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97至2007:市场整合与显示行业的分水岭

1997至2007:市场整合与显示行业的分水岭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山彩管厂停产,另一个目的是想汤姆逊入股,认为只有中外合资才有出路。佛山彩管厂的主管深受触动,此时已萌生停产为搞中外合资铺路的意念。此时,新骏公司代理汤姆逊的彩管销往内地的成绩节节上升,令整个汤姆逊集团扭亏为盈。布雷顿同意了,请新骏公司协助安排收购事宜。杨向杰欣然应允,但提出了一个附带条件,就是将来合资厂的产品要交由新骏公司负责国内市场的销售,以弥补新骏失去部分进口生意的损失。

1997至2007:市场整合与显示行业的分水岭

在过去十年中,从北松于1987年成立起,就是中国彩管业由一家国营厂独大到百花齐放的年代,年产量达到高峰时期的数千万支。但兴旺的背后,就是技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加大及产量过剩的隐忧。

在这种激烈竞争的淘汰战中,第一个倒下的就是国营的佛山彩管厂,于1997年因严重亏损,连银行贷款利息都还不了,资本要靠借贷,产品又只能内销,未能打开国际市场,甚至内销都因质量问题而困难重重,但同时又要养着2000名员工,只好宣布停产,但员工不解散,只是停产停薪。

这似乎是必然的,因为佛山引进的是一条已有20多年历史的旧生产线,只能生产在亚洲已不通用的20英寸彩管(亚洲当时通用的是21英寸)。

1992年,中国出现对29英寸彩管的需求热潮,但当时能产29英寸彩管的只有北松,产量太少,彩电企业只好从国外购买。可是,中国对进口外国货品是有限制的,必须要有进口批文及外汇关税也很高,超过20%。这种情况便导致走私猖獗。走私活动涉及所有品种的外国商品,但以彩管为最大宗,因为彩管是高价货,一支29英寸彩管价值百多美元。

于是汤姆逊于1992年通过其中国总代理新骏公司,把在美国工厂生产的原装RCA 29英寸VHP彩管,及在意大利工厂生产的29英寸超平(Super Flat)彩管直接销到中国。1993年开始与中国众多彩电公司结成了战略伙伴,销量直线上升,占据了这品种彩管的大部分市场。

佛山彩管厂也于1992年再花了3380万美元引进了美国RCA的29英寸VHP技术,是很好很新的品种,但佛山彩管厂自成立至今已投入了约25亿人民币了,故为了省钱,未有引进新生产线,而是用旧线兼容生产,从20英寸到29英寸,跨度太大了,结果两个品种的质量都欠佳,产品卖不动了,只好停产。

佛山彩管厂停产,另一个目的是想汤姆逊入股,认为只有中外合资才有出路。原来早在1996年,新骏公司已带着佛山彩管厂的主管们前往汤姆逊在波兰的合资工厂Polcolor参观了,发现本来已要倒闭的波兰国营厂,自汤姆逊投资并接手管理,从技术到资本和市场都大革新后,竟起死回生,扭亏为盈,不但成为波兰的重要企业,也对波兰的经济兴和对欧洲的彩管彩电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佛山彩管厂的主管深受触动,此时已萌生停产为搞中外合资铺路的意念。与此同时,广东省另一彩管厂东莞福地,因是新的生产线,技术好兼品种齐全,从21英寸到25英寸到29英寸都能生产,经营手法也好,因而风生水起。于是省政府示意东莞福地收购已宣布停产的佛山彩管厂,但这两个城市因1988年佛山抢在东莞之前“截”走了里昂的生产线而结下“宿怨”,故而一直关系欠和睦。省政府叫去收购佛山彩管厂,福地厂的厂长于是便跑到佛山去,提出用一元的价钱收购。佛山方面当然拒绝,转而对为他们引进生产线的新骏公司说:这条法国生产线既是你给引进来的,你现在当然要负责为我们引进法国的资金。

于是,在新骏公司牵线下,佛山展开与汤姆逊的合资谈判。汤姆逊于1997年底换了新主席,由政府指派布雷顿(Terry Breton,后来成为法国电讯公司主席及法国财政部长)出任。汤姆逊在1995、1996年亦陷入危机,曾几乎以一法郎的价钱售予韩国的大宇集团(Daewoo),已签了意向书。布雷顿临危受命,上任后第一个举措就是让汤姆逊集团从国营转为股份制,重新上市,并引进美国微软、日本NEC等国际大企业成为汤姆逊的策略性股东,令汤姆逊出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气象。此时,新骏公司代理汤姆逊的彩管销往内地的成绩节节上升,令整个汤姆逊集团扭亏为盈。为此,布雷顿于1998年亲自到香港会晤新骏公司的总经理杨向杰,向他表示感谢,并说新骏已是汤姆逊的一部分。即是说对于汤姆逊来说,再不只是普通代理的关系,而是团队的一部分。布雷顿并问杨向杰,既然汤姆逊的彩管在中国如此畅销,那汤姆逊有否需要在中国建厂?这显示原来他亦已有意资本进军中国,大概因见其欧洲唯一对手飞利浦亦已在中国建了合资厂南京华飞,而日本各主要彩管企业亦全都“钱进中国”了,连本来瞧不上眼的韩国三星和LG也跟了上去,汤姆逊岂甘后人?

杨向杰的回答是:虽然设厂的回收期很长,但亦应在中国设厂,因为几乎所有外国彩管公司都已进军中国。如果汤姆逊不在中国设厂,只靠进口,迟早会出问题,因为进口要批文,要关税,且价钱一定不及在本地生产的彩管便宜,民族情结也会令大家选用本土生产的产品。

事实上,新骏的其他同事对杨向杰建议汤姆逊在中国设厂亦持反对意见,因为新骏是汤姆逊彩管的中国唯一代理,一年进口额达30亿人民币,超过北松2000名工人一年的28亿人民币的总产值,29英寸以上大及特大屏幕彩管(LS & VLS)占了中国彩管市场的60%,1997年销量达150万支,超过三星、LG和大宇这韩国三雄销量的总和。1997年汤姆逊还引进在欧美厂生产的34英寸和38英寸彩管到中国,连续六年成销量冠军,故进口生意已足够令他们赚大钱。如汤姆逊在中国设厂生产,这样一来,直接自欧美进口的彩管数量便会大减,亦即是说侵蚀了新骏的代理利润

但出于对生意伙伴长远利益的考虑,杨向杰还是很坚定地告诉布雷顿,汤姆逊一定要在中国设厂。布雷顿听后,即请新骏公司为汤姆逊筹划在中国设厂,杨向杰建议不如收购现成的佛山彩管厂。初时布雷顿有疑虑,因知道佛山彩管厂问题不少。但杨向杰说,已跟佛山彩管厂的人一起到波兰考察了Polcolor,并向佛山政府推荐了这个“波兰模式”,指出若由汤姆逊收购佛山彩管厂,不但资金和技术有保证,将来的产品就是“Thomson”品牌,已是国际知名品牌,内销外还可出口到泰国供应汤姆逊的彩电厂,市场便有了保证。佛山政府亦觉得这建议有吸引力,才允许佛山彩管厂停产等待收购合并。

布雷顿同意了,请新骏公司协助安排收购事宜。杨向杰欣然应允,但提出了一个附带条件,就是将来合资厂的产品要交由新骏公司负责国内市场的销售,以弥补新骏失去部分进口生意的损失。布雷顿考虑了一下,觉得既然新骏一直为汤姆逊赚钱,而汤姆逊自己也不熟悉中国国内市场,那日后中国工厂的产品继续交给新骏销售,也是双赢的事,所以最终答应了。一家彩管工厂的产品,销售却由另一家独立的毫无股权关系的公司负责,这在世界上可能是唯一一家。

当然新骏不可能拿汤姆逊的彩管去炒卖,因为工厂会先与下游伙伴协商好要货量和价格,新骏只是赚取固定佣金,卖出多少才收多少。在这情况下,新骏虽是独立公司,但其实与汤姆逊是利益相关的一个团队。事实上新骏代理销售以来,从未出现过一分钱坏账。其他厂由自己的销售部门去销售,反而常会发生销售人员与下游厂家串通吃价,以及收不到货款的情况。

收购佛山彩管厂的谈判于1998年展开,1999年7月1日,佛山彩管厂凤凰再生,汤姆逊佛山彩管厂正式成立。[96]至此,彩管的发明者、专利拥有者及全球第二大生产者RCA汤姆逊,自1972年中国首次派团考察但合作最后因“蜗牛事件”而告吹后,今次终于落户中国,组成了中国最后一家合资彩管厂。汤姆逊首期用了数百万美元现金收购佛山彩管厂55%股份,之后亦继续投下巨资去改进技术。截至2002年,累计投入了6900万美元,注入近5亿人民币作流动资金。[97]汤姆逊佛山彩管厂的成立,轰动一时。因为当时“Thomson-RCA”品牌的大屏幕进口彩管,已在中国彩管市场销量六连冠,成为大屏幕彩管王者,现在汤姆逊还进军中国彩管资本市场,王者回归,故汤姆逊佛山彩管公司的成立大会,法国驻广州领事和全中国的彩电企业代表都出席了。

在汤姆逊与佛山市谈判合资期间,1998年下半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反走私。当时许多人都以为这只是又一次文过饰非的动作而已,但原来却真的雷厉风行,沿海省份过去十分猖獗的一切走私活动,包括汽车香烟手机等,当然也包括彩管,便从此绝迹。没有了走私货的供应,遂令本地生产活动,在市场需求激增下,变得非常蓬勃。

这又触发了另一件大事的发生,就是所谓“彩管囤积大战”。[98]事缘国产彩电老大长虹集团。走私路断了,正常进口又有重关税,再加上1998年,国务院提出“按保护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不得打白条”,因此,长虹认为在1999年的春节,农村市场的购买力一定会有所增强。

其实早在1988年前后,彩管供应指标不够,长虹预期彩管会紧俏一段时间,于是向正在建设中的咸阳彩虹彩管厂投资了4000万元,与之建立了伙伴关系。后来彩管果然紧缺,别的厂家都求购无门,只有长虹有可靠的货源。今次长虹大概想重演这一幕。而其他彩管厂之所以签订协议,其出发点不外是想把彩管的价钱炒高,于商而言也无可厚非。

1998年11月6日的《深圳投资导报》对彩管囤积大战有过这样的报道:“往年,即使是各彩管厂摆酒抛单,也未必请得动有头有脸的彩电大户,而今年9月底形势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彩管突然成了抢手货。海信集团两位副总裁亲赴深圳赛格日立登门买管;创维集团总裁黄宏生飞赴南京华飞现款提货;康佳集团总裁陈伟荣亲至东莞福地以确保彩管供应万无一失;TCL王牌(惠州)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秋生也辗转各地忙于购管。老总成了采购员,成为1998年中国彩电业岁末一景。”

舆论对囤积事件褒贬不一。信息产业部对此明确表态说:长虹买管完全是企业行为,不能偏激地给长虹戴上“囤积”的帽子,政府不予干预。

但其他彩电企业因打击走私且买不到彩管,故不可能坐视被宰,便联合起来向信息产业部告状。1998年12月31日下午,国家信息产业部邀请全国八家彩管厂和七家彩电重点生产企业到北京举行会议,商讨解决彩管短缺问题的对策,主要讨论是否要进口中小屏幕彩管(尤其是21英寸彩管。因为当时市场的购买力和消费喜好,此类型最受消费者追捧)。考虑的焦点是:如果不放宽进口批文,那众多彩电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的彩电企业,将被迫进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但若批量进口彩管,对国内的彩管厂将有莫大影响,也当然会给长虹带来致命打击。[99]

故长虹当然对进口彩管持反对意见,同时反对的也包括不少彩管生产企业。他们指出,彩管紧俏只是暂时的虚假现象。而且长虹与各彩管厂所签的合同,期限只是到1999年春节。春节过后,随着彩电市场淡季的到来,彩管的供求自然趋于平衡。若现时放宽彩管进口批文,而彩管的技术来源在外国,成本本来就较低,则国内的彩管厂将要面临积压和亏损。但对其他彩电企业来说,如何面对眼前无彩管可用、春节前生产便要停顿的危机,却是更迫切问题。最后各方都为自己的利益坚持立场,令会议最终无法取得共识。

虽然长虹事后认为自己的操作只犯了宣传的错误,当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成定局,若长虹不占领市场,洋货就占领(详见本书倪润峰访谈),但这似乎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彩电企业其实并非独家垄断,而是寡头垄断,而且企业利益与企业所在地方政府利益是一脉相承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怎能视若无睹,坐视不管?也就是说“宏观调控”的手最终会介入。

会后,信息产业部等继续做长虹的工作,希望长虹可以出让部分彩管,但长虹认为当初自己不惜高于平均市价积累的彩管,犯难冒险,本身就为了巩固自己彩电企业的龙头地位,眼看计划将要奏效,岂能拱手让人,徒看功败垂成。结果,信息产业部不得不下批文允许扩大进口彩管量。而且,据知当时媒体一直有报道说长虹囤积了300万支彩管,将会再度降价。于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欲大减,观望坐等减价的可能,长虹割喉式减价的操作早有先例。因此令长虹想在春节前后,透过垄断彩管、冲高销量的计划折翅告败。结果长虹囤积的彩管因市场的滞销,便用不完。更有报道指,长虹因滞销而令货仓也不够地方存放,只好把彩管放在露天空地上。这更强化了消费者的观望态度。

事实上,长虹把大部分购下的彩管暂存在各彩管厂,后来各彩电厂家到各彩管厂“抢货”。为求生存,各彩电厂家出价不仅可能追上长虹,更可能会比长虹高。由于长虹并没有与所有彩管厂结成战略联盟,且只是短期买卖行为,彩管厂见有利可图,不愿放弃也无可厚非。更何况长虹一统江湖,没有了多元竞争的下游市场,最终自己也会受损。故在商言商,一方面便可能偷偷把本属长虹的彩管卖予其他彩电企业,另一方面也可为满足各彩电企业而加班加点生产(因为所签之协议没有涵盖此部分)。有报道指,到长虹察觉市场上的彩管并没有出现如它所预期的短缺时,心知不妙,忙到各彩管厂要求提货时,便只得到82万支了。结果,长虹花了购买300万支彩管的钱,却只得到82万支彩管。[100]

在市场残酷争逐下,各方为求生存,向市场和媒体大放长虹将可能降价的消息。由于滞销,为了解决由此带来的贷款压力,长虹便真的降价出货。而各家彩电企业为求生存,只得跟从。各彩电企业的降价竞销的行为,不仅令企业本身的毛利大减,生产意欲迟缓,故此又反过来向彩管生产业压价。再加上此前电子部放宽彩管进口批文,彩管供求紧俏现象便果然转瞬即逝。结果彩管的价格很快便大幅回落。但降价令不少彩管生产企业无利可图,不少彩管厂因资金不足,被迫退产。结果长虹的垄断操作,虽然的确令一些小型和不良的彩电厂和彩管生产企业淘汰退市,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市场供过于求的问题,但不仅自己没有得益,甚至亏了大本(形象和销售量),其他彩电企业在此役也受到伤害,毛利大减,最终也打击了整个彩管生产市场和彩电企业,埋下各彩管企业纷纷退市的诱因。此案例某程度可以看作我国在改革开放首20年,企业发展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之间所承受的矛盾。

整个事件,某种程度证明汤姆逊决定在中国设厂的明智,因为反走私之后,进口彩管数量下跌了许多,说明光靠进口确非长远之策。

汤姆逊佛山厂初期只沿用佛山彩管厂那条旧里昂生产线,后来再引进一条34英寸的美国日立彩管厂的旧生产线,成为生产大及特大屏幕(29、34英寸)的生产基地。但这组合并不算最理想。彩管最小是14英寸,外国都由14英寸起步,但中国彩电却是由21英寸起步的。国际上本来由21英寸便跳到29英寸,但中国觉得这跨度太大,认为中国消费者会较接受循序渐进,于是下令先生产25英寸的。但北松却率先在北京生产29英寸超平彩管,同时新骏亦在这时大量进口了29英寸汤姆逊在意大利和美国生产的彩管,抢占了这个真空市场,其他彩管企业纷纷加入市场,令25英寸彩管成为一个尴尬的品种,以致在中国的寿命短于21英寸和29英寸彩管。

后来汤姆逊和东芝进口34英寸彩管,同样十分成功,之后汤姆逊和东芝协议一同进军38英寸彩管这个别的公司不打算进的市场,但由于造价高昂,又大又重,不如在美国那样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打不开局面,虽然成功进入,催生了国产的38英寸彩管电视,但产量不多,不算成功。事实上从技术层面看,彩管到了40英寸已是极限,装配成电视机后,要几个人才抬得动,彩电企业都不要40英寸的彩管,彩管公司当然也就不会生产,只有索尼生产来供应自己的彩电。事实上汤姆逊和东芝造出38英寸的彩管,大型货车每次只能装运两支;装配成电视机后,也大到交给客户时,根本无法进大门,要拆除窗户,以吊重机吊进屋内。因此,走到极限的彩管,必然会被另一种新技术取代,即等离子电视(PDP)。

1982年,中国的彩电产量只有28.81万台,而自1994年彩电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后,中国一直稳居全球产量第一。到了2000年,全球彩管生产重点更已移至中国,世界彩管总产量是每年一亿五千万支,中国的产量是三四千万支[101],占了近三分之一。根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的统计,中国彩色电视机产量从2004年的7673万台上升至2012年的1.39亿台(2013年突破1.4亿台,同比增长0.4%)。2013年,中国彩电出口5959万台,出口金额约110.52亿美元。[102]所以中国已被认为是全球最理想的彩管和彩电生产基地,而中国产的彩管和彩电亦打进了国际市场,带动了整个中国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www.xing528.com)

2001年是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巨变的一年,美国的IT行业持续不景气,引起了世界市场需求锐减,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进一步加剧了通缩,令因美国“9·11”事件而变萧条的世界经济更加低迷,彩电彩管市场亦不能幸免,消费萎缩,价格临近成本边缘,甚至低于成本,各大彩电厂减产,迫得彩管厂都要调低产量,甚至阶段性停产。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2001年8月,汤姆逊集团主席布雷顿访问佛山,本来是为了接受佛山市政府授予“佛山市荣誉市民”,但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会见了布雷顿,陪同的还有汤姆逊佛山彩管公司总经理韩达德(Han Tadeusz,波兰人)和项目及销售总代理新骏公司的杨向杰。在会谈中,游宁丰赞扬了汤姆逊收购佛山彩管厂后成效显著,向布雷顿建议汤姆逊在广东扩大投资,说:“我们还有一家国营彩管厂在东莞,国有资本有计划退出,请你们考虑,帮帮广东省,接手东莞彩管厂。”

东莞的福地彩管厂1993年投产,1997年以“广东福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义在深圳A股上市,注册资本11.65亿元人民币。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300家国有大型企业之一,也是国家“八五”计划彩管重点项目和广东省“八五”重点建设项目,[103]是个市值100亿人民币的企业,属国有控股公司,有三条彩管生产线——21、25和29英寸普平及超平,都是日立的技术,还正与日立洽谈要进纯平管技术,但当年的经营状况已明显下滑。[104]当时东莞市政府认为福地公司前景不乐观,要想更好发挥其上市公司的资源效用,把彩管业务移出上市公司,置换入东莞新远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105]这公司同样是市属国有资产公司,投资营运路桥项目,属垄断业务,盈利稳定。

游宁丰的建议完全在布雷顿的意料之外,故当时未有表态。会见过后,杨向杰送布雷顿回酒店途中,大家谈到收购东莞福地的建议时,布雷顿这时才发话,一口拒绝,理由是“佛山厂自己的事还没做好,只有一条29英寸生产线,年产能只有百来万支,今年的销售情况也不太好,还有库存有亏损,对今后的路向,是否要发展超大屏幕(VLS)的考虑还未有定论,所以暂时不可能分心去考虑收购另一家工厂了。”

但杨向杰却有不同看法,他是一手将汤姆逊彩管从技术设备到欧美所产彩管引进中国成销售冠军,又协助法国资金入主佛山厂的人,自然从整体战略布局和市场销售方面考虑此事。他对布雷顿说,正由于佛山厂只有29英寸一个品种,才会出现销售困难,如果收购东莞福地,他们有三条生产线,21、25和29英寸,加上佛山正考虑进的34、38英寸VLS线,那基本尺寸的屏幕便都齐全了,年产量将达800万至1000万支,是个完美组合,产品多几个品种,能满足彩电客户的需求,销售便容易多了,协同力量很大。

韩达德亦支持杨向杰的想法,但布雷顿仍是不置可否,杨向杰见布雷顿仍有疑虑,便提议先去东莞福地实地考察一下,这次布雷顿同意了,并说一切交汤姆逊的全球彩管营运法籍副总裁杜鲁特(Didier Trutt)负责。

2002年1月,杜鲁特到东莞福地考察,对考察结果很满意,回去后便给汤姆逊高层打报告,同意收购。因日后两厂加起来年产量可达1000万支,便能挤进中国彩管业三强位置(另两家是彩虹和三星),且让在欧美彩管市场占优(欧洲第二、美国第一)的汤姆逊彩管加强了本来薄弱的中国元素。

2002年5月31日,布雷顿再到佛山,正式告诉游宁丰,汤姆逊同意并购福地。并购的筹划马上展开,但并购行动本来由汤姆逊一家展开,后来竟引来“七雄争霸”(详情已见前面杨向杰所撰《从零归零》一文)。原来东莞心中的底价是5亿元左右,但汤姆逊觉得自己是被邀请来并购的,当然处于优势,于是只开出4.5亿元的报价。东莞感到这报价距自己的底价仍有一段距离,便要求继续就价格进行商议,岂料多次谈判后,汤姆逊不但达不到东莞心中的5亿底价,反而把价格愈压愈低。东莞政府觉得只跟汤姆逊一家谈才会如此被动,决定另寻潜在买家,结果便变成“七雄争霸”。

2002年年底,布雷顿被调任法国电信的主席,由另一法国人达哈利(Charles Dehelly)接任汤姆逊集团总裁(CEO)。他上任后决定必须优先处理两件事:一是让汤姆逊逐步退出彩管业务,二是为了更好地退出,必须先行壮大业务规模,以进为退,所以必须并购东莞福地。

既然目标是“必须并购东莞福地”,故汤姆逊便不得不把收购价提高,才有竞争力。要提多高?他们获得“情报”说最强且志在必得的对手创维,报出了6.5亿元的高价,因此汤姆逊把报价提高至“5.88亿元至6.88亿元之间”。拉锯仍在继续之际,东莞方面报告,福地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申请已在一个月前上了“中国证监会”,估计4月份会审核通过,届时彩管资产置出后,必须同时进行转让。当时已是三月中,时间非常紧迫,故虽然那时中国正发生“非典”疫情,全世界都视到中国为畏途,达哈利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前赴广州拜会省长黄华华。

4月6日,达哈利抵达广州,广东省和佛山市政府对他在那个非常时期亲自到访,十分重视,安排了超高规格的接待。7日早上,省长黄华华及常务副省长汤炳权与达哈利洽谈。

除了取得省政府“背书”外,也经过背后的许多合纵连横,把对手逐一清除。最后一个最意想不到的助力,竟然来自汤姆逊的大本营——法国。2003年6月11日,应邀出席巴黎八国集团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峰会前先与法国总统希拉克举行会谈。希拉克在会谈中提到:法国公司在中国有两个项目正在进行,一个是汤姆逊收购东莞彩管厂,另一个是汤姆逊彩电业务与TCL公司合并,希望胡主席帮忙。

为何汤姆逊能出动总统当他们的说客?原来最初负责收购福地项目的原汤姆逊总裁布雷顿,后来虽调任法国电信总裁,但仍担任汤姆逊集团的战略委员会主席。他与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原来是“忘年之交”,所以布雷顿在公在私,都要请希拉克在与胡锦涛会谈时,重点提一提汤姆逊与中方的两大合作项目。

此由法国倡议合作的两大项目,还被写进了首脑会谈的正式文件中。得到中法两位元首亲自加持,还准备作为中法建交40周年(2004年)的献礼,汤姆逊最终得以在东莞福地收购战中胜出。收购谈判很快便进入实质磋商了,照顾到东莞与佛山的“宿怨”,汤姆逊一直只以“法国汤姆逊集团”的名义,而非“汤姆逊佛山彩管公司”的名义参加并购谈判,并保证合并后两家工厂仍相对独立运作,分两地缴税,地位平等,不存在“佛山收购东莞”的问题。整个谈判过程中,也从没有佛山市政府的官员或佛山合资公司的中方股东的代表出现,避免刺激东莞官方和企业职工的情绪。

2003年7月18日,汤姆逊与已在置换协议中接管福地厂的东莞新远高速公司签订《关于广东福地彩管厂资产转让协议书》,汤姆逊将斥资6.68亿元收购福地彩管厂三条生产线。[106]与此同时,达哈利亦在巴黎向当地媒体发布了消息,指出:“整个世界彩管行业处于整合之中,中国明显处于整合和增长的中心,汤姆逊必须继续其在中国的投入和增长。福地是彩管领域备受瞩目的公司,联手福地有助我们对重要业务的改进和发展,在中国这个充满希望的地区继续实现战略扩张。”

2004年1月,汤姆逊佛山厂正式与福地厂合并,成为“汤姆逊广东显示器件有限公司(TGDC)”[107]。有别于其他合资厂都是新建厂房,汤姆逊进入中国却是使用原有地方国营厂的资源,收购佛山彩管厂时是如此,现在并购福地亦如此:带进了外国资本、先进技术、国际市场,却没有增加本已出现过剩的中国彩管生产力。

2000年至2004年,出现了彩管工业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就是技术上由较圆的普通平面发展至较平的超平面(supper flat)继而向全平面(true flat)发展。[108]这次技术革新出现两个分支:韩国人专注造AK钢荫罩全平彩管,很低的技术,很厚的玻璃,很丑的外形;而美国RCA、法国汤姆逊、荷兰飞利浦和所有日本公司等,则投向另一种技术——弹性荫罩(Tension Mask),玻璃可以很薄,但技术很复杂很昂贵。新骏公司的杨向杰曾与汤姆逊的彩管部总裁美国人罗诺锤(Lorch)和彩管部总工程师Massimo Pellacci,曾在香港就应发展哪一种技术而进行了六个小时的激烈辩论,杨向杰从市场需求出发,倾向廉宜速成的AK钢荫罩技术,但总工程师说欧美日联合固执地开发弹性荫罩,认为他们的研发队伍强劲,没理由放弃高技术而采用低技术。结果这场战争竟然由低等技术胜出,韩国人自2000年开始开发AK钢技术后,2002年已成功投产并推出市场,三星和LG纯平彩管全面占领市场,大赚特赚。而弹性荫罩此时还远未研发成功,尽管已集中了全球最优胜的技术队伍,欧美日联盟全面失败。这是韩系企业在显示业上的第一次胜利,亦是今天能成为显示和彩电王者的第一个转折点。这次彩管技术战的成败影响至大,带来很大冲击,催化了彩管市场的整合。

在汤姆逊于广东省进行了两次整合——1999年控股佛山厂及2004年佛山厂与东莞厂合并成TGDC这全广东省最大的彩管公司的同时,另一个全球最大的整合就是韩国彩管老二LG和欧洲称冠的荷兰飞利浦于1999年开始酝酿合并他们的全球彩管和PDP业务,成为各占一半股权的合资公司“LG飞利浦(LPD)”。负责这个项目的是汤姆逊派驻佛山公司的第一任项目经理、后来的Polcolor的厂长——法国人宫伟立(Phillip Combes),他在波兰待了数年后,被调回巴黎出任汤姆逊集团的欧洲彩管业务总裁,1999年被飞利浦挖角去负责寻找彩管业务的合并伙伴,最终选定了韩国的LG,因为韩国人拥有欧洲没有的AK钢荫罩技术,且彼此都在开发PDP这种新显示技术,是很理想的合并伙伴。整个合并项目都由他一手策划,到研究未来合资公司总部应设在韩国还是荷兰又还是别的城市时,宫伟立考虑到中国是彩管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市场,故建议总部设在中国,因LG和飞利浦当时在中国都已有与中方合资的彩管厂,而由于当时香港已回归中国,LPD最后落户在这个既属中国又实行“一国两制”的中国特区。2001年,LPD在香港注册,宫伟立成为LPD的首任CEO,他在负责汤姆逊的佛山项目时,便已跟香港新骏公司的经理杨向杰认识并成为好朋友,这次因LPD项目,两人又在香港碰头,杨向杰向宫伟立建议,飞利浦的主席在到香港出席成立典礼期间,应拜会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以示国际跨国企业、全球最大的彩管企业对回归祖国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支持。宫伟立接受了建议,和荷兰飞利浦的主席一同去拜会董特首。[109]

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在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成立显示公司总部,这是对中国的前途投下了充满信心的一票。

LPD虽实现全球合并,但在中国,由于合资对象不同,仍分散经营。事缘LG早于1994年便在湖南与长沙曙光电子厂合资成立了长沙LG曙光彩管厂,并于1996已投产。[110]而飞利浦亦于1988年与南京合资成立了南京华飞彩管厂(1990投产),[111]所以虽然LPD规模和实力都称冠,但因分散经营,拥有三个品牌而削弱了竞争力,和汤姆逊在广东整合佛山、东莞两厂时不同,东莞市股份全退,佛山留到最后,管理全是汤姆逊,中国销售全归新骏公司,统一品牌有协同力量,而没有互相削弱的情况。但飞利浦因与LG合并,得以分享AK钢的纯平彩管的生产技术和市场。但可惜彩管在显示行业的演进中,已走到了生命周期的后期了。

宫伟立(左二)陪同飞利浦主席(右一),拜会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左三)

纯平成全平,意味彩电屏幕的全平化,这是彩管进化的必然,但也正是导致彩管最终灭亡的原因——消费者拥抱全平电视,且会追求更大的屏幕,而彩管在技术和生产上有极限,强如索尼亦只能造至40英寸,且很笨重很贵,而当时新兴的PDP电视屏幕(按:即等离子显示器)已可达50、60甚至70英寸,市场占有率渐超过10%。日本和韩国人开始投资在PDP技术上,用惰性气体造的PDP,可以造很大的屏幕,画面质素亦佳,但耗电严重,初期产品需要风扇散热,因而有很大噪音,且那些惰性气体会随年月渐渐泄出,几年后画面质素便大不如前,所以这种曾让人以为会全面取代彩管的电视技术,从生产到消亡只有短短的19年。

这时,又有更新的显示器技术问世了,就是LCD(液晶)电视——2007年后彩电的王者。

东西方整合及技术的分界,成为这一个十年结束时的特点。LPD合并时,以为PDP会是前沿项目。谁知这是个短命的技术,结果累得LPD要在2006年宣布破产。[112]而这破产是有迹可循的,因为在寻找合资伙伴时,飞利浦的潜目的其实就是要逐步退出彩管业务,令这当时全球最大的彩管企业只有短短五六年寿命。LPD破产后,LG接管了两公司在全球的彩管业务,令原本在世界排名仅下游的LG,拥有彩管、PDP和LCD的生产和业务,一跃成为了显示器工业的强人。

其实汤姆逊于2004年把佛山厂与东莞合并成TGDC时,已有适时退出彩管行业的打算,所以扩大在中国的产能,TGDC年产彩管逾千万支,与汤姆逊在欧美厂的总产量看齐。这是一种以进为退的策略,将生产和市场最有潜力的中国业务做大了才能吸引合作者接棒。TGDC成立后,即与彩虹和永新洽谈全球合并的事,但不成功,彩虹本亦有意,但当时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让彩虹集团在香港H股上市,故不能进行任何新的并购计划。最后来接棒的是在印度因成为政府指定和英国石油公司合资开发印度海上石油而赚了大钱、控制了三家彩管公司的玻壳供应的威德昆集团(Videocon)。这个同样是不涉现金的交易,汤姆逊获得价值三亿美元的印度威德昆集团股票,然后把自己全球彩管业务并入。2008年后全数出售,正式退出彩管行业。TGDC亦由“Thomson Guangdong Display Co.(汤姆逊广东显示器件公司)”改为“TGDC(汤姆森广东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威德昆愿接棒,主要是被汤姆逊的中国业务吸引。因为当时中国在产能上是世界彩管大国,而汤姆逊和威德昆都认为彩管的最后市场不会在欧美,应在亚洲,尤其可能在南亚和中国及东南亚。在2005年这个全球最后和最重要的彩管业整合中,新骏公司应印法的要求,说服佛山把在TGDC的持股量从45%减至8%,在得到商务部最终批准后,印度人正式入主TGDC,公司生产的彩管品牌沿用“Thomson”,直至2010年,再改为“TGDC”牌,至2017年退市。而新骏的独家中国内地销售代理角色不变,这是汤姆逊出售股权的条件之一,目的是让新骏在政府关系和市场销售上为它监察住TGDC的营运,确保往后数年内继续盈利及不出乱子,好使汤姆逊三年后脱手股票时的获利得到保证,亦让仍属汤姆逊的“Thomson”品牌保持质量。这也由不得印度人不同意,因为在中国,业务上要与官方沟通,和客户合作,谁能代替新骏?

在与TCL的合并上,汤姆逊采取的却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宁愿当细股东,让中方控股,但获得了全球彩管彩电王者的地位,然后引退,换取在香港上市的TCL多媒体(HK1070)价值三亿美元的股票,禁售期三年,成为香港TCL多媒体集团的第二大股东。禁售期过后,逐步出售股份,然后正式退出彩电业。值得一提的是,此全球彩电史上历史性由中国企业控股的案例,从2002至2004年,亦是由新骏公司作为独家项目代理,合并后,杨向杰陪同两位汤姆逊人员,在TCL董事会任监事三年,平稳过渡,直至股份全数售出。

总结在这十年里中国彩管业的情况是,1997年佛山彩管厂的停产,宣告了中国彩管业经历了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后,于残酷竞争下首先被淘汰的是一个没有技术、资本和市场的市级国资厂。[113]大家预期彩管业会从生产力过剩、被新技术取代等因素下,逐步走向衰亡,因而纷纷整合扩大自己去抵御。这些整合中,一个是广东省的内部整合,即TGDC的成立(2004);另一个是国际整合,如LPD(2001)及威德昆和汤姆逊(2005)。1997年,市场上的电视机,彩管电视占了95%,PDP只占5%,到2007年,PDP加上LCD电视机的销量已超越彩管彩电了。

中国彩管业协会秘书长杨国钧于2007年初接受《中国电子报》访问时,也谈到了彩管业的整合,指从全球的角度来看,2006年全球彩管行业整合进一步加深,相继有LPD在欧洲的工厂、韩国大宇在墨西哥的工厂、东芝在印度尼西亚的工厂、泰国彩管厂、松下在马来西亚的工厂、汤姆逊在墨西哥的工厂等全部或部分关闭生产线。而中国彩管行业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虽然自2001至2003年间,由于原材料涨价、下游彩电滞销、外国彩管厂相继关闭释出大量库存和产能过剩等原因,出现过多次价格大跌及回升、停产限产又扩产的“过山车”,但2006年市场基本保持平稳。预期在可见的未来,还会有部分韩国和东南亚的彩管厂关闭,令彩管生产会进一步向中国集中。[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