的“机械扫描”更有优势,比如说,1928年的7月3日,贝亚德又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公开演示,用带有红、绿、蓝三色滤光器的三个有30个孔的尼普克夫扫描圆盘,在电视机屏幕上显示了鲜红的草莓、蓝色的领带等图案[6],让人们开始幻想未来的彩色电视了。(www.xing528.com)

1940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工程师,用类似贝亚德的“机械扫描模式”进行探索,推出了场序制彩色电视系统,这种系统通过摄像机与接收机的彩色滤色镜的转动来运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还用这种系统进行了一些试验性的播出。[7]

1939至1945年,二战的爆发使得刚发展起来的电视技术几乎停滞。战争结束后,电视工业又蓬勃发展起来,电视也迅速流行。1946年,英国广播公司恢复了固定电视广播,美国政府也解除了二战期间颁布的禁止制造新电视的法令。[8]

RCA公司成立于1919年,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 Eiectric,GE)、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 Co.,AT&T)和西屋(Westinghouse)公司为了国防目的,共同组建了RCA公司,为军方研发和生产摩斯电码发报机。1926年,RCA在纽约组建了广播电台网,即国家广播公司(NBC)。[9]1929年,RCA并购了留声机制造商Victor,并迅速成为美国最大的消费电子制造商之一。[10]那只听留声机的小狗,成了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商标。1932年,美国司法部决定,把RCA拆分成一家完全独立的公司。

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彩色显像管

20世纪30年代,RCA花费了整整十年时间,和数百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在弗拉基米尔·兹沃里金带领的团队的艰苦努力下,开发出了时至今日仍然使用的电视系统(“全电子”模式的电视原理),并在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上向公众展示。

1949年,当时美国的两大广播业巨头,RCA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正在就彩色显像管的技术标准展开竞争。竞争的焦点是看谁先做出能够出色工作的样品。

RCA的总裁戴维·沙诺夫(David Sarnoff)先生召集了公司里6个最有才华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对他们说:“你们要在6个月内拿出彩色显像管的工作样品。不管花多少钱,摒弃一切条条框框的约束,不要听各种权威的话(Forget about money,forget about red tapes,and forget about line of authority)。”六个月后,他们真的按期拿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彩色显像管的样品,管内使用了荫罩(Mask)——之前还从没有人想到,用这个办法来产生彩色图像!他们把显像管送去华盛顿演示,引起巨大轰动。

如果你打烂两个管子,比较一下黑白显像管和彩色显像管的构造,你会发现两者其实大同小异,最大的区别就是,彩管多了个荫罩组件。它装在玻璃壳里面,靠近屏幕的位置。荫罩是一片薄薄的钢片,上面有规律地布满了小孔,“代表”不同颜色的电子束以不同的角度穿过小孔后,“恰好”打在该颜色荧光粉上,发光。这就是荫罩式彩色显像管的基本原理。

1950年3月29日,RCA公司的董事长戴维·沙诺夫(David Sarnoff)向世界宣告:“我们已经踏上电视新纪元的门槛——彩色电视时代”。

戴维·沙诺夫,1891年2月27日生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边界地区,犹太人。小时候随父母移居美国,15岁到美国马可尼公司工作,17岁时成为公司的无线电报务员。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使其一举成名,当海难发生时,沙诺夫正值班,此后三天三夜,他在电报室里将生还者名单接二连三发出,无形中所有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也正是此次意外事件使其声名大振。随后公司提升他为高级职员。1916年沙诺夫向公司递交一份备忘录,颇有预见性地建议公司研究开发他所说的“无线电乐盒”(Radio Music Box),这个构想实际上已经描绘了未来广播的雏形。但当时计划并未被采纳。

1919年,他参与了创立RCA,投注大部分心力,领导RCA短时间内扩展到各种领域。1922年他又给公司董事会写信,建议创办一家由RCA控股的广播公司。1926年他的建议获接纳,NBC诞生。1930年沙诺夫升任RCA总经理。1934年出任NBC的董事长,直到1970年退休。他曾经掌控RCA和NBC两家公司,都是曾经持续大幅成长的通信和消费电子帝国,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他被誉为美国广播通信业之父。

二战期间,他作为预备役军官,在艾森豪威尔上将的参谋部任新闻顾问,负责盟军在欧洲的广播,并领准将军衔,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其为“沙诺夫将军”(General Sarnoff)。

1951年,RCA把实验室易名为“戴维沙诺夫实验室”,以纪念他的功绩。1971年12月12日,他病逝于美国纽约,终年80岁。

1954年,美国RCA公司,采用德州仪器公司研制的晶体管,制成世界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机RCA CT-100,这台电视采用了NTSC制式,当年售价为1000美元。由于彩色显像管非常昂贵,RCA每一部电视都是亏本生意,但是当新一代产品批量上市的时候,他们用很短的时间就赚回了两倍的利润

1986年,GE并购RCA后,“戴维沙诺夫实验室”亦易名“戴维·沙诺夫显示器件公司”,致力于继续发展CRT事业,开发出许多概念性彩管(类似车展上看到的“概念车”),比如:他们开发的大尺寸、宽屏幕彩管,是用两支完全独立的电子枪,分别扫描左右两块区域;为了压缩大屏幕彩管的长度,他们设计了电子枪与屏面平行的彩管;等等。在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方面,这家公司都做出过卓越贡献。

RCA首创的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技术,产生彩色图像的原理非常巧妙,可以完全兼容现行的黑白电视广播信号,也就是说,如果接收黑白信号,在彩色显像管可以正常显示黑白图像;如果接收彩色信号,黑白电视机也依然可以正常工作,只不过放出来的还是黑白图像。这样,由黑白电视转换到彩色电视,就变得非常顺利了(平稳过渡,谁都不会有意见)。而它的竞争对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情况就不大一样,它使用转动的彩色滤光镜来产生彩色图像,与现行的黑白电视广播完全不能兼容,并且结构也异常复杂,很快就被市场抛弃了。从此,RCA一骑绝尘。

当时,RCA公司发明的彩管是三枪三束管,“代表”三种颜色的三支各自独立的电子枪,呈“品”字形排列,三束电子束流经同一个荫罩上的小孔后,“恰好”打在红、绿、蓝三个荧光粉点上,组成一个像素。三枪三束管优点很多,拥有划时代的意义,毋庸赘述,单提缺点,这是未来进步的方向。第一,由于电子束是经小孔穿过荫罩,电子的透过率很低,屏幕亮度也就低;第二,电子枪需要三套调整电路,调整也麻烦。

日本三菱公司一直是三枪三束管的最狂热支持者,并改进为一字形三枪三束,加上荫栅选色结构,最终推出“钻石珑”管,在高端显示器上应用,占有一席之地。

三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示意图

整个五六十年代,彩色显像管的研制有了长足的进展,RCA的荫罩式彩色显像管似乎一家独大,成了业界的标准,并被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采纳。全世界的电器制造公司都纷纷向美国RCA公司申请专利许可证。[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